64军复仇心切,杨得志总让等,东西运来,曾思玉转怒为喜:不白等

吴钧大叔爱历史 2024-07-01 19:58:34

1951年10月31日,为了配合谈判,逼迫联合国军接受我方的条件,彭老总拍案而起,震天一吼,志愿军六个军开始了局部反击,其中64军反击的目标是马良山。

马良山位于临江西岸,背靠三八线,西北为280高地,西南为216.8高地,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此外,它还是连接临川和临江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谁占有马良山,谁便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志愿军拥有马良山,便可直接威胁汉城;联合国军拥有马良山,攻占开城后,便可沿着开城北面一望无际的平地,发挥其机械化的优势,一路向北进攻。

联合国军对马良山是虎视眈眈,觊觎已久。

1951年10月3日,英美两军强强联手,在大量飞机、大炮及坦克的掩护下,张牙舞爪向我马良山阵地扑来。

在马良山防御的志愿军第64军第191师,武器装备和自己先前比,大有进步,但和人家联合国军一比,还是颇为寒酸。

联合国军这一次对马良山是志在必得,每次进攻都是铆足了劲,有多大力使多大力,要多凶悍有多凶悍。

为保存有生力量,长久和敌人打下去,志愿军191师暂时避敌锋芒,于10月8日主动撤出阵地。

敌人得手后并没有得意忘形,紧急征调英步兵第28旅皇家英格兰团,此团以防守见长,正可以用来对付志愿军的反击。

第28旅皇家英格兰团果然不同凡响,踏上阵地一出手便赢了个满堂彩。

经过一个月的苦心经营,在主峰及四周各高地均构筑了掩蔽部和火力发射点,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了环形防御阵地。还在阵地前沿设置了雷场和铁丝网。

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又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自以为高枕无忧,稳操胜券。

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这是个什么错误呢?

那就是没有把志愿军的炮兵当回事,许多火力点都没有避炮设施。

这个错误要是放在以前,根本不能称之为错误。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胡言乱语,而是有着充分的客观事实依据:志愿军虽擅长夜战,但缺乏强大的炮火掩护,往往对已形成巩固防御的阵地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但是放在现在,这个错误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敌人将不得不拿自己的命来为这个错误买单。

很快血淋淋的现实将告诉他们:任何时候都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用老眼光看问题是要吃亏的。

64军军长曾思玉原想趁敌立足未稳,突然发起反击,一举夺下马良山。

曾思玉,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足智多谋,屡立奇功。

多次临危受命,但总能转危为安,可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1935年9月16日,红四团抵达腊子口。红军北上,别无它途,必须从此通过。

这里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峭壁下腊子河水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河上原来有一座木桥,乃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但早已被敌军破坏。

如此天险,敌人又派了两个团在此重兵防守,他们自以为红军插翅难飞,只能老老实实,束手就擒。

当夜,红四团开始正面进攻,但未能奏效。曾思玉试图让突击队员骑着骡马过河,但骡马刚一入水,便被水流冲的四脚不稳,差点摔倒。

他又指挥工兵赶紧砍树,架起了一座简易的独木桥。

同时,红军除了在正面加强火力攻击之外,又迂回到敌人侧后,两面夹击。

一番血战,终于攻破了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9月18日,曾思玉带领师直属侦察连,伪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先期进入哈达铺刺探敌情。

刚进去,便恰巧遇到了敌人一支骡马运输队。控制了这伙敌人,在清理物品时,一捆报纸赫然映入了曾思玉的眼帘,他不由眼前一亮,大喜过望。

作为通讯主任,他太知道这些报纸对于被严密封锁的红军的价值了。

很快,他便就这捆报纸交到了主席手中。正是这几份偶然得到的报纸,使红军知道在陕北还有一块苏维埃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落脚点。

1942年9月,日伪军3万多人在11架飞机、3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对我鲁西抗日根基地进行大扫荡。

