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方面理解“卡脖子”

苍穹猎 2024-06-01 07:32:03
这是苍穹猎鹰第330篇演化日记 从3个方面理解“卡脖子”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 从2018年开始,在灯塔国的帮助下,给广大的老百姓普及了大量的技术词汇,比如“卡脖子”“光刻机”“5纳米制程”…… 近期,山姆大叔又开始挥舞它的制裁大棒。 据媒体报道,美国政府5月7日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电信设备公司华为的施压,撤销一些企业向华为出口芯片的许可。路透社称,涉及的美国企业包括英特尔和高通。 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价值18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额外关税。 这个额外关税,也被称为“惩罚性关税”,主要针对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铜铁和铝、关键矿产等战略产业。 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 这摆明了要针对我们的优势产业,比如电信设备、电动汽车、光伏等等。 对此,头条号《静思有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2018年以来的中美博弈告诉我们:先进就要挨打。 怎么理解?看看老美制裁名单,哪一个不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华为、大疆、海康威视…… 这也难怪,有网友把美国实体清单称为光荣榜,只有具备过硬的实力,美帝才会将其列入。 根据熊猫第二定律,熊猫行,天下残。 一旦国内突破某项技术或者产品,必定会有各路诸侯一涌而入,硬生生将其打成白菜价,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笔记本电脑无不如此,下一个可能就是汽车和半导体。 1/5电动汽车 这次征收额外关税,将电动汽车关税税率将从25%提高到100%。会不会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造成冲击? 答案是,有,但很小。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电动汽车卖到美国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对媒体说,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几乎为零”。 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纯电动汽车,大约1.24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2023年出口的电动汽车是120.3万辆。 也就是说,中国2023年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里面,只有1.03%是在美国销售。 比零稍微多一点。 如果跟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对比,数字又不一样了,因为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950万辆。 所以,中国2023年在美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占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是1/900。 由此看来,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汽车额外加征关税之后,中国的汽车在美国基本上就没什么销量了,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小的数字,为啥老美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要加征高额关税? 这里只能猜测,可能是为了限制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或者纯粹为了噱头…… 2/5半导体 最令人疑惑的是,清单里还有半导体。 大家都知道,老美绞尽脑汁,阻止对中国出口半导体,怎么还限制了进口中国的半导体?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要单纯看网上的争论,而是看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相关公司的业绩,从2019年以来,很多公司每年同比都是高速甚至翻倍增长。 刚好,在产业观察家宁南山的公众号里,读到关于半导体研究的数据,答案就很明了。 从2019-2023年这五年间,每一年集成电路金额出口的增速都高于进口增速,其中2023年在集成电路进口和出口都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出口金额下降的幅度也小于进口下降的幅度。 而2024年1-4月,集成电路出口500.12436亿美元,增长19.1%;集成电路进口金额1171.97011亿美元,增长11.9%。 延续了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的势头。 如果集成电路出口后面延续1-4月这个19.1%的高增速的话,今年的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也会达到历史新高,会比2019年高出50%以上。 从上面的数据看,不出意外的话,不久的将来集成电路出口额度有可能超过进口。 老美想要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前不久,产业观察家林雪萍和财经作家曾航做了一场关于国产替代的对谈。其中,就提到“卡脖子”是怎么发生的? 很多人觉得,“卡脖子”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林雪萍老师认为,“卡脖子”其实有3种情况,分别是造不出、卖不出和嵌不进。 3/5造不出 说白了就是缺少这个技术,这是纯粹的刚性制约。这各情况有没有?有,但是数量很少。 大家熟知的半导体,技术路线是清晰的,造不出的可能性很小。 比如,存储芯片的发展轨迹,由1KB到16KB,再到256KB、512KB、1MB…… 类似的还有液晶面板,是以尺寸作为主要的竞争区隔。比如1代线、2代线、3代线……10代线等尺寸升级规律。 这样产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可以按照既定路径逐步迭代升级,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 真正难克服的,是后两种情况,也就是卖不出和嵌不进。 4/5卖不出 指的是,这个技术不是搞不定,而是经济上不划算。 比如,之前网上一直流传那个圆珠笔芯故事。我们不是造不出来,而是一旦造出来,初期也必定要面临大量的调试。 比如,怎么提升良品率,笔芯如何与油墨的特性契合。这个调试过程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即使调试成功,市场规模也有限,经济未必划算。 部分半导体制造设备、医疗器械都类似。 5/5嵌不进 说的是,现有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坚固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不会轻易换供应商,即使你有技术也进不了这套供应链。 比如,按照林雪萍老师的观察,中国的龙芯3A6000处理器,已经可以对标酷睿第十代。但是,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有固定的供应商,他们很难打进去。 而且,上下游企业,经常交叉持股。台积电与阿斯麦之间有交叉持股,而阿斯麦的上游供应商蔡司,跟阿斯麦之间也存在交叉持股。 它们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谁也不会轻易换掉谁。后入局的人即使有技术,也很难进入目前的供应链体系。 有个观点说得很好,你的铠甲就是你的软肋。当行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时,一个高度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很难及时调整应对变化,只能疲于奔命。 为什么燃油车时代,雄霸天下的日本车企,电动化之路如此步履维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上下游之间绑定太深了。 整车厂商想转型电动汽车,上游发动机、变速箱供应商要转做动力电池几乎不可能,因为二者根本不是一类物种。 更换其他供应商,但因为上下游之间利益盘根错觉,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以上,就是产业观察家林雪萍从造不出、卖不出、嵌不进3个视角,来理解“卡脖子”这个概念。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 · END·
0 阅读:3

苍穹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