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不应面面俱到、不应成为内业文字游戏,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采掘生产接续和日常安全管理中,依靠纯文字游戏,依靠一堆堆的材料、图表、签字,对安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解决十分之一的问题,其它的还需要现场去解决、去落实。
朋友在矿井工作,从期待上班到有种畏惧感,他说,自从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以来,工作量呈几何数字增加,写不完的材料、编不完的报表、填不完的数字,一项工作就需要N项、N多材料去佐证。每个基层单位、每个职能部门都需要抽调一到两个人专职整理标准化内业工作。每周、每月、每项工作都需要不断地把内业补充进去,差上几天或一个月,有时签字的人已经调转,这件事就很难补圆满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检查沦为了内业的”配角”,内业检查能有一天半,井下检查从入井到升井,加上走路,检查工作面能有半小时就很不错了。半个小时对于井下安全生产工作,能发现多少问题、提出多少指导性的意见,推进矿井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多少,就是靠N多法规、规章、制度,一条条对照,抠字眼、找依据,必须专家认为合理了才能通过。可专家有成千上万人,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思想,对一条制度的理解都不相同。今天王专家来了,他提出开会必须要先决定会议需要研究什么?李专家来了,他提出开会不参加必须有请假条?张专家来了,他说开会必须得有讲话稿?孙专家来了,他说开会必须能挂边的全部参加?于专家来了,他说开会必须有制度、有机制等等,就一个会议需要原始记录,还得越乱越好。搞得一个会议记录越来越厚、越来越难开,把留痕工作搞得复杂化、扩大化。安全标准化本来是好事,按照以前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对提高正规生产水平大有益处,有头有尾,有制度有规则,你不用管别的,就按照这个模式抓好矿井各个环节生产就行了。只要差在哪做的不到位,马上就能看出来,落实整改也好,进行处罚也好,大家都心服口服。最近几年,不知道谁出的幺蛾子,标准越来越细、本本越来越厚、条款越来越多,从现场高标准改成了内业高标准,专家和检查人员都要一人带着一个大厚本本,对照本本开始要内业资料,整个矿井要是把标准化内业都搜集到一个屋子,只怕有几百个文件盒才能装满。要是按照这个套路发展下去,大家在文字游戏中继续深耕细挖,现场安全管理谁去做,拧一个螺丝都要七、八条规定去落实,矿井还能正常生产吗?矿井不反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但需要简单的、朴素的标准化,不需要复杂的、搞形式的标准化。还有用红包方式养了一大堆所谓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专家。请问各位专家,你们如果在矿井生产,敢保证百分百落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