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是组织最强的逆袭法则

我是一秒育儿 2024-04-03 08:31:28

在今天的企业领导中,“愿景”是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大多数“愿景”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强加在组织之上的愿景。这种愿景最多只能带来强制性顺从,绝对不能激发奉献和承诺。

共同愿景是大家真正承诺投身的愿景,原因是它代表了大家个人的愿景。

共同愿景不是理念,它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由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

它的起始,的确可能受到理念的激发,但是,一旦它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征得两人以上的支持,那它就不再是抽象的东西了。

这时它成了明确而可触知的东西。大家开始看到它似乎真的存在了。人间几乎再没有什么比共同愿景更有力量的了。

在最简单的层面,共同愿景是对下面问题的回答——“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个人愿景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的图景和画面,而共同愿景则是整个组织中的人们内心的图景。这样的图景让组织有一种共同性,它贯穿整个组织,从而在其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保持一种连贯性和一致性。

当我和你心中有一幅相似的图景,并且各自都承诺一起将之保持,而不只是个人自己持有,这个图景就成为真正共同的愿景了。

当大家拥有真正的共同愿景时,彼此之间就相互沟通了,并且被一种共同的热望和抱负凝聚在一起。

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自身对愿景的深度关切,共同愿景的力量则来自一种共同的关切。

实际上,我们认为,人们想寻找共同愿景的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在重要的事业上找到沟通和共鸣。

共同愿景为什么关系重大?

** **

很难设想没有共同愿景,能够建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福特公司或苹果电脑公司这样的企业。

西奥多·韦尔(Theodore Vail)的愿景是普及电话服务,历经 50 年后这个愿景才变为现实;亨利·福特的愿景是让平民大众,而不只是富人,拥有自己的汽车;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苹果公司的其他创始人,看到了电脑对提高人的能力和权益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个人的愿景变成了公司各级员工真正的共同愿景——由此凝聚了数千人的能量,并且在背景极其多样的员工中创造了共同的认同感。

许多共同愿景都是外在的,即关注于相对于外部,比如竞争对手,而实现成功的业绩。然而,目标局限在击败对手,总会是暂时的。

一旦愿景目标实现了,就会很容易滑向防卫心态——“保住已有的,不要失去我们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这类防卫性目标,很难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激情。

一个武术大师不会仅仅注重于“击败所有对手”,而是专注于自己“卓越”境界的内在标准。这不是说,愿景不是内在的,就是外在的。两者可以共存。但是,只依赖外在愿景,以击败对手为唯一目的,就会妨碍组织的长期发展。

共同愿景,特别是有内在深度的愿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由此,工作就成为追求有更大价值的志向目标的过程,而公司组织的产品和服务则具体体现了这种志向目标——比如帮助提高学习能力的个人电脑,帮助世界各地沟通的通用电话服务,或者提高自由出行交通便利的私家车。

愿景能够振奋精神,焕发生气,扩张激情,从而能够提升组织,使之超越平庸。

在公司组织里,共同愿景会改变大家与公司的关系。公司不再是“他们的公司”,而变成“我们的公司”。通过共同愿景,原来互相不信任的人可以走向第一步合作。共同愿景会带来共同的认同感。

实际上,公司组织所共享的志向目标、愿景,及其实践的价值观念,构成最基本的组织共同特征。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曾经研究过高效团队,发现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共同愿景和志向目标。马斯洛曾这样描述他所观察的出色团队:

其工作任务不再与个人的自我相分离……相反,团队成员与其工作任务深度认同,以至其个人自我的界定必须把其工作任务包含在内。

** **

共同愿景很自然地给大家带来勇气,而大家甚至并未意识到这种勇气的分量。勇气就是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敢于承担任何必要的任务。

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组织。没有真心渴望的目标,大家没有奔头,维持现状心态的影响力就会压倒一切。愿景能够帮助建立支配一切的总目标。这种目标的崇高和庄严,会带动新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

共同愿景还像方向舵,当学习实践过程产生偏离、问题和压力时,它会纠正航向。学习实践很艰难,甚至十分痛苦。而我们有了共同愿景,就更有可能敞开心怀,暴露自己的思想方法,放弃深层成见,认识个人和组织的缺点。

所有这些磨难,与我们所追求和创造的重要目标和未来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罗伯特·弗里茨所说:“在伟大面前,渺小消失了。”而伟大梦想的缺失,将导致小人之道盛行。

共同愿景能够激励大家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和实验。当大家专注于愿景时,常常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于是就开始尝试实验、反复探索,一切都是实验,但目标绝无含糊不清。大家都十分清楚为什么作这些实验。没有人要求“得保证这样做能成”。大家都知道没有把握,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

共同愿景最终能够拨开管理实践中的一层主要迷雾,它总是阻碍实现系统思考的努力:“如何才能培育长期的承诺、奉献和行动?”

