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缅北系列。
前面说了果敢、佤邦、勐拉和掸邦,本文说克钦邦。克钦邦故事多,本文先把克钦民地武一事捋清楚。
先看图:
缅甸行政区划图(图源网络,侵删)
如图所示,克钦邦东与我国云南接壤,北与西藏相邻,西北一角与印度阿萨姆邦相接,西南是实皆省,南部是掸邦。
克钦邦是缅甸的第二大邦(次于掸邦),面积是8.9万平方公里(约广东省的一半),占缅甸国土面积的13%。首府在密支那。
克钦邦约有200万人,约占缅甸总人口的3.6%。邦内主体民族是克钦族(约有120万),是缅甸第六大民族,与我国景颇族同出一源。
笔者注:景颇族是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缅甸克钦邦、印度东北部及印控中国藏南地区。
历史上,克钦地区是一个名为“景颇大地”部落制未成型的散邦国,在唐代属南诏,宋代属大理,明代属云南布政司。云南布政司下设“三宣六慰”,其中管理缅甸的叫“缅甸宣慰司”,管理克钦邦的叫“孟养宣慰司”,治所在今密支那西边的孟拱。
清乾隆时期,克钦邦内属。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后,吞并克钦地区,包括我们熟悉的名字江心坡、葡萄地、野人山、胡康河谷,也都一同划去。
下面是包括这些故土名称的克钦邦地形图:
克钦邦地形图
如图所示,克钦邦地势北高南低,从东到西有4条南北走向的山脉:高黎贡山、江心坡、野人山、那加山。
这4条山脉之间有3条大江,从东到西分别是:恩梅开江(独龙江)、迈立开江、钦敦江。这3条大江都属于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
在山脉与大江之间,分布两大河谷平原,即葡萄盆地(坎底)与胡康河谷。因受印度洋气流影响,谷地为亚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河流交错、树木浓密,至今也是人迹罕至之地。
二战时,我国远征军有一部退入印度,走的就是胡康河谷,反攻作战时也是途经此地(该事笔者另行专文)。
从野人山往南,是广袤的平原,一马平川至印度洋。看图: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下面进入本文正题,关于克钦邦的民地武。
我们从一个人说起。
一、罗相
罗相是克钦族(景颇族),1921年生于缅甸掸邦的腊戍,祖籍在云南德宏陇川。
罗相于1937年投军,在“英属缅甸”皇家保安军里接受训练。从1942年日本攻占缅甸时起,罗相被编入英军“LAVY”克钦支队,在缅北克钦邦山区打游击。
与此同时,美国也组建了“101”克钦突击队。加上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英美盟军组团在缅北打怪(抗击日军和缅甸伪军)。作战期间,罗相与中国远征军有所接触。
“101”克钦突击队(图源网络,侵删)
“LAVY”克钦支队和“101”克钦突击队经英美教官训练和武装,不仅与盟军并肩作战,更深入敌后执行侦查、偷袭、炸毁弹药库等特殊任务,给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驻缅日军第18师团以重创。
这两支被英美武装起来的克钦部队在高峰时有2-3万人,其中一部分克钦部队甚至还参与了美国太平洋对日作战。
日本投降后,中缅印战区盟军司令部对这两支克钦部队给予嘉奖,罗相等十三名克钦族(景颇族)军官荣获缅甸勇士勋章,罗相还获得英国蒙巴顿将军授予的金质勋章。
隐线:战后,美军撤离缅甸,但美军一直保留101突击队番号和101部队基金会(笔者另文专题)。
二、南下勤王
1948年1月缅甸脱英独立后,“LAVY”克钦支队和“101”克钦突击队以5个营的兵力转入新成立的缅甸联邦国防军。罗相在克钦营任职。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缅族军队仅有3个营。换句话说,在缅甸建国之初,克钦武装是缅甸政府军的绝对主力。
这里得交待两点:
一是英国统治缅甸期间,为防止缅族人造反,军中要职尽量不用缅族人,而是用少数民族人,还时不时的挑拨各少数民族与缅族关系。
二是日本统治缅甸期间,缅族基本站在日军一边,少数民族基本站在英国(盟国)一边,缅族后来看日本败局已定,于是倒戈站在英国(盟国)一边。
因此,缅甸建国初期,缅族部队战斗力很差,军队主要由各少数民族部队组成,其中缅北的克钦族和下缅甸的克伦族战斗力最强。
