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旷达侧重于精神认知的明通无碍,精神认知产生于道并可体认道,但却非道之本身,所以其不但不能随意生成或改变物质,相反,其发生作用还要受到物质条件的种种限制。
物质条件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筛选,即筛选出哪些想法具有现实可能性,哪些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比如艺术创作是发挥想象力,追求自由的表达,但实际上同样会受到一个时代技术、工具和材料的制约,不同艺术形式的产生是这样,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或许已经有了类似于电影的构想,但因当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便无法产生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在宣纸发明出来之前,想要体现出墨色丰富的层次和韵味变化也是不可能的,这也便阻碍了水墨写意画的充分发展。
所以对于人而言,虽然认知似乎更为重要,但认知本身却无法在意识层面得到真正检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知的最佳手段。实践既是一个发现认知种种不足的过程,也是一个以人力创造他物和成就自我的过程。如果我们将认知看作是人的精神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那便会发现,除了人之外,万事万物同样存在着某种精神,它们生长或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身精神接受实际检验的展开过程,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道的某种展开。
作为无所不包的道,其展开又有过于此者,人们早期敲击陶罐会发出声响,后来弹奏钢琴能形成优美的乐曲,这种种声音的发生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它只是一种联系或规律。但在它能以人们可感知的某种“形”呈现之前,便没有完成一种展开从而也就没有充分的实现自身。
可见,虽然我们常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但道又是离不开种种形的。所以一切“神”都要通过某种“形”来确证自身的存在,人的精神对于道的(也是对于自身的)体认同样要通过某种形来实现。正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旷达需要进之以流动,因为旷达侧重于精神认知而流动侧重于实践。如果说精神是人意识层面的枢纽,那么实践就是意识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的枢纽。对于人来说,神和形正是统一于一一具体的实践之中。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至疏为空,空则大通,旷达明通无碍,巨细不遗的“万有之空”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认知空间的内部突破与外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