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德国装甲兵为什么那么强?

侍儿看历史 2023-07-22 10:25:01

自从坦克诞生伊始,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思路。

第一种,作为阵地攻坚工具。

即:将坦克编入各个步兵师,作为步兵冲向敌方阵地时的掩护工具。这种使用方式要求坦克的火力猛、装甲厚,通俗点儿说就是能轰、耐揍。

第二种,作为快速战略机动工具。

即:将坦克以师、旅为单位编组,成立独立的装甲师、装甲旅,集中使用。在编制内搭配装甲输送车、轮式汽车、自行火炮,整旅、整师进行兵力快速投送。

这种使用方式,要求坦克的机动性强、重量适中甚至是偏轻型。

“机动性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对重量还有要求呢?

这是因为,要考虑到道路、桥梁的承重能力和地形。

大部分道路、桥梁在设计时,并不考虑坦克的通行能力,很难承受其动辄几十吨的重量。此外,遇到山地、丛林时,体积过大的坦克也无法通过。

看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会问,有没有这么一种坦克,既可以作为战略投送工具、又可以作为步兵掩护工具呢?

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实现地比较晚。直到1988年,美国人给“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装上了贫铀装甲,才将“跑得快”(极速70公里/小时)和“打不动”(正面装甲防破甲弹相当于1.3米厚的钢板)真正结合到了一起。而这会儿,坦克已经不是战场的主角了。

当然,重达六十多吨艾布拉姆斯也不能翻山越岭,可是,你架不住人家美国人用飞机运啊。

所以,在坦克作为战争主角的大部分时间内,其性能必须在二者之间有所取舍。

在坦克最初问世那会儿,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使用模式无疑是第一种。然而,一战之后,第二种思路开始兴起,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人富勒。

一战期间,富勒是英国陆军机枪团重火器部的参谋,军衔是中校,他是最早重视坦克的英国将领之一。一战结束后,富勒的军衔升至少将,并出任一处要塞司令,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他对坦克的使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富勒认为:坦克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强大的攻坚能力可以有效撕开敌人的防线,并快速向敌纵深(阵地后方)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坦克兵应当从步兵中剥离,以旅级(英军的陆军旅编制较大,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2/3个师)为单位集中使用,并在装甲旅下设“坦克陆战队”(装甲步兵)和“坦克炮兵”(摩托化炮兵)。

1922年,一个名为“利德尔·哈特”的英国军事记者将富勒的理论写成一篇论文,名为《‘新模范军’的发展》,文中进一步细化了富勒的方案。

哈特写道:“未来陆军应多种均衡配置,一个旅应有2个坦克营、3个机械化步兵营和1个机械化炮兵团”;“进攻方必须具有很高的进攻速度和进攻深度,进攻速度越快,进攻纵深越大,就越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敌军的崩溃。”

其实,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闪击战”理论雏形。然而,这种理念一经出台,立即在英军高层掀起轩然大波。

炮兵将领担心装甲旅抢走自己的火炮;步兵将领担心装甲旅抢走自己的坦克;决策层担心花钱太多。于是乎,英军只是实验性地成立了一个“机械化旅”,其负责人正是富勒。

在富勒实验期间,问题层出不穷,最核心的就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炮兵走得慢,摩托化步兵走得快,坦克总是出故障。于是乎,英军高层决定,在装甲旅下只设坦克部队,将其他兵种剥离。

不过,英国陆军参谋部还是根据富勒的实验经验,编写了一份《机械化装甲分队的条令草案》,写出了理想状态下装甲师/旅的编组方式和操作要领。

这份草案自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在英国陆军参谋部成堆的档案中吃土。之后,一位德国美女间谍勾搭上了参谋部的一名英军上尉,在几次身心愉悦的交流后,上尉将该草案交给了德国人。

1931年,长期研究哈特、富勒理论的德军少将古德里安出任陆军装甲兵总监,并看到了这份草案。之后,他就按照草案的编制模式,开始着手组建德国的装甲部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古德里安的官职是“装甲兵总监”,但是此时的德国陆军尚未装备坦克。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陆军不得装备重武器,自然也包括坦克。

