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为什么败落?四大家族为什么败落?或者说曹雪芹为什么说《红楼梦》时代为末世?它们的强盛并不遥远,发生了什么就要败了呢?
探春有一句话说的好:
“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话适合贾府,适合四大家族,也适合一个国家。
国家而言,是吏治腐败,帮派争斗;于四大家族和贾府来说,是离心离德,是权力和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为,贾府在贾宝玉的婚事上,先取中史湘云,再选择林黛玉,后来又有薛宝钗参与进来竞争,引发了四大家族的内部争斗,尤其是在贾府内部,贾母和王夫人的话语权之争,这样的内耗从头至尾,套用探春的话,即自杀自灭,然后一败涂地。
宝钗黛玉之争,或者说王夫人和贾母之争,第一次矛盾爆发,是贾元春赐下的端午礼。
这个礼很没有道理:家里的三位姑娘迎春、探春、惜春,是正经的贾府千金,加上一个宝玉,一样的礼物可以备四份,然后是黛玉、宝钗两个亲戚,无论怎样赐礼,亲戚都不要越过自家亲妹妹。或者六个人一样好了,把亲戚看待和自己的妹妹一样,任谁也挑不出理来,尤其是三春,也以此教育她们什么叫大局和心胸,这是极好的事儿。
可是贾元春来了一番骚操作,她独独给宝玉和宝钗一份儿厚礼,然后黛玉和三春的一样且比宝钗要简薄的多。小姐们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面对这样的一份礼物,大家心里能没有想法吗?薛宝钗怎么就比别的姑娘高一等了?纵然小姐们有涵养不说话,那宁府、邢夫人、赵姨娘,甚至是贾母,怎么看元春将宝钗和迎、探、惜、黛玉这样的区别对待?这种厚此薄彼,结果只能是得罪一群人。
当然,这样分配礼物很有可能是王夫人借元春之力,来实现暗示赐婚,以达到促成金玉良缘的目的。她认为以元春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么做,就算众人有意见也不敢怎样,尤其是可以打击贾母和黛玉。不论是元春的本意还是王夫人耍的小聪明,这样的礼物只会激起家族内部矛盾。
王夫人这个愚蠢糊涂的女人先亮了剑,她欺负的对象不仅是黛玉,更是贾母,她要推翻贾母贾政和林家达成的再次联姻共识,那贾母自然不会惯着她,第二天就予以回击,甚至将元春的谕旨予以推翻。
元春不仅赐了端午礼,还传下谕旨:让贾珍带领家族的男丁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
凡熟读红楼的读者知道,打平安醮这事儿全是贾母的镜头,然后是凤姐开那位清虚观主持张道士的玩笑,小姐们也成了去清虚观的主角,基本没有男人们的事。
其实男人们都在,比如那位带头人贾珍,此时正忙着为贾母维持秩序呢,因为小姐、奶奶都出来了,贾珍那个重视可不一般,将自己的儿子贾蓉一顿训,说他没眼色,不知道赶紧回家将母亲媳妇(即尤氏胡氏婆媳俩)叫来伺候着。贾珍这个人虽然胡闹,但他对贾母、对家里小姐的服务意识没得说,这一天,贾珍也不打醮了,他变身后勤保障队长,工作干的很是令贾母满意,一连声地喊他“珍儿”。
贾母到清虚观干什么来了?看上去没啥正事,领着荣国府女眷看戏来了,主子奴才少数也有百八十人,车马喧腾,浩浩荡荡,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反正这个醮是打不成。你说她这算不算是捣乱了这次的宗教活动?
清虚观的张道士本是荣国公的替身,也就是说他是荣府的奴才出身,此人绝顶聪明,见了贾母没有说几句话,就将话题引到了宝玉的亲事上,说自己看上了一家的小姐,因为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不敢擅自给人去说。贾母说宝玉的亲事,这里就一句重点的话:
“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在等再大一大儿再说吧!”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一是宝珠早娶早早地死了,宝玉是一定要晚婚的,古人的晚,于男孩子,得要到十八九岁。二是贾母这话说给四个人听,分别是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和贾元春。薛家母女都在,这话回家后必定第一时间传达给王夫人,你们要是愿意等,那你们随便。贾元春那里,自有皇家道观的张道士给她传达,这是要告诉贾元春,你弟弟不能早娶,宝钗比宝玉还要大两岁,总不能让人家姑娘等到二十多岁吧!其实就是告诉她,宝玉的婚配对象,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宝钗。
贾母的目的达到了吗?反正第二天有两个人大大地发了一顿火,先是薛宝钗当着众人乱了分寸,也不顾涵养了,狠狠地训斥那个叫靛儿的小丫头;再是满腔怒火憋了一肚子气的王夫人,将气全撒在金玔儿身上,连打带骂将其撵了出去,竟导致金玔自杀。
可见已经不是打击的问题,而是基本灭了她们的念想。
贾母去了一天清虚观,第二天因为宝玉黛玉吵了一架,她也没心思去听戏了,也不知贾珍有没有带着贾府的爷们儿去打醮,反正小说也没了下文,贾母对此是一点儿也不关心,可见,什么打醮不打醮,贾母只关心宝玉黛玉闹别扭和好了没有。
老太太这种千年的狐狸,兵不血刃、嘻嘻哈哈玩笑着就化贾元春的赐婚于了无形、成了泡影。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