那么这两者又谁更厉害呢?很快就有了答案。
缅甸独立后,“大缅族主义”盛行,缅甸主体民族缅族对少数民族开始打压,对《彬龙协议》所承诺给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利采取限制、削弱和收回等措施。
在此背景下,1948年8月,克伦族武装率先起义。(以后专门说说这个克伦邦,很有故事点)
当时,包括克伦族武装在内的民主联军(缅G等)迅速包围了仰光(当时缅甸政府首都),缅甸吴努政府被调侃为“仰光政府”,手中只有不到两个营的战斗力低下的缅族部队,一度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就在胜利在望时,民主联军发生内乱(很复杂,笔者另文细说此事),没能趁势一举拿下仰光,给了缅甸吴努政府喘息之机。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此事,如果当时民主联军一举端掉吴努政府,《彬龙协议》大概率会被履行,缅G在缅甸的发展态势也大概率会是另一番样子。
于是,吴努政府紧急召唤缅北克钦部队南下“勤王”,这支战斗力强悍的克钦族部队的指挥官就是前面提到的罗相。同时,印度还向吴努政府紧急援助了10个师的装备。
罗相率部很快抵达仰光,击败克伦族军队后,又在勃固山区打垮了缅G,稳固了刚刚成立的缅甸吴努政权。
二、北上起义
罗相与缅G交战期间,克钦族部队和缅甸政府军在缅共根据地制造了“莫诺丁惨案”。罗相为此陷入深深自责和政治理想上的疑惑,开始与缅G消极避战。
缅甸政府怀疑罗相通G,实际上更是忌惮克钦武装实力,遂将其关押并准备送上军事法庭。罗相设法逃离后,率一小部回到上缅甸,宣布起义,倒戈对抗缅甸政府军。
1949年2月,罗相率42人的突击队空降缅甸中部战略要地眉谬(曼德勒以东约40公里),控制了缅甸东北军区司令部,并释放了集中营里的一批克伦族反政府人员。7月,罗相率部攻下曼德勒,又南下仰光,但在仰光城北受挫后再度北上(还是克钦武装之间的同族火并)。
9月,罗相率部打下南坎(瑞丽对岸)。
在南坎,罗相与密支那、八莫的克钦族首领会晤,试图说服克钦邦脱离缅甸政府独立。但克钦族首领反对罗相起义军进入克钦邦,以避免卷入缅甸内战。
交流无果。
10月,罗相在户撒成立朋杨民族自卫同盟军(PNDF)。紧接着,吴努政府派遣了六个克钦营北上围剿,与罗相刚组建还未形成战斗力的部队在腊戍激战,罗相战败(克钦族自相残杀)。
从以上可以发现,这支经英美训练和武装并在缅北丛林中与日军搏杀的克钦武装,战斗力可称得上当时缅甸王牌。南下仰光打败以勇武著称的克伦族,又在勃固山区打垮人数众多的缅G;然后其中一支北上起义,再度从曼德勒打到仰光,在仰光两支同族部队火并;再然后起义的一支在缅北建立据点,两支同族部队又在此火并,直至一方被打败。
真可谓是纵贯缅甸、大杀四方、南征北战无敌手。只是可惜,未能形成统战力量,同室操戈。
三、克钦独立军与缅G303部队
终于要说到克钦独立军了。
1950年初,战败后的罗相残部在讨论何去何从时,产生了路线分歧,罗部就此分裂。亲G的罗相、赵云等退入中国境内,有民族独立建国想法的赵丹等人选择留在缅北。
实际上,此时克钦族武装分裂三支,一支被招安,一支退入中国,一支返回克钦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罗相这一枝。
1950年4月,罗相率346名景颇和格因族撤入云南,后被安置在贵州,日后被称为“贵州老兵”。
1966年6月,罗相加入缅G。
1968年1月,罗相率390人的班底从芒海出境,进入缅甸贵概县勐古开辟根据地,这支部队就是缅G人民军303部队。
1969年9月,罗相任缅G东北军区司令(副司令员彭家声)。当时,东北军区控制缅北果敢、棒赛、南坎、勐古、贵概等地,并辖江西地区的303部队五个营。
1972年2月,罗相牺牲,后其棺椁被贵州老兵安置回贵州凯里。
再说赵丹这一枝。
脱离罗相的旧部,由赵丹、赵盛、赵督三兄弟带回克钦邦,后于1961年2月成立克钦独立军(KIA),骨干就是当年的“LAVY”克钦支队和“101”克钦突击队。克钦独立军的本名应是“克钦解放军”,翻译之误。因此,追溯起来,克钦独立军源于二战时期缅北克钦武装的对日战争。
克钦独立军标识(图源网络,侵删)
克钦独立军标识(图源网络,侵删)
因政治理念和民族路线不同,克钦独立军与缅G人民军经常发生冲突。
1975-1976年,赵盛、赵督在泰国潭沃王附近同时被刺身亡,赵丹在与博姆老黄战斗中被击杀,“赵氏三雄”团灭。亲G派布郎森、赵迈相继掌权,转变政策,联合缅共协同作战,克钦独立军成为缅G的统战部队。