而在希特勒公开撕毁该条约之前,德国陆军对坦克的研究只能顶着“某某重型拖拉机”的名义进行。

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没有制造过一辆坦克,更遑论技术储备和使用经验了。

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古德里安放弃他的初衷。面对“无米下炊”的窘境,他创造性地想出了解决办法。他让士兵将木板钉在汽车上装作坦克,进行操演。

抛却纳粹的邪恶性质不谈,单就这一操作而言,无疑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毕竟,能够熟练操作武器的人,比武器本身更为可贵。

在长期的演习中,古德里安发现了装甲兵的巨大潜力。他的理论几乎是哈特、富勒理论的翻版,即以坦克为突破核心,搭配摩托化步兵、炮兵,绕过敌军重兵防御的正面,直插其后方,占领交通枢纽,切断粮、油补给,釜底抽薪,则前线敌军不战自溃。

而敌人如果想解决掉切入的装甲部队,就必须组建类似的军种。不然的话,传统的步兵师、炮兵单位,很难跟得上装甲部队的速度,如同在与一个移动的影子作战。

然而,与英国陆军相似,在当时的德军内部,古德里安的方案也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一些守旧派军官认为,战场的胜负仍然由步兵和堑壕决定,并以停拨资金为手段来阻挠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组建工作。

不过,这种阻力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一个人的掌权——阿道夫·希特勒。

1934年9月底,刚刚掌权的希特勒就下达一道秘密手令,要求德军迅速重整军备,并组织几次军演。

古德里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在一次军演时,当时还是一个小人物的他,强烈要求向元首展示自己的“装甲部队”。

向来对新奇物件感兴趣的希特勒,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后,古德里安拉来了他的“装甲兵”。其组成包括:一个乘坐汽车的摩托化步兵排,一个使用轻型反坦克炮的炮兵排和一个轻型坦克排。

坦克排的坦克,一辆是英国原装进口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其他的则是德国当时在研的“I号”坦克样车。

图 1 德军I号坦克

这就是当时德国装甲兵的全部家当,而同期波兰陆军已经装备各型坦克超过300辆。

正是这次演习,改变了德国装甲兵的命运。

在演习中,坦克排轻易突破了一个步兵营防御的阵地,随后用汽车运输的步兵排和炮兵排跟上,迅速占领了步兵防线后方的补给基地,宣告胜利。

看完演习后的希特勒欣喜若狂,曾为一战老兵的他清楚地知道:通过步兵冲锋突破敌方阵地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并需要多少后援才能向敌方纵深展开。而现在,坦克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他兴奋地将手搭在古德里安的肩膀上,不断重复说道:“我需要它们,我需要的就是这些!”

随后,德国装甲兵的发展一路坦途。

当年,德国成立装甲部队司令部,将装甲兵单独使用;第二年,德军组建三个装甲师,之后更多的装甲、摩托化单位被组建。

1938年,希特勒组建专门的“快速部队”,将德国陆军所有的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反坦克炮兵和骑兵归入其下,并任命古德里安负责这支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其军衔升为上将。

在此期间,古德里安对德国坦克的设计也进行了宏观规划。

第一步,先用I号、II号轻型坦克作为主力,主要目的是训练士兵。

第二步,德军要设计生产两种主力坦克,即III号和IV号坦克,两型的战斗全重均在20吨左右。

图 2 III号坦克,笔者心目中二战期间外型最别致的坦克。

III号坦克作为主力战车;IV号坦克牺牲部分装甲防护,加强火炮,作为火力支援车。两种坦克要搭配使用,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速度也要基本相同。

第三步,III号、IV号大量投产后,取代正在服役的I号、II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

