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日本救市中的关键要点与启示,值得A股借鉴

玉明 2024-08-01 09:14:43

  究竟什么是国家队护盘,这是近期热议的。其实,事实胜于雄辩,有效果就是好,没效果就是不好;而对股民来说,如何看懂呢,其实也很简单。历史上,全球股市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与教训,根本不需要什么创新,借鉴就好了,今儿玉名也是结合这些因素做一个详解。

详解日本救市中的关键要点与启示  日本央行购买ETF计划始于2010年10月28日。最初计划买入金额较小,保有余额上限仅为4500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369亿元人民币;之后不断提升保有余额上限;2013年起不再设置保有余额上限,而改为设置每年的买入上限。截至2023年底,日本央行持有ETF的市值占东证总市值的约4.3%(2010年至2023年期间最高时持有约5.7%)。在此期间日本股市从底部持续回升。2024年,日经225指数创34年以来的收盘新高。

  1990~1997年:掩盖的风险,依然是风险,不承认事实,结果惨烈。当时日本股市和日本房地产泡沫相继破裂,这个时候,企业依托信贷因素继续维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风险,但并不是解决了风险,较高的杠杆依然是加大风险释放的代价。当时日本的银行业的风险,也出现了风险,而通过大银行合并小银行来掩饰坏账,这种“粉饰太平”的动作,后遗症极大,一方面是给民众错误信息,觉得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内,危机不会自我消化,只能自我堆积。——很多时候,风险解决的初始条件是接受现实,这个是解决的起点,没有这个,一切无从谈起。

  1998~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掩盖的风险已经无法再粉饰了,像多米诺一样,全面暴露出来,日本银行业的不良率从不到1%的极低水平飙升至7%左右的极高水平,导致了一波惨烈破产潮,然后日本银行业的不良率持续下降并重新回归到正常水平;相应地,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明显下降,其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有效修复。——风险在繁荣时被掩盖,只会以更惨烈的模式呈现,这个不仅仅是国家,普通人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理解李嘉诚打折甩卖地产,实际上,是源于回笼现金流,保持充裕的资金,才能应对危机。

  2003~2012年:卧薪尝胆,推进改革。“危机”,能解决危,那就是机。日本通过这一波风险释放后,喀什建立对银行业在内的金融监管的改革以及邮政民营化改革,随后日本金融及经济体系内的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经济运行变得平稳。平稳是指筑底的L型,而非V型反转。随后,安倍经济学,启动了量化宽松的政策(日本央行购买ETF的计划)。——放水养鱼,永远是呵护市场的关键,如果不能做这样真金白银的动作,就很难说是护盘或救市,尤其是那种让老百姓加杠杆的,就更是缺乏诚意了。

  2013年至今:持续日本央行购买ETF,起初几年,日经225指数是震荡,因为持续购买不是说让市场进入到所谓的牛市,而是有缓解,有解决问题的时间,最终保持稳定,可以休养生息。哪怕是2020年初疫情时,全球股市大跌,日本股市恐慌,但最终依托于央行的发力(当时公开明确将年度ETF购买上限提升至12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7916亿元人民币))。——这个非常有意义,如果是要护盘,明确金额,明确任务,明确手法,并且通过持续的行为,建立一种信任体系,然后市场对此会有非常明确的认知,那么资金也会选择相信;相反,如果都是很飘忽,模棱两可,可有可无,若近若离的,市场不可能有任何的信任。

  效果评估。从结果来看,截至到2023年底时,日本央行累计购买超过37万亿日元的ETF,而日经指数也真的实现了收复失地和新高的动作,效果如何,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期间,各类投资者的表现不一,其中个人投资者不少是在2013年即最早央行购买ETF时形成小反弹时,就撤离了;而有意思的是,机构投资者也有类似的跟风动作,最为坚定的反而是一些产业资本(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增持、回购、兼并、举牌等,成为了最大受益者。——因此,股权思维还是最最关键的,如果是单一个股思维,总是很难成为赢家的;应用股权,就必然是底层逻辑和资产配置的思路,这才是股民最需要学习的。

0 阅读:2

玉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