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南山: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峨峨:盛壮貌。
实际上全篇三、四、五句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三个场景的转换表面上看起来犹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豁达通透。其实三者还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递进关系,“尊酒”代表情感性的丰富,“疏雨”代表情感性的若有若无,到了第五句则是“倒酒既尽”,也即已经到了不为情牵,不为物累的境界,精神也只有真正地超脱自由以至无我相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相。
但精神境界的提升不代表各种物质性的限制条件便能随之变化甚至消失,所以酒尽则无酒,行路仍需借助杖藜,这也体现着旷达不同于飘逸的现实性和接地气的特点。“行歌”表达一种心情的畅快愉悦,但这种愉悦不再是因个人利害得失产生的快乐,而是一种不受世俗影响的精神上的乐观豁达,是一种天高地阔、心无挂碍的胸怀与境界。
另外,旷达又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不同于高古的出世倾向,旷达是要以俗世为道场,是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砥砺磨炼不断提升才能真正达到的。此即为“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第六句则是与开头相呼应,收束全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相较之下,巍峨的终南山长久屹立更衬托出人之生命的短暂。不过这里的南山同样有着象征意义,其所代表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精神以人的生命为载体,这是客观的物质性限制,当生命终止,以之为载体的个体精神也将随之消失。
但从抽象意义上来理解,精神又有着完全不同于人的物质生命的运动方式,当一个人(相对于人类)获得了增益性的精神和认知并作出表达,其精神便因融入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而获得了长久的可以薪火相传的生命。而伟大的精神成果将像雄伟的高山一般矗立长存,供人们从中发掘出用之不尽的宝藏。此即为“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精神的“充分表达”与“显性表达”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无目的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