图 3 IV号坦克,与III号坦克最大的外观区别是,它有八对负重轮。

后来德国坦克的设计、发展,基本是按照古德里安这一思路进行的。只是原本计划打下手的IV号坦克,成为了德军主力坦克。

在T-34和M4谢尔曼坦克问世前,IV号是世界上最“均衡”的坦克。它在重量、防护、速度、火力等方面取得了完美的折中,在故障率、易生产性等方面则堪称优异。

只是这型坦克的批量生产时间(IV号D型)相当晚,是在1939年10月,这会儿二战已经开打了。

老大支持,牛人总领,方法得当,看似一支无敌的装甲部队就要建成了。

然而,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要知道,人家英国人早在1916年就将坦克实用化;1918年,法国人又将安装旋转炮塔的“雷诺FT-17”坦克投入战场,仅这一型坦克法国就生产了3187辆。

图 4“雷诺FT-17”坦克

而上文说过,德国国产的第一辆坦克问世时,已经是1934年了,这会儿距离法德开战仅剩下六年。

人家父辈积累了近二十年的成果,有可能在短短的六年内被超越吗?

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德国I号坦克,战斗全重不过5吨。由于重量过轻,无法安装火炮,所以只装备了两挺7.92毫米轻机枪。从1934年9月至1937年6月,德国人共生产了1150辆,看起来是不少了。

然而,这种档次的“坦克”,在同期法国军队中根本不能算作坦克。

法国陆军装备了一型“UE”全履带装甲车,战斗全重3吨。除了没有那个装备轻机枪的可怜炮塔,其形态酷似I号坦克。这种装甲车,法国生产了5148辆。

图 5“UE”装甲车

而同期法军装备的主力坦克“索摩亚S-35”型,战斗全重达20吨,装备一门47毫米坦克炮,创造性地使用了“倾斜装甲、车载无线电”等先进技术,并加厚车身装甲,可以说是世界同期最先进的坦克(此时IV号、T-34、M4坦克都未服役)。

图 6 索摩亚S-35坦克

从造价角度来讲,一辆索摩亚=5辆II号或10辆I号。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两者在战场上的交换比也就可以预见了。

截至法国战败,这种坦克累计制造了440辆。你算一下,德国人得造多少辆I号、II号坦克,才能赶得上对手的战斗力。

面对如鸿沟般的差距,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到德国人的头上。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署,德国兵不血刃地兼并捷克斯洛伐克,并全盘接收了其工业体系和军事力量。

可别小看了捷克斯洛伐克,在这个节点,它是一个相当牛的工业国,拥有全套陆军军工体系。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捷克造”轻机枪(ZB26式)是其标志性产品,后来被德军广泛使用的76.5毫米FK30(t)、100毫米leFH30(t)榴弹炮也是久负盛名。

在并入德国前,这个国家还有一支相当强悍的军队。其陆军共有38个满编师,总兵力超过70万人。每个军属重炮团都配备了150毫米榴弹炮27门,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榴弹炮。

更关键的是,捷克陆军装备的坦克、装甲车总数超过1500辆,其中新型的35(t)、38(t)坦克合计超过500辆。

图 7 在德军中服役的35(t)坦克

这些装备,被德国人全盘接收。

当然,虽然德国人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相比它的对手仍然显得力有不逮。

一战结束后,法国赚的盆满钵满。海外殖民地扩大了,世界秩序由英、法主导,最关键的是,死敌兼恶邻德国被打垮了,

根据《凡尔赛条约》,法国收回了之前被德国占领的洛林和阿尔萨斯。

为了保住胜利果实,法国沿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法德边境,修建了一条昂贵的防线,即大名鼎鼎的马奇诺防线,将一战的胜利果实紧紧地揽入怀中。

说是防线,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工程”。通常意义上的防线,是由一道道战壕组成;而马奇诺防线,则是由碉堡群、混凝土堑壕、炮台、瞭望哨、地下通道和地下储备库组成。

