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可以说旷达对于无限的追求通过“空”来实现,流动对于无限的追求则通过“有”来实现,而实际上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二者是统一的。
一方面,空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常态下无法被人们的感官轻易感知,比如“悠悠空尘”中便包含着各种物质和生命。而在人无形的精神中更是包含着万有,所以旷达之空,空的只是万物的表相,其所留下则是精神性的实质内容,此即为空即是有。
另一方面,一张桌子制作完成时也便是制作者和桌子的精神完成展开之时,此时精神完全变为了物质,精神性本身再次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变为了空,此即为有即是空。这也说明当实体的形为空之时,可能却是无形的神最为充沛活跃之时,此即为空灵。
所以创作者和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价值逻辑,画家画一幅画,当画完成时也便是创作者的精神充分表达之时,对于欣赏者这可能是一件艺术珍品,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却只是很难再产生新变化的形式之物。
而欣赏者往往是抱着轻松闲适的心态欣赏创作者委曲深至的表达,所以每次只能看懂领会其中的部分内容,那么这件作品对于他便可能是韵味无穷的。当然,如果欣赏者的实境层次比创作者还要高出许多,那便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欣赏体验了。
在旷达中还存在有表达的无目的的目的性,也即面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但在流动中我们发现随着对于无限的追求,这种目的性进一步消失。因为对于创作者而言,艺术作品在形上的实现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不满足,或者说其世俗成就的满足要远大于作品本身带来的满足,于是艺术的一个本质属性即由此及彼的表达性(目的性)也变的若有似无了。因此在较高的艺术境界,在表达对象性近乎消失的情况下,对于无限的精神探索又终将会变成面向自我的表达。
因为人类的精神终究要由个体的精神构成,即使存在一个客观的人类精神世界,它却还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主观呈现,而每个人对其的理解虽然在大的方面是相通相同的,但在细节上则会有无限差异,而这些差异无疑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面向人类的表达最终要通过回到面向自我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实现。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超现实表达的流动与和谐,大愚《十方空间》中的画面运动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事物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互动融合构成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