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人们的认识离不开事物的外形,但又必须超越事物的外形,因为事物的表相在展示出部分真实的同时又隐藏了更多深层次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所以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获得对于事物更为本质从而也是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样的一个过程反复其道,最终便可能会达到一个通达无碍,如“神明”烛照万物的状态。但如果不止步于此,想要进一步探究世界的本源,则又必然会在意识层面反映为一种虚空,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人的意识范围之外,或者说人的认识越深也就一时越无法验证于客观,而只能停留于无实在之形的意识层面。
也正因为世界本源无法言喻的虚空特性,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想象力对之进行猜想和表达,而人们想象力的发挥又反过来印证了世界本源的无限性。又或者说神明之能成物,在经历生长衰亡后,事物终究又要返回冥无。“无”不是没有,只是人们一时无法清楚认识,所以世界既是有又是空,此即为“超超神明,返返冥无。”
从有到无,无又将生有,这既是一个精神的循坏过程,同时又印证着物质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既不是简单的重复(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变化过程),又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一方面体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认识水平和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现代人对于宇宙的看法无疑比古代人更为接近世界的真实(人们不断提升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真实或者说道展开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认知过程本身又是没有尽头的,人们可以无限接近道,但却始终无法真正到达。
另一方面,不论时代如何发展,道本身没有改变,从而世界的各种基本运行规律也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只是其具体的展开形式和实现形式,就像中国书法,可以在甲骨上写,可以在竹简上写,可以在绢帛上写,也可以在纸张上写,但其合乎道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基本的笔法却并没有改变。
于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对于道的把握以及对于各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以及可能达到的高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相互理解起来也并不存在绝对的障碍。这就像洗炼一品中所说的“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人的精神认知可如流水接续于前,可如明月辉映于后,这便是在变化之中又蕴含着不变,所以世界既无常又有常,此即为“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流动】坤轴天枢,内因与外因的实同名异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事物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互动融合构成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