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完成持久的转变,去针对长期目标有持续的承诺和行动。我个人觉得,我们的失败不在于我们说服力不够,或者证据不充分。

试图用理性的方法去说服人类采取长远观点,也许根本就行不通。人类要采取长远观点一定是出于其志愿,即人们想这样做,而不是被要求必须这样做。

** **

在人类活动中,每一个有长远观点指导实践的例子,背后都有一个长期愿景在起作用。中世纪大教堂的建造者们花一辈子时间劳作,而劳作成果则要等到未来 100 年以后才能显现。

日本人认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组织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 25~50 年的时间。家长们努力教育孩子,在人生价值和处世态度方面打好基础,为的是孩子成年以后 20 年的未来。所有这些例子中都有一个愿景,它只能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实现。

如何建立共同愿景?

“如何找到愿景”这个问题的确没有现成的公式和方法,但还是存在建设共同愿景的原则和指南。建立个人愿景正在成为一种修炼,而建设共同愿景的修炼也有了一些实际工具。这项修炼从自我超越修炼的原则和领悟中延伸出来,进入集体志愿和共同的承诺与奉献的世界。

01 激励个人愿景

** **

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中结晶浮现出来的。只有这样,共同愿景才能产生出力量,培育出奉献精神和承诺投入的行愿。汉诺瓦保险公司的奥布赖恩说:“你的愿景不是关于什么对我很重要。能够激励你的唯一愿景,就是你自己的愿景。”

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实际上正相反,个人愿景通常包括家庭方面、组织方面、社区方面,甚至整个世界。

那么,奥布赖恩强调的是什么呢?是个人的关怀。它植根于个人的价值、个人关心的事,以及个人的愿望和志向。

这就是为什么说,对共同愿景的真正关切来自个人愿景。但很多领导者忘记了这一简单事实,而去要求他们的组织机构,在明早之前拿出一个共同愿景!

要建立共同愿景的组织,就应该不断激励组织成员去开发个人愿景。如果大家没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就只能“报名加入”别人的愿景。结果只有顺从,而不会有奉献和行愿。相反,大家都因为很强的个人志向而走到一起,产生有力的协同效益,以成就“我,或者我们,真心愿望的”未来。

因此,自我超越修炼就是共同愿景开发的基础。这就不仅包括个人愿景,还包括对真相的承诺,以及创造性张力等这些自我超越修炼的特征内容。共同愿景会增加创造性张力,可能大大超出个人舒适习惯的水平。

能够“支撑住”这种张力的人,就会对实现崇高愿景有较大的贡献:保持清晰的愿景,同时不断探寻现实。由于亲身经历着这种力量,这些人便能深信自己创造未来的能力。

在激励个人愿景的时候,组织务必小心,不可侵犯个人自由。没有人能够赠予别人“他的愿景”,也不能强迫别人开发愿景。但是,可以采取正面措施来创造一种氛围,以利于激发个人愿景。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愿景的领导者以这样一种方式和员工沟通和分享,即在分享自身愿景的同时鼓励大家分享各自的愿景。这就是有远见和想象力的领导艺术——也是如何从个人愿景出发建设共同愿景的艺术。

02 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

** **

个人愿景如何整合成共同愿景呢?这里,全息摄影(hologram),即用不同的相干光源相互干涉而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是个有用的比喻。

如果把普通照片切成两半,每一半都只有整个图像的一部分。但是把全息相片切开,每一半还都显示整个图像。你不断去切分全息照片,不管切到多小,每一片都仍然显示整体。一组人分享对组织的愿景时也类似,每个人都看到自己心中对组织的最佳图像。每个人分担着对整体的责任,而不只对自己的那部分负责。

但是,全息照片被切碎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一样。每一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整体图像,就好像从遮光窗户开出的不同小孔里观察,每一个孔都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到整体。

个人对整体的愿景也与此类似: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看更大的共同愿景。

如果再把全息照片的各个切碎部分放到一起,整体的图像不会有根本变化;因为它原本就在每一个碎片里。它只不过变得更加清晰逼真。

大家在一起分享共同愿景时,愿景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它会更有活力、更真实,因为这个心中的未来现实,现在大家真正感到能够实现了。大家有合作伙伴了,有“共同创造者”了,愿景不再由自己单独承担了。

以前,在培育个人愿景时,大家可能说这是“我的愿景”。而现在有了共同愿景,它既是“我的愿景”,同时也是“我们的愿景”。

建设共同愿景修炼的第一步就是放弃传统观念,即认为愿景总是从“高层”宣示的,或者从组织的正规计划工作中来的。

在传统等级体制的组织中,没有人会质疑,愿景是从上面发布的。这种传统的从上至下的愿景,与近年来流行的程序没有多大区别。

高管层关起门来写出的愿景宣言(vision statement),还经常有咨询师协助。这种做法可能有助于解决士气低落,或者缺乏战略方向的问题。这个过程有时是以反思为主,有时包括对公司竞争对手、市场情况以及组织优缺点的详尽分析。不管怎样,结果经常都令人失望,原因包括几点。

首先,这种愿景是一次性愿景,是公司战略的一锤子买卖:一次性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总方向和总体意图。愿景宣言一经完稿印刷,管理层就假设自己现在已经履行了愿景工作的职责。

我在创新伙伴公司的一位同事,最近向两位经理人解释我们的团队如何建设愿景。

没等他说几句,两位经理人中的一位就打断说:“我们已经做过这个了,我们已经写出了愿景宣言。”“很有意思,”我的同事问,“那么,你们写了什么?”

