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人必须要有亲密关系吗?#引发网友激烈讨论,有人认为有必要,有人认为没必要。
其实小瞳觉得,与其我们去争论是否要有亲密关系,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亲密关系?
研究表明,拥有稳定、亲密的关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这是因为,亲密关系可以带来情感的依靠和支持,使人感到被理解和被关注。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困难,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抵抗力和幸福感。
这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它的原因。然而,好的亲密关系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坏的亲密关系则让人苦不堪言。
相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无论我说什么,TA都听不进去?
为什么我说的话都是为了TA好,却跟我吵架?
为什么我说什么都是错的?
其实,问题就在于:你不会说话!
今天,小瞳就和大家聊一聊,有远见的妻子,从不对丈夫说这几句话,希望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
01-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想和你过了!
生活中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结婚时间越长久,夫妻间好像就越不会说话,“放狠话”成了很多夫妻的“交流”方式,明明可以好好沟通一件事,偏偏要选极端的说话方式大吵一架,最后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在婚姻家庭中,你或你的另一半是否也存着这些问题:明明是想关心对方,一出口就变成了抱怨;明明是想联络感情,一见面又免不了指责;明明是芝麻大的小事,非要来几句嘲讽,甚至还上纲上线上升级到人格问题;明明渴望爱的言语和亲密,脱口而出却是挑剔和指责?
【为了孩子】成为了很多夫妻留在婚姻里的理由,可是这些夫妻不明白,这个理由只够变成一个开始,却没法变成维持一段婚姻的全部理由。
一方面,当婚姻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长时间处于委屈、怨恨的状态,怎么可能给到孩子妥帖和温暖的照顾?
另一方面,当你对伴侣说出【我早就不想和你过】这句话时,其实是在告诉对方,你是为了孩子在委屈求全,在你的心中他其实并不重要,也许你会随时选择离开。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类型。
“被需要感”对应的,正是其中的受尊重需求,它是我们判断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婚姻中。
因为不被需要,所以没法与身边的人建立心与心的链接,因而也就没法在生活中建立正向的、流动的、相互信任的能量场,从中获得丰沛的热情与心灵的滋养,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
婚姻家庭中的依赖和需要能让对方获得价值感和自信心,让对方察觉到:“TA需要我,所以不会离开我,于是我就有安全感了;TA需要我,说明我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反之,当婚姻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都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时,自我价值定位容易出现混乱,继而把矛头对准婚姻。
02-这个家,我还能指望你做点什么?
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盖瑞·查普曼曾说,“人们对自己的伴侣责之越深、怨之越切的地方,恰恰是他们自己最需要被爱的痛点。”
在婚姻家庭中,很多人会把伴侣没看到自己的需要,等同于别人拒绝了这个需要。我们自以为很了解对方,于是总是轻易地过分解读对方的语言,然后又轻易地说出伤害TA的话。
比如:妻子心里想的是,快下雨了,提醒丈夫把阳台晒的衣服收进来。
当话到了嘴边,说出来的却是: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吗,什么都要我来操心,收个衣服你都不会吗,我还能指望你什么?
此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已经预设了对方拒绝的立场,我们在用指责的方式在表达需要。
而真正表达需要的,只有最开始那句:快下雨了,你能把衣服收进来吗?
在婚姻家庭中,人和人的情绪是相互呼应存在的,我们输出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对方就会接受及反馈给我们一个对应的情绪。
比如,你在婚姻家庭中,总是输出焦虑、紧张,对方会反馈给你回避和厌烦,你们的相处模式就会固化成一个你追他逃的模式当中。
相反,如果你输出平和轻松的情绪,对方自然也会给出接纳和亲近的反馈,亲密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好的婚姻家庭正如《幸福的婚姻》里说:“每一桩婚姻,都面临着一定的情感任务,需要丈夫和妻子共同完成。”
这些任务总结起来就是:互相麻烦,为婚姻提供更多安全感;精神独立,为自己找到独一无二的价值;多鼓励,少抱怨,为伴侣提供最可靠的辅助;彼此回应,为家庭铺垫最平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