这个防线极其昂贵,每英里造价高达200万美元,而上文说过的德国IV号坦克的造价,仅为3.3万美元……

也就是说,造一英里防线,足以造60辆IV号坦克。到这里,你应该对这个防线的造价有个概念了。

当然,即便是在马奇诺防线上花费了大量金钱,财大气粗的法国人也没耽误造坦克。在德法开战前,法国陆军的现役坦克数量在3000辆左右,与德军旗鼓相当。

并且,法军内部也不乏主张装甲兵集中使用的有识之士。

早在1921年,法国坦克之父让·巴博蒂斯·艾斯蒂斯就主张,将摩托化、装甲部队从传统陆军中剥离,成立一个新的战略军种,与传统陆军、海军并列。

一位名为夏尔·戴高乐的国防部秘书,在他的《建立职业军》一书中写道:“陆军的核心应该是6个师,这6个师完全摩托化、履带化、半装甲化,其前后方的组织结构、保障、补给自成一体,能够独立作战,完成一系列战斗。”

戴高乐的观点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他首次提出,装甲部队的后勤保障应该是独立的。

这是因为,装甲部队的进军速度远快于步兵师,需要的燃油、弹药、机械部件也远多于步兵师,如果仍按照之前给步兵师输送物资的数量、速度、频次,根本无法保障装甲师的需求。

但是,与英国类似,独立装甲部队的组建在法军内部也面临重重阻力。

法军高层将一战的胜利归功于堑壕和铁丝网,认为坦克、飞机只是步兵的辅助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装甲部队直到1934年才开始组建,直到1937年,法国陆军参谋部才给出了装甲师的编制、组建方案,但迟迟不付诸行动。

1938年12月,法国装甲师的组建工作终于正式开始了,截至1940年3月,也就是德法开打前的两个月,法国人才完成了三个装甲师(第四装甲师在战时组建完毕,其师长即为戴高乐)和三个轻型机械化师的组建。

组建这些装甲师的坦克,是从之前法国陆军53个战车营中抽调的。抽调时,法国人只抽出了一半坦克,剩余坦克仍然分散给各个步兵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都是装甲师,但法、德两军很不相同。

首先,法国的装甲部队没有单独的司令部,各个装甲师分属不同的集团军,这在战时是非常致命的。至于这种安排是怎么要了法国人的命,咱们后文再说。

其次,上文说过,法国人使用坦克的时间长,造的坦克数量自然就多,同样,坦克的种类也很多。

在组建装甲师时,法国陆军在其下分别设置了重型坦克营和轻型坦克营。

重型坦克营装备的坦克有“夏尔B1bis型”坦克。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重型坦克,配备47毫米、75毫米火炮各一门。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型德国坦克可以在交战距离内击穿其前装甲。

图 8“夏尔B1bis型”坦克

然而,它有一个相当要命的问题——跑得太慢。理论上的最大速度只有28公里/小时,而实际使用中只能达到20公里/小时,相当于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

速度慢的锅不能完全扣到坦克设计师的脑袋上,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法国军方对坦克使用方式都是掩护步兵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并不需要高速度。

轻坦克营装备的则是“霍奇基斯H-39型”坦克,战斗全重12吨,正面装甲40毫米,装备一门37毫米加农炮,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可达36千米/小时。

图 9“霍奇基斯H-39型”坦克

这是一型作战性能相当均衡的坦克,装甲厚度在当时的同吨位坦克中首屈一指,火炮威力、速度也都是上乘。

应该说,这两型坦克单独拎出来都是不错的,但是把它两放在同一个装甲师内,就出现问题了。

一型坦克的速度接近另一型坦克的两倍。所以,行军时快的坦克只能慢下来一起走,这就使得装甲师快速机动的优势荡然无存。

作为对比,此时德国装甲师内编制的主力坦克是III号、IV号坦克,这两型坦克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都是40公里/小时。

也就是说,同样是装甲师,德国装甲师的前进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法国装甲师的两倍。

此外,法国人竟然没有将战力最均衡的索摩亚S-35型坦克编入装甲师,而是编入了轻型机械化师。而这种师是无法承担主力攻坚任务的。

再次,法军装甲师内未编入防空部队,马上你就会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装甲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在进攻中的高速穿插,而法国人自始至终都没考虑过进攻的事情。

