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越好,孩子越不懂感恩?比起孩子,更该反思的是此类父母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0 00:33:24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很熟悉?也曾因为这样的话而感动过吗?可若真的有父母把这句话“演绎”一番时,却让人感动不起来,反而让人从侧面都能感受到一种压迫之下的不适。

和儿子在餐厅吃饭,隔壁桌传来一对母子的争执,男孩大概十来岁的样子,吃饭间一直摆弄着手腕儿上的电话手表,坐在对面的妈妈试探的问道:“和谁发信息呢?”

男孩抬眼看了一下妈妈,不弄手表了,但也没回答,准备吃饭。

妈妈收起了刚才的笑容,去拉男孩的手腕,男孩猛地把手一抽,“你干嘛,不吃饭吗?”

看男孩这样的态度,妈妈也提高了音量,“你和谁聊着啊?不能让你妈知道,看看怎么了?”

男孩拿着筷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就不,你每次什么都要问到底。”

妈妈没得到答案,激动地就站了起来,换了个位置坐到了和男孩同一边的沙发上,又准备去拉男孩的手,男孩快速地把戴着电话手表的那只手侧压在身体背后,母子俩也顾不上周围人打量的目光,就这样拉扯着。

“这是我的隐私,不要你管”,只听男孩带着委屈的一声怒吼。

妈妈动作稍微顿了顿,又接着开始拉男孩的衣袖,一边拉,一边说,“我就想看看你交了些什么朋友,我关心你,没什么鬼,你有什么不能让我看的,你都是我的,我有什么不能知道的?”

直到男孩负气地把手表取下来,摔在了沙发上,转身就走了。

餐厅才霎时恢复了安静,男孩妈妈用颤动的手扶着额头一个人坐着。

01当“为你好”变成控制欲时,孩子才是最难的

“孩子是我生的,我要对他的人生负责到底”、“我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我需要为他的一切把关,为他规划出最好的未来”。

从父母单方面来说竭尽全力的付出,在细节处做到无微不至,在整体上掌控大局,这种爱的表达怎么会有错呢?

但当这种360度无死角的爱,放到亲子关系中,就不能只从父母的角度考量了。

关系另一头的孩子,他们不只在接受爱的温度,也会承受爱的重量。

当父母对他们的未来充满设想,并希望孩子的未来变得无限接近我们的期待时,孩子才是被“框住”的人。

当我们总不想让他们经历失望或挫折,总是想把风雨挡在身后,可孩子又恰恰是需要积累成长经验,为独立做准备的人。

这时我们再把控住一切,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还能有助于他们成长吗?孩子只会一心想着自己成长的需求被阻碍了,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父母的付出。

父母抱怨连天,孩子不懂感恩,孩子却压抑着委屈,苦不堪言。

02父母控制欲强,往往有三种原因

●父母自身对亲密关系的依恋

孩子的每一次笑,每一次拥抱都能让父母在亲情流动之间获取到幸福感,虽说是父母用爱在养育孩子,但同时父母也被孩子的爱所滋养着,这种感受让我们感到满足和愉悦。

父母不断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想让孩子的每一步都走在我们描绘的“蓝图”之上,变得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变得少走弯路,或者变得更依赖我们。

在他们迈出的每一个脚印上烙上我们的标记,把父母身份的价值“捆绑”到孩子的成长上。

有时控制孩子,反而是父母无法“独立”,在亲子关系中不断地找存在感和安全感。

●复制上一辈的做法

还有一部分有着强烈控制欲的父母是受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

当上一辈对自己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量时,父母可能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习惯了这种模式,并把这当做亲子关系理所应当的状态:

承袭了上一辈的控制模式,认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对我负责的,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我以同样的方式负责”。

●更正上一辈的做法

恰恰相反,也有一类父母,他们的上一辈是另一个极端,对这类父母的童年时代参与、陪伴极少,让这类父母极其缺少安全感,即使成人以后也无法释怀。

所以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父母们决定不让自己的童年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同时通过参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来修正自己童年时走过的“弯路”。

03保持三种界限,不让“控制欲”破坏亲子关系

●空间界限

空间界限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在亲子关系中留出适当的“中介距离”,让彼此感到舒服,而不让孩子在其中感到被压迫。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可以共处于“中介距离”较小的“亲密空间”,也可以同时处于有简单交集的“公共空间”,但是也要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需求,尊重他们拥有“隐私空间”的权利。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有与自己相处的机会,才能静下心来整理日常的观察,学会同内心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能促进他们内心的成长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心理界限

孩子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慢慢地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会对让自己感到不适的事或物说不。

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心理界限,一再闯入界限。

不由分说的替孩子做决定,不顾孩子感受的进行干预、包办,孩子就会感到局促不安,他们的哭闹、抗拒,有时只是为了维持心理的平衡。

不要企图左右孩子的想法,可以给建议,做引导,但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要求他们完全服从。

●情绪界限

别用情绪去要挟孩子,也别因情绪失控而惩罚孩子。

有方法的父母,往往都是善于觉察自己情绪的父母,知道适当的时候按下情绪的暂停键,“隔离”出一道情绪的界限。

另外,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也别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要在心中适当的退一步,跳出当下的场景,才能看到孩子简单表达之下的“求助信号”。

结语:

宫崎骏在《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有这么一句词:

“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力,也是他们必经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岖,有悲欢,有离合。”

充满控制欲的父母,抓住了孩子的生活,也把孩子成长的权力不断削弱,让孩子在需要经历的征程面前无法迈步。

无法通过成长来获取力量的孩子,只能永远寄生在父母的保护壳中,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立表达,更没有办法拥抱自己“该有的模样”。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