至此,缅北边境尽入缅G势力范围(克钦-果敢-佤邦-勐拉),形势一片大好。
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缅G逐步走向分裂和瓦解(关于缅G,笔者考虑再三,适时另行专文)。
1989年,随着果敢、佤邦、勐拉、101军区相继脱离缅G并与缅甸政府签订停战协议,克钦独立军也开始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994年2月,克钦独立军与缅甸军政府最终达成停战协议,克钦独立军控制的地区((辖拉咱、迈扎央等地区)被缅甸政府称为“克钦邦第二特区”。
2008年,缅甸出台新宪法,规定“所有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官员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和任命”,“所有民族地方武装组织必须接受缅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将民地武改编为边防军,实行“一国一军”。
2010年缅甸大选产生新届军政府,对民地武施以军事压力。
2011年6月,缅甸政府军以保护太平江水电站为由驻军克钦邦,要求克钦独立军撤出水电站区域营地,改由政府军接管,克钦独立军不认。于是,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被打破。
自此之后,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之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直至今天。
目前,克钦独立军有2-3万人,总部在拉咱(与云南盈江那邦镇毗邻),克钦独立军的控制范围也远大于官方认定的区域。
克钦第一特区和第二特区大致势力范围图
看到上图中的克钦邦第一特区了吧,这就说到了克钦新民主军。
四、101军区、克钦新民主军与克钦邦第一特区
前面已经提到,罗相残部一分为二后,赵氏三兄弟组建了克钦独立军(KIA)。
1968年罗相返回缅北后,策反丁英、泽龙率部脱离克钦独立军,加入缅G。这支被策反的克钦武装控制区,就是被称为缅G的“101”军区。“101”军区主要控制克钦邦东北部的史迪威公路沿线和该公路以北的板瓦地区。
丁英(图源网络,侵删)
还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1989年,丁英101军区脱离缅共,成立克钦新民主同盟军(NDAK),与缅甸军政府达成停战协定。1990年1月,101军区改为“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丁英任主席兼司令。
到了2009年,果敢8·8事件后,在缅甸军政府压力下,丁英所领导的克钦新民主同盟军改编为缅甸政府军边防营(1001营、1002营、1003营),每营308人,且每营混编缅军30名军官。总部在板瓦(靠近腾冲猴桥口岸)。
用丁英的话说,“我们实力弱,不挨着其他特区,没办法。”
此后,边防营与克钦独立军还打了“板瓦之战”,丁英“让渡”了很多地盘给克钦独立军,独立军还“俘虏”了很多边防营士兵。后来,丁英离开克钦邦去仰光当了议员(软禁)。
目前,克钦邦第一特区(NDAK)控制着恩梅开江以东部分地区(约2万平方公里),与云南贡山、福贡、六库、腾冲、盈江接壤。
四、克钦自卫军与缅甸掸邦第五特区
这支武装也顺便提一下。
克钦邦南部与掸邦北部接壤,在该地区的掸邦境内,有一处克钦专区。负责掸邦克钦专区防务的,是克钦独立军分支第四旅,旅长叫木土诺。
1989-1990年间,在缅甸政府军的打击下,克钦独立军处于史上最危急时刻,总部被迫撤出老中央普达连(迈扎央附近)搬至莱鑫,顾不上老四旅。
而此时的老四旅也被缅军围困,向总部求援。在援军还在路上时,木土诺率部(1/3部队)投降,被缅军方改编为克钦自卫军(KDA),总部在巩卡(贵概镇附近),人数1000余人。
克钦自卫军(KDA)所在辖区即为“缅甸掸邦第五特区”。
南下援军与老四旅未降余部汇合,重新组建现在的新四旅。至此以后,克钦独立军与克钦自卫军多有冲突,克钦独立军称克钦自卫军为“伪军”。
以上就是克钦邦民地武的发展简史。
接下来,笔者将分3-4篇分别介绍密松大坝、中缅印通道(古商道/史迪威公路/飞虎队)、克钦与果敢/若开/德昂关系、缅北故土声索线、文蚌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