9月27日,曾思雨带队,转移至范县附近的甘草崮堆村时,发现已遭敌人四面围困。

危急存亡之际,他头脑冷静,思维敏捷,一点也不慌乱:虽遭围困,但并非死路一条,趁着敌人尚未收网,还未进攻,必须迅速突围。

他当机立断,决定集中兵力,突然一击,强行突围。

八路军四个连队一字摆开,一声令下,各种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手榴弹随之一一飞出。

事发突然,日伪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抱头鼠窜。

曾思玉乘机带领战士们,从包围圈被撕开的口子急冲而出,一溜烟跑的不见了踪影。

在平津战役中,他创造性的组建了“重型炮队”,为我军全歼傅作义的第35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35军被包围在新保安后,仗着城高墙厚,欺负我军炮火威力不足,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在曾思玉的建议下,我军组建了“重型炮队”,把各纵队的迫击炮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并配发数门山炮、野炮,从而充分发挥炮火聚集的威力。

这一招果然灵验给力,震耳欲聋的炮声过后,城墙哗啦倒塌一片,到处是断壁残垣,地堡也飞上了天,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没死的被吓得魂飞魄散,早已没了抵抗的意志,纷纷缴械投降。

朝鲜战争爆发后,曾思玉带着64军又上了朝鲜战场。

马良山是从64军手中丢的,再由64军夺回来,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才叫报仇雪耻啊。

但这一想法刚冒出点火苗,便被司令员杨得志无情的掐灭了,口口声声说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稍安勿躁,要安心备战。

曾思玉郁闷至极,火气极大:先前的战斗,191师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士气正旺,后勤供应也非常到位,敌人换防之际,正是反击的好时候,为啥要一直等?难道要等一万年?

不久,一支大型运输车队到了前线。

一看车上卸下的东西,曾思雨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恐喜:10枚火箭炮和10多枚155毫米榴弹炮,再加上191师原有的火炮,共有60枚之多,志愿军还从来没有哪一仗用过这么多的炮,它们绝对够敌人喝一壶的。

但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一同来的还有十辆坦克,乖乖,都是些大家伙、硬家伙,不得了啊!

曾思雨乐的是手舞足蹈,合不拢嘴:这一等不白等啊,我不该埋怨人家杨司令啊。

针对英军的防御部署,曾思玉反复考虑,再三斟酌,确定了我军的具体进攻安排:

首先,利用火箭炮、榴弹炮等,大量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急袭后立即转移阵地,以防敌机的空中攻击。

等敌军炮兵还击,暴露其阵地位置后,我军炮兵立即有针对性的对其予以压制和摧毁。

紧接着步兵发动佯攻,将英军从各隐蔽点诱至前沿阵地进行还击,我军炮火杀个回马枪,予以大量杀伤,并利用坦克对其残存的火力点一一定点清除,为步兵冲锋扫清所有障碍。

最后,我步兵真正发动攻击,消灭残敌,占领阵地。

进攻计划制定后,191师立刻着手准备,英军的好日子即将到头,噩梦马上就来。

191师为这次反击马良山做了20多天的精心准备:

191师及其配属部队深入前沿,对马良山地区英军的火力点、暗堡、炮兵阵地等进行了严密侦查,确实做到了如指掌。

572团、573团从烽火山分别向前挖掘了十五里长的战壕、火炮掩体和隐蔽洞,各攻击分队在敌前沿200-500米的进攻出发地上,借着夜幕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的构筑了多个屯兵洞和相应的指挥所。

精密制定了协同作战的计划,对于步炮协同、步坦协同、通信联络等是周密安排,确实保证万无一失。

11月3日晚,志愿军坦克悄悄向马良山下开去,驾驶员关掉车灯,轻踩油门,在其他乘员的引导下,时而快行,躲过敌人炮火的封锁;时而慢走,稳步跨过一个个弹坑……经过四小时的连续行军,安全到达预定的坦克掩体中。

4日拂晓,191师攻击分队三个步兵连1200人和10辆坦克均秘密进入阵地,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

11月4日是中国步兵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联合国军惊诧莫名、胆战心惊的一天。

一向喜欢夜战的志愿军竟然破天荒的在阳光明媚的大中午向据守马良山的英军28旅一个营发动了强攻!