就是当时法国装甲部队的总体情况。

尽管有以上种种问题,我还是得说,就纸面实力而言,当时的德军仍然是绝对的劣势方。

用个比较简单的方式形容,德国的中型坦克要抗衡法国的重型坦克,轻型要跟人家的中型打,这显然是处在下风的。

更不幸的是,德国的对手既不是法国,也不是英国,而是法国+英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下简称为“盟国”)。

更、更不幸的是,在东边德国还要留出兵力和坦克,防备苏联可能发起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德法开战时,双方的装甲力量对比可谓悬殊。

截至1940年5月10日,盟军在法国边境和比利时境内共部署了3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后续还将有1200辆坦克被送往前线,编入新兵师或预备队;此外,法国还从仓库中拉出了1500辆封存的FT-17轻型坦克,作为战时损失的补充。

作为对比,截至德法开战前,德国在西线一共部署了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包括:I号523辆,II号955辆,III号349辆,IV号278辆,35(t)106辆,38(t)228辆。

有能力与法军中型、重型坦克一拼的III号、IV号坦克,只有600多辆,其他坦克则是轻型坦克或超轻型坦克,没有一辆重型坦克。

由上可见,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双方的比值都在1:2左右,德国是绝对的劣势方。

好啦,交代完武器,再说说打法。

盟军将战场分南、中、北三段。南段,即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由当地驻防法军负责防御;中段是阿登山区和马斯河,山河阻拦,是天然的屏障,所以盟军在这里只部署了少量军队防御;北段,即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盟军将主力部署在这里,结成了一道延绵至海的防线。

法军的四个装甲师和部分步兵师,以及后续登岸的英军,则作为总预备队,支援各方。盟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国94个,英国9个,荷兰10个,比利时22个。

乍一看,这个计划是相当均衡的,立足于守,面面俱到。然而,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战争方案如果始终立足于防守,是注定要失败的。

面对盟军的防御计划,德军第38步兵军军长曼施坦因,提出了一个进攻方案,并被希特勒采纳。

这个方案将德军分为三个集群,参与进攻的总兵力共有103个师。

主攻集群也是中央集群被命名为A集团军,有45.5个师,其中装甲师7个,部署在阿登山脉东侧。

德军右翼集群被命名为B集团军,有29.5个师,其中装甲师3个,部署在比利时方向。

德军左翼集群被命名为C集团军,辖18个师,无装甲师,其中的14个师由新兵蛋子组成,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方向。

曼施坦因的计划是:A集团军中央突破,穿越盟军认为大部队不可能通行的阿登山区;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作大迂回,与B集团军前后夹击,包围法比边境的盟军主力兵团;另一路则直逼巴黎。在此期间,C集团军对马奇诺防线发起战略佯攻,牵制当地法军。

之后,法国之役就按照曼施坦因的方案开打。

1940年5月10日凌晨4:30,德国空军出动3000多架次的飞机,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北部的70多个机场进行了战略轰炸。

接下来,B集团军出动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境内的多个桥梁、渡口、机场进行空降,占领战略要地。

当天,A集团军占领卢森堡,进入阿登山区。

5月14日,A集团军以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为先锋,只用了48个小时,就穿越了盟军认为装甲部队不可能通行的阿登山区。

而德军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德国装甲师的完善编制,每个装甲师下都设有一个装甲工兵营,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早在1929年,法军在一次例行演习中,一个步兵师就曾带着轻型坦克在60小时内穿越阿登森林。

然而在法国战役开打前,法国各个装甲师内都装备有重型坦克,它们的体积、机动能力决定了装甲师不可能通过阿登森林。

因为自己办不到,所以法国人就想当然的认为德国人也办不到。

然而,我上文说过,此时德军装甲师的坦克大部分都是轻型坦克,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当时德军装备了类似夏尔B1那种重型坦克,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了山路的。

穿越阿登山地后,德军开始强渡马斯河。

防守马斯河的是法军第10军,在军长格朗萨尔将军的率领下,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逃跑。其速度之快让古德里安都大为震惊,毕竟他的军队坐着各种车辆行进,法军是步行,就这样,德军都追不上。