那位经理人转身问另一位:“乔,愿景宣言在哪儿来着?”

写出愿景宣言可以成为共同愿景建设的第一步,但是,只有宣言还很难让愿景在组织中产生生机活力。

其次,高管层关起门来写出的愿景宣言,并没有植根于大家的个人愿景。

在寻找战略愿景时,个人愿景常常被完全遗忘。或者,这种官方愿景只反映一两个人的个人愿景。各级员工没有机会参与探寻和测试,大家没能理解,也不能“认领”和拥有这种愿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结果,这种新的官方愿景也不能激发热情活力和奉献精神——它根本无法鼓舞人心。实际上,有时甚至在写完愿景宣言的高管团队内部,也很少产生激情。

最后,愿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假如把它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士气低落或战略方向不明,那么,“问题”解决以后,愿景的能量也就消失了。愿景建设必须成为领导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进行,永无止境。它实际是全部领导活动的一部分:设计并培育企业所从事事业的“主导理念”(governing ideas)——不仅包括愿景自身,还包括志向目标和核心价值。

愿景并不是说不能来自高层,愿景恰恰经常来自高层。但是,有时会来自另一些人的个人愿景,而他们并不在权位上。有时候,愿景还会从许多不同层面的人的相互交往中“冒出来”。

愿景的源头其实并不重要,它得到分享的过程才是关键。在与整个组织员工的个人愿景相联系和沟通之前,愿景还不是真正的“共同愿景”。

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必须记住,自己的愿景仅仅只是个人愿景。这一点很重要。仅仅出于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你的个人愿景就能自动成为“组织的愿景”。

有时我听见领导们讲“我们的愿景”,就知道他们讲的其实是“我的愿景”。由此,我会想起马克·吐温的话:官方正式场合的“我们”,应该留给“国王以及带寄生虫的人”专用。

想建设共同愿景的领导者,最终还必须不断分享自己的个人愿景,而且还要准备问一个问题,即“你愿意跟随我吗?”这可能是件难事,因为领导已经在全部职业生涯中养成习惯——制定目标然后简单地宣布执行。所以,去寻求支持就会显得很脆弱。

愿景发起于组织的中层,较之发起于上层,其分享和聆听的过程情况基本相同,但可能要花更长时间,特别是如果愿景蕴涵着与整个组织的关联和影响作用。

真正被分享的愿景,是需要时间才能浮现出来,它是大家个人愿景交流沟通过程中成长出来的副产品。

经验表明,真正被分享的愿景,需要不断的沟通,大家不仅要自由表达梦想,还要学会如何聆听对方的梦想。从这种聆听中,新的洞见、新的可能性,才能逐渐浮现出来。

聆听常常比说话表达更难,对意志力超强、凡事都有明确想法的经理人而言,尤其如此。聆听要求有非同寻常的开放心胸,愿意理解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不是说必须牺牲我们对“更大事业”的愿景。相反,我们必须允许多种愿景共存,聆听所有个人愿景,以找到超越和整合各种愿景的最佳行动路线。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 CEO 所说:“我的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聆听组织想说什么,然后确保把它明确有力地表达出来。”

最后,建立共同愿景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愿景回答“是什么”——我们追求创造的未来图景。

**·志向目标(或使命)回答“为什么”是组织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我们存在是为什么?”伟大的组织有更大的志向目标,超越以往仅仅满足股东和员工的需求。**这样的组织会追求把自己变为一个独特的价值源泉,并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为世界做出贡献。

**·核心价值(core values)回答如下问题:“我们怎样做才能符合我们的使命,并从现实一路实现我们的愿景?”**公司的价值可能包括:廉正道德、心胸开放、诚实可信、自由、机会平等、精益简洁、公德心、忠贞不渝,等等。

我深信,人类有真心的需要,成为一个崇高使命的一部分。但是,仅仅用语言描述使命或志向目标是不够的。人们需要愿景来把志向目标变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给我们将要建设的组织“描绘图画”。

志向目标是抽象的,愿景可能是长期的。人们需要“导航之星”,来为日常决策提供指引。但是,核心价值只有变为具体行为时才有意义。比如,开放性是个核心价值,它要求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总体环境氛围中,开发反思和探寻的技能。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彼得·圣吉

0 阅读:0

我是一秒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