意外,大大的意外,真是太意外了!

60枚中国火炮不遑多让,一边摧毁工事,一边展开对攻。

只见一发发炮弹从我军炮兵阵地上腾空而起,犹如天女散花,准确的飞向一个个目标。

英军绞尽脑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工事顷刻间化为乌有。

40分钟的炮火急袭后,部分炮火向纵深延伸,各种步兵火器向敌人前沿阵地一起开火。

英军纷纷钻出掩体,进入阵地,展开队形,架好武器,小心翼翼的开始迎接志愿军步兵的冲锋。

可奇怪的是,只闻枪响,不见人来。

正当英军面面相觑,迷惑不解之时,一发发炮弹又从天而降,在人群中炸开了花,英军这下被炸了个结结实实,一个个哭爹叫娘,狼狈不堪:不是我们不小心,而是志愿军太过狡猾,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接下来登场的是志愿军的坦克。只见十辆中国军队的坦克神气十足的开向前沿阵地,然后一字排开,对着诸火力点就是一通直瞄射击,把人家英国绅士揍的是极不绅士的大呼小叫,到处乱窜。

在此前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的坦克不仅数量少,而且技战术水平低,面对联合国军强大的航空火力,自身安全尚且难以保证,更谈不上配合步兵作战,只能昼伏夜出,瞅不防打一炮,便得赶快躲起来。

可今天这是怎么了?英国人懵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一夜之间共军就玩起了高科技?学会多兵种协同作战了?共军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高大上?

敌人的飞机见己方的坦克、火炮,吃了亏,立刻凶神恶煞的赶来救场:坦克你有,火炮你也有,可飞机你有吗?你就等着挨炸吧,我看你还咋呼不咋呼。

谁料当头一棒,几十枚中国高炮早已严阵以待,当下万箭齐发,美机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惊慌失措之下,吓了个半死。哪里还顾得上兄弟部队的死活,急忙开溜。

以往的战斗,步兵是主角,炮兵是配角,而这次完全颠过来了。

191师的步兵看的是喜笑颜开,炮兵大哥太威猛了,有他们做后盾,咱们这冲锋不雄起不行呀!

这炸裂的场面,也让观战的中国将军们纷纷击掌相庆,大呼过瘾,这可是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步兵、炮兵、坦克、工兵诸兵种协同作战,乖乖,那可是厉害的很!

入朝之初,志愿军坦克没有一辆,火炮不足百门。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共投入作战飞机5000余架,中型坦克4000余辆,各种火炮11万门,单就武器装备而言,双方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很快,这种武器装备上差距的恶果在战场上暴露无疑。

就战略战术而言,志愿军比美军领先半个身位,常常将其一个营、团完全包围,但美军在被包围后,往往借助坦克、大炮、飞机的掩护,全身而退。

志愿军穿插迂回,跑断了腿,磨破了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将敌人包了饺子,满以为能饱餐一顿,大快朵颐一回,结果却因为装备简陋,吃不下还硌了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家逃出生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打败美帝野心狼,在武器装备上必须更新换代。

1950年11月3日,我军接受了苏联援助的十个团的装备,得到了坦克和自行火炮500余辆。

在苏军一对一、手把手的帮扶下,“中国徒弟”刚刚做到开的动、打的响就入朝作战了。

参战之初,经验缺乏,技术不精,被动挨打的时候多,战果辉煌的时候少,但我军通过战争学习战争,逐渐把握规律,熟谙战法,精通技巧,终于也可以打一场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了。

冲锋号吹响,三个营的中国步兵犹如猛虎,喊声震天,冲向敌阵。

仅仅四个小时,一个营的英军士兵便魂归西天。

大英帝国早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心高气傲,怎么也放不下架子,总是还把自己当回事。

这次吃了大亏,怎么会善罢甘休,急忙调兵遣将,意欲报仇,但谁知损失更大:阵地没有夺回不说,又白白搭了几百条性命。

马良山之战,歼敌1740余人,而且是作风彪悍,意志顽强的英军,这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首次一战全歼美英军一个多营的模范战例。

1 阅读:59

吴钧大叔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