之后,A集团军一路向北,逐个占领盟军主力与后方联系的咽喉要道和补给基地,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到达英吉利海峡,彻底切断了盟军主力与后方的所有联系,将其装进了口袋里。

同时,在盟军主力正面的德国B集团军,也发起了凶猛的攻击,将其不断向西北方向驱赶,缩小包围圈。

这样,盟军近40万人被包围于法比边境的法国第三大港口敦刻尔克,三面受敌,一面临海,濒临绝境。

在此期间,5月15日,荷兰宣布投降;5月17日,B集团军攻陷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此时的局势可谓是一边倒。

然而,5月24日,正在围攻敦刻尔克的德军装甲师,突然接到了希特勒停止进攻的命令,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了。

在这场历时九天的战略撤退中,总共有约34万人撤回英国本土,其中包括21.5万名英军、9.5万名法军和3.3万名比利时军人。

长久以来,关于希特勒下达这道命令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例如: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强烈要求将消灭敦刻尔克盟军的任务留给空军;希特勒试图给英国人留点儿颜面,方便之后谈判;敦刻尔克外围多湿地沼泽,装甲兵机动不便。

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但我认为并不是决定性的。

结合上文所述,大家应该清楚地知道此时德军装甲部队的真实实力。

德军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拥有足够多、足够强的坦克,而是因为创新的战略、恰当的编制和合理的使用方式。

然而,一旦落到阵地战中,就到了考验坦克耐揍性的时候,这显然不是德国坦克的强项。

当时的敦刻尔克包围战,恰是阵地战。被包围的盟军手中,仍然有数量不菲的反坦克武器。即便是一般的重机枪,也足以对德国I号、II号坦克的脆皮装甲造成致命威胁。

也就是说,对德军而言,包饺子容易,吃饺子很难。

或许这才是当时希特勒真正忌惮的地方。

看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会问,法国不是还有四个装甲师吗?在德国装甲师纵横驰骋的时候,它们在干嘛?

别急,下面,我就集中聊聊这几个装甲师的“精彩”表现。

德法开战时,法军第1、第2、第4装甲师隶属于第6集团军;德法开战后,法军高层又将他们编入战略机动预备队。

形象点儿说,一个闺女,许了两个婆家。

如果在平时,装甲师这种好东西,各种司令们自然都喜欢。而一旦打起仗来,它就变成烫手的山芋了。

为什么呢?

因为打仗的时候,谁手里有真家伙,谁就得冲到第一线去拼命。这样,谁都不愿意将这些装甲师纳入自己的战斗集群,它们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先聊聊第3装甲师。

先是,法国东北战区司令阿方斯·乔治将第3装甲师划给了第2集团军,要求该军在装甲师的配合下对德军发起反攻。

该军军长死活不要,并善良地表示,如此精良的军队,不如送给第9集团军吧。接着,这位一战期间以运动战见长的司令官就把自己的指挥部转移到了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15千米处),这可能就是大后方抗战的鼻祖了。

这样,第3装甲师在数天之内换了两次婆家,使得他们不得不频繁更换驻地。很快,该师装甲车辆的油料用完了,不得不原地待命,等待后方向其输送补给。

5月14日,补给终于到了,第9集团军司令却又下令:将第3装甲师打散,驻守各个要地。于是,该师开始分散布置。

5月15日,德国第10集团军开始攻击斯通尼村,第3装甲师距该村位置较近。于是,该师又重新集结,前去斯通尼村协助第3摩托化步兵师阻击德军。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第3装甲师展现出了顽强且惊人的战斗力。该师第41坦克营第1连连长比洛特驾驶一辆夏尔B1重型坦克,累计击毁德军2辆IV号、11辆III号坦克和2门反坦克炮。而其驾驶的坦克在中弹140余次的情况下,车组成员安然无恙。

