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如果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真的全面优于人类驾驶了。在任何气候环境、路况下都优于的那种。而且在法律法规、社会舆论也都接受的情况下。
假设成立的情况下,那么智能驾驶除非是非得高价卖,不然肯定是会大规模搭载。在智能驾驶的车占主流的情况下(市占率,与行驶中的智驾占比双主流)。
说说一个视角的影响:智能驾驶技术的拥有者,有可能会成为食物链的顶端。这个顶端:
之前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现在越来越趋向于是三电系统而且,与老三件套及三电系统不同的是:前两者更偏向于物理的为主导,后者更偏向于算法为主导。或者说,从老三件套→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汽车的价值中枢是逐渐的脱实向虚的。
向虚的话,与传统制造业最大的不同就是:
赢家通吃
尤其是智能驾驶,需要依靠极大体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后,就会越多人用越好用,形成网络效应的飞轮滚动。
后发者很难逆袭,迁移成本太大了。像微信、FaceBook这些,就是典型的网络效应下的巨头。
智能驾驶虽然与社交网络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所以,在这个假设下,有可能:只有少数的那么几家巨头,或者一巨几强的局面。又或者别的品牌还会存在,但是利润最大的智能驾驶不是自己的。
回到文初,是说假设成立的情况上文是说,假设哪些理想愿景都能实现的情况。全部实现其实很难,甚至个人现在还不能确定实现的那一天会是在大概什么时候。
技术上: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基本上被吃完了法规上:L3还在小范围运行最重要的社会接受程度上:一个电车难题,就卡死智驾的脖子。人都没有权利决定谁生谁死,何况机器呢?
但即使全都完美实现了,汽车这个物件也比电子消费品复杂上多几个量级,更不用说和社交网络这种没有物理的。
汽车物理上的复杂度决定了,制造还是会是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不会像电子餐品那样,设计在体内,制造放在体外。这个,制造放在体外,之前新势力们出于被动或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原因尝试过。但是,现在基本上都自建工厂了。
这就决定了,汽车不会完全成为一个由智驾完全统领的行业。原本在制造上的那些积累和独门秘方,都还有效用。
所以,一种更现实的可能:跟不上智驾的车企,有一些会被边缘化。有一些个性品牌,无法支撑智驾自研的,采用合作的模式,依旧会有人买单。更多的就是看现在的品牌,靠整体的竞争力,正常的优胜劣汰。
怎么说呢。智驾不是把汽车当做一个载体,来服务它实现对移动方式的颠覆。而是,作为一个新的科技,纳入到汽车中去,为汽车成为更好的移动工具服务。
只不过这个新科技太新太大了,所带来的变化,对汽车这个古老的行当来说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那种。
好了,下回聊。
智能驾驶就是让车主自杀帮车企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