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川鹤史 2024-02-20 14:06:24

清乾隆年间,朝中出了一个名臣刘墉。

虽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好官”,但实际上,刘墉却是比贪赃枉法的和珅还要可恨。

官场沉浮,看清现实

康熙五十九年,也就是1720年,刘墉出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户姓刘的世家大族,其父是后来乾隆朝的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

因此,31岁的刘墉在父亲的庇佑之下,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了翰林院为官。

但是,这样的风光没持续多久。

5年后,刘统勋因帮同僚代处理黄河水灾一事上出现了失误,惹怒了乾隆,就被投入了大狱,连带着刘墉都一同收监。这件事也让刘氏父子看清了,他们的前程和荣耀都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后来,乾隆查清了此事并非是刘统勋全责,遂又将这对父子放了出来。

出狱之后的刘墉还是被降了职,成为了一名翰林院的编修。

对于此时的刘墉来说,他想要恢复家族的显耀。为此,他在乾隆的翰林院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帝王答疑解惑。到了1777年,他再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以学政的身份调任去往了江苏。

虽说学政一职是为皇帝视察省的科考教育工作,但外调京城这件事还是让刘墉不甚满意。在他看来,只有在天子近前,他才能大展身手。

所以在这里,刘墉就“刻意”办了一件能让他就此在官场“平步青云”的大案子,也就是“一柱楼诗案”。

而这桩案件之后,刘墉的名声才会出现两极反转。

那么,刘墉到底做了什么呢?

一柱楼诗,找到刘墉

“一柱楼诗”是由江苏栟茶镇已故的徐家上一任家主徐孝文,在生前写的一些诗文“触犯”到了皇家威严所引起的案件。

徐孝文在乾隆中期的时候中了举人。

按照清朝的律法,他就是朝廷的候补官员。因此,在这个身份的加持之下,徐家就在栟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在栟茶还有一户姓蔡的富绅,一直以来受制于徐家的“官帽”,对其很是不满。

过去,蔡家因经商周转问题就将名下的数亩田地抵押给了徐家,以换钱财。后来,在蔡家经济恢复之后就想着向徐家买回这些田亩。

可,此时的徐孝文已死,徐家已由其子徐怀祖继承。蔡家提出只用当年徐家收购的1/4钱财将田买回,徐怀组当然不同意。

对此,蔡家就更恨徐家了。为了将徐家拉下马,蔡家就想着先要除去徐家的“功名”。那,蔡家是怎么做的呢?

正好在这个时候,徐怀组想要彰显他的孝道,就将先父生前所写的一些诗文收编成了“一柱楼诗”。

而此时的乾隆年间,朝廷正在大兴文字狱,是瞧不得一点有辱皇家体面的文字。

于是,蔡家就准备从诗集下手,寻找徐家的“过错”。

结果,还真让蔡家找到了,他们发现“一柱楼诗”中的“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有着冒犯皇帝的歧义。

因此,蔡家就将徐家告上了衙门。

最初审理此案的官员在听了来龙去脉之后,明白这是蔡家的故意栽赃,就没有对徐家多加惩罚。

但这个审理结果蔡家肯定不满意。所以,他们就找到了刘墉。

为了升迁,夸大案情

刘墉得知之后,心中也盘算了一下。皇帝调任他到江苏作学政,也是希望他能在此清正教育。所以,如果能将此“化大”,皇帝就能看到他在地方上的“成绩”了。

于是,刘墉就在呈递给皇帝的奏折中,将“一住楼诗案”夸大。

乾隆在知晓此事后,立刻就怒了,还以此案的名头再一次掀起了禁书浪潮。

此案牵扯到的所有人都被查处了,徐家的惩罚最为严重,徐怀组处死,徐家的族人或流放,或为奴。就连已死的徐孝文还要被挖坟鞭尸。

但刘墉却因此升职成为了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到了1781年,他还升迁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所以,同为读书人的刘墉却为了自己的名利前程,不惜引发一场要了无数读书人性命的“文字狱”!

从这件事来看,刘墉可比只知道贪污的和珅坏多了。

官至高位,屡屡犯错

那么,为什么也有人说刘墉是个好官呢?这也是因为他在职的时候执法清正严明的缘故。

1782年,刘墉奉命审理和珅亲信国泰贪赃枉法一案。虽然在此案中,刘墉被和珅处处刁难限制,但他还是查明了真相,将国泰绳之于法。

史书记载,由于国泰时任山东巡抚,在他的管理之下,山东的库银共亏空了200多万两,国泰还私吞了8万多两。

而刘墉也因在此案中刚正不阿的表现得到了乾隆和百姓的称道。民间还将此事编成了《刘公案》,广为流传。而刘墉也因此被皇帝提拔为了工部尚书。

所以,至此之后的刘墉一直都能保持他的“好官”作风吗?

其实也不尽然。

在官至高位之后,刘墉也变得懒散和懈怠。

在1787年的一场代皇帝祭孔的仪式中,刘墉在参拜流程中出了错;在1788年的一场科考中,刘墉收受了考生的贿赂;

在1793年的另一场科考中,刘墉误批了很多卷子。

第一个错误可能还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但第二和第三个错误却是会让朝廷招收一些无用于社稷的读书人。

所以,这个阶段中刘墉的风评再次变差。

但到了1799年,刘墉却再次变成了世人景仰的“清官”,这是因为他奉旨查办了贪污自肥,祸害百姓的和珅。

但其实刘墉心里清楚,只要他除掉了和珅,那在朝廷之上就再也没有势力能和他相抗衡了。所以,这份查处也包含了刘墉的私心。

1805年,刘墉寿终正寝,皇帝感念其成绩,特赐太子太保封号。刘墉也就成为了一代名臣。

可实际上,这位名臣的上位之路却是令人生寒生恨。

1 阅读:857

川鹤史

简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每天了解一些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