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雷:展厅作品不一定就是“高大”的,回到生活才有未来!

书法世家 2024-04-04 10:32:32

魏春雷

1975年生,辽宁兴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艺术硕士,结业于中国国家画 院沈鹏书法 工作室精英班。兴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法,回到生活才有未来

文/魏春雷

  前两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情境书法大展”,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展览迥异习见的形式,对书法作品及其相应的展示空间作了立体展示。纵观整个展览,我们发现,除了对联、匾额、岩壁镌刻等形式,书法都是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存在的,尽管看起来“情境”丰富,其实只是作品的装裱、悬挂、装置环境多样而已。这种展览形式无疑是非常具有新意的,但不能不看到,对更多的观众来说,眼前的景观更多引起的是他们对古装剧的记忆。

平心而论,在现代家居环境里,书法作品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没有谁愿意为一件作品去搞相匹配的装修风格。

既然家居环境的变化是大势所趋,那么,复“古”不能,只好书法本身来出“新”了。近年书法作品在书写材料的质地、颜色、工艺等方面越来越讲究,装裱工艺与形式也大为丰富,这都是书法“量”生活之“体”而“裁衣”的主动选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与之相反,作为书法界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展览,至今还多少有些抱残守缺或过犹不及的规矩。这里只说最为人熟悉的“展厅效应”。高大的展厅适合挂高大的作品,这是正常的,但如果认为高大的展厅只适合挂高大的作品,就有失偏颇了。的确,明清之际,厅堂宽敞高大,造纸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书法创作中出现了后来所谓的明清调作品,一个特征就是幅面巨大,远远超过宋元及以前的常见尺寸。这往往为“展厅效应”提倡者拿来作理由。

但以此来为“展厅效应”撑腰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道理很简单:明清之际厅堂高大,那是家居实际,而今天同样高大的却是展厅,换句话说,明清之际长轴巨幅的出现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明智之举,按道理,今天的书法家也应该学习其精神,根据现代家居条件考虑作品的形制(这在书法市场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文辞讲究、尺寸不大、适合现代家居装饰的作品最受欢迎)。

认定展厅高大作品就得高大,这其实是本末倒置,而且,本来是“可以”高大,不知不觉就变成“必须”高大,这就没有道理了。按“展厅效应”的说法,《兰亭序》、《黄州寒食帖》是不是就无法在现代化的高大展厅内展出了呢?扇面是不是也不适合展厅呢?书法可以写到丈二,那篆刻呢?当然,巨幅作品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会议厅、礼堂一类地方也需要尺幅较大的作品,但,与更多寻常百姓的居家装饰需要来比,“展厅效应”下的“大作”实在是过于“绰绰有余”了。书法展览的影响在书法圈外小得可怜,因素固然很多,但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展览专用”作品的“长盛不衰”,也许该算一条吧。一句话,书法应该主动去适应生活,而不能指望生活来适应书法,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书法必然境况窘迫、前景堪忧。

  弘扬书法艺术并非简单地复古。比如各地的仿古一条街,多做牌匾,仿古风格。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最根本的,古代匾额上所题写的文字是与形式协调的,今天各种店铺名称多出奇制胜,有的里面还有字母、符号,真要按传统形式书写制作,恐怕不伦不类。京剧固然是国粹,但如果商业街的流行音乐都换做京剧,效果如何,你敢想象吗?

  归根结蒂,弘扬书法艺术,让“中国书法进万家”,其宗旨是让书法把生活装点得更美好,让更多的人从书法中得到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目的还是手段,都不应该与其相背离。若脱离生活实际,无视当下生活的现实需要,一味地自命清高或自作多情,加上因循守旧、粗放经营,再怎么卖力气,到头来也难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