这场战斗也印证了上文的分析,单以坦克质量而言,当时的德国确实逊于法国。

然而,德国人并不仅仅只有坦克,他们的飞机很快到了,而法军的飞机却不知道在哪。

于是乎,在空地双重火力的打击下,第3装甲师打光了所有的坦克,撤出战场。

按说,第3装甲师的调度灾难已经很离谱了,然而,比起第2装甲师,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开战前,第2装甲师有190辆坦克,开战一周后,该师也被频繁调度,在这一过程中,有33辆坦克不堪跋涉之苦,因机械故障、车祸、掉进河里等横祸,彻底报废了。

更离谱的是,该师与德军第8装甲师遭遇时,正在准备新一次的调动,很多坦克已经被打包上了火车。

于是乎,在德军第一轮攻击后,该师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并留给德国人约100辆打包好的坦克,德国人连打包的工夫都省去了。

转移时碰到敌人的进攻,也算够倒霉了。然而,相比第1装甲师,又是小巫见大巫。

在法军指挥层天才的调度下,第1装甲师在与德军交战前就耗尽了油料,正在原地等待补给。这时,德国两个装甲师出现了……

更倒霉的是,其中的一个师,是由隆美尔指挥的德国第7装甲师,是精锐中的精锐……

最倒霉的是,这两个师不是一起来的,而是前后夹攻……

法军第1装甲师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全军覆没。

表现比较靠谱的,只有戴高乐率领的法军第4装甲师。

面对大厦将倾般的战局,戴高乐决定孤注一掷,擒贼先擒王。他率领第4装甲师,直扑蒙科尔内,这里有德军第19装甲军的司令部,而司令正是古德里安。

这会儿,古德里安的大部队都在向北疾驰,其司令部周围并无多少军队防御。

就在戴高乐准备猴子偷桃时,他的坦克把油耗尽了。

于是乎,戴高乐只好原地待命,等待补给到来。而在这期间,古德里安也发现了自己的危险,他紧急调来88毫米高射炮组成防御阵地,并呼叫空中支援。

88毫米高射炮是当时德军装备的唯一一型可以在远距离敲碎法军重型坦克的火炮。

四个小时后,戴高乐的部队补给完毕,开始进攻,最近的时候,第四装甲师的坦克距离古德里安的指挥部不到2公里。

但是,空中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投掷的高爆弹和88毫米高射炮射出的穿甲弹,让法军坦克损失惨重。同时,德军装甲部队也在向这一地区靠拢。

最终,戴高乐只能带着剩余部队向后方撤退。

至于法军那三个轻型机械化师,都曾与德国装甲师正面交火。实战证明,即便是法军的“轻型装甲师”,也能轻易对付德军的一般装甲师。索摩亚坦克在对I号、II号、35(t)、38(t)坦克时,显示出巨大的装备优势。

然而,英明的法国将军们,将这些装甲师打散,分散布置,使得他们缺乏步兵、炮兵、防空兵的掩护,很快被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收割。

至此,法国的装甲师全部玩完。

法国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穿插包围战役,也是一次典型的以弱胜强案例。

因为装甲兵的合理编制、使用,穿插战术运用到位,德军以阵亡、失踪4.5万人的代价,击毙盟军十余万,俘虏160余万。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了当时世界上第二大陆军强国。

战役过程中,德军虽然损失了700多辆坦克,但大多是轻型坦克。

同时,德国人又发了一笔横财,据不完全统计,德军缴获的法军坦克有:雷诺FT17型500辆,雷诺R35/40型800辆,霍奇基斯型600辆,夏尔B1bis型160辆,索摩亚S-35型300辆。

相比战时损失,德军的虏获无疑更为惊人。

不久之后,德军就将率领这支多国坦克大军,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

而在苏德战争中,装甲兵使用的战略、战术将迎来新的高峰。

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李德·哈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战车》,凌翔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7月河北第一版。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德】海因茨·古德里安,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8月。

《坦克(世界武器手绘珍藏本)》,【美】罗杰·福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2月。

3 阅读:445
评论列表
  • 2023-07-23 02:25

    小编,你确定古德里安在1938年就已经晋升上将了?

  • 2023-07-22 13:42

    ①政治上绥靖企图祸水东引②军事上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该有此败。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