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疏为空,空则大通,旷达明通无碍,巨细不遗的“万有之空”

书画艺术之窗 2022-12-28 09:47:45

二十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旷达是不断打破小空间内表相的和相对浅层次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内发现更为一般性的法则(客观规律)。而在更高的维度,相对于后者虽疏阔但更为适用的法则,前者的重要性便会下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就像个体之于地球犹如尘埃,地球之于宇宙亦如尘埃,如果就此无限重复推演下去,便可能会得出一切法一切相毕竟空的结论,而这便从根本上取消了一切存在的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由不同层面的规律法则所产生的限制却又是其相应意义产生的主要依据。旷达一品反复提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此才使得人们珍惜生命和时间,去努力拓展人生的高度、广度和密度,所以可以说这种限制又是人生有意义的依据。

这就像书法中各种法度的限制又是书法之为书法的依据,而高水平的书法便是在法度之内尽其所能最大限度的展现出精神的自由变化。所以旷达不是随性、草率、不拘小节,而是客观冷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其所忽略的是相对偏狭、不合实际的法则(就像写草书忽略一些楷书的法则),对于细节反而是重视的,这也是为什么旷达要建立在飘逸的基础之上,因为飘逸侧重于对细节的巧妙把握。

所以黄宾虹的五笔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书画工具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书画用笔一种更高层次的归纳,这是一种旷达。徐渭有些书法夹草夹行,如写似画,一时名相俱空,书非书,画非画,不可得而名,也是一种旷达。梵高的《星空》创意布局上奇思天纵,不落俗套,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严谨用心,一丝不苟,同样是一种旷达。

但旷达的最高层次却又是空,因为旷则疏,疏则通,至疏为空,空则大通。这种空具体又是通过人的精神来实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某个事物,总是要透过它有形的具象去认知其内在的结构和联系,进而总结出各种相关的知识,这种偏技术性的知识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具象,它不能被人的精神直接把握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在真正熟练的基础上,这些可以言说性的东西便会消失,起作用的又会变为一种精神性的感悟,也就是人们在艺术创作中经常提到的“感觉”,所以透过事物有形的具象和无形的具象,其实质性的内容却是一种只有精神能够把握的不可言说的“空”,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引导却不能直接精确把握,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前面我们说过人的认知空间是有界限的,但从更高的维度来看人的认知空间又终究是没有界限的,因为一切界限其实都是人们的主观自我设立的,既然是主观的,那便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立时而破的(如佛教中所讲的顿悟)。

人自出生其认知空间便是一个由小而大,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认知空间的扩大,则原有的空间界限随之破坏消失为空,人的认知不断扩大通达的过程便是一个不断“空”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人的精神是可以明通无碍,十方世界无所不至的,这也是不同人的精神可以交流并产生共鸣的基础。

所以,只有空才能打破一切蔽障,得见事物的本相,也只有空才能容纳万物,巨细不遗。而由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精神相结合而产生的旷达之空,便可以说是一种万有之空。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精神的“充分表达”与“显性表达”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旷达」人无法表达超出认知空间之外的内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