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41:如何请求帮助?先抑后扬,激起好胜心,再说服

颖山行者 2024-09-20 16:17:23

知古鉴今

听重山读历史,看现在、想未来。

体悟职场生存、晋升之道。

故事:《资治通鉴》第十八章·赤壁之战: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请求您允许我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我家主公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争天下。现在,曹操业已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敝主公力不能敌,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给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何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还不果断处理,大祸就要临头了啊!”

孙权说:“假如像您说的那样,您家主公为什么不投降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家主乃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居于曹操之下呢?”

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吴国土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他人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如你所言,除刘豫州以外,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他最近刚刚战败,还能应付敌军压境的大难吗?”诸葛亮说:“敝主公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尚有一万多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士兵,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家主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疲惫不堪,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

如今,将军如果能够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家主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成败的关键,就在您今天的决定!”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笔记:

在波诡云谲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超群的智慧和策略,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当他站在柴桑的孙权面前,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悄然展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求助,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心理战。

诸葛亮深知,若直接恳求孙权出兵相助,难免显得刘备方面处于弱势,难以激发孙权的斗志。因此,他采取了先抑后扬的策略,先是以刘备的困境作为铺垫,暗示孙权:如若不助,刘备或将不保;进而引出孙权的选择——是屈从于曹操的威势,还是奋起反抗,保全自己的基业?

孙权的怒火被点燃,这正是诸葛亮所期望的。他巧妙地利用孙权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其不甘居于人下、不愿投降的心理得以放大。此时,诸葛亮再抛出刘备虽败犹荣、尚有一战之力的事实,为孙权描绘了一幅联手抗曹、共图大业的宏伟蓝图。

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不仅展示了刘备方面的决心和实力,更用逻辑严密的分析,指出了曹军的疲态和劣势。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孙权的尊重和信任,仿佛在说:“您有能力,也有责任,与我们一起改变这个乱世。”

诸葛亮的言辞,既真挚又生动,不仅激起了孙权的好胜心,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他让孙权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求助,更是一次共同命运的抉择。孙权的决定,将直接关系到江东基业的存亡,以及他个人的荣辱。

最终,孙权被说服了,他的心情从愤怒转为振奋。诸葛亮的策略成功了,他不仅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更为未来的三国鼎立格局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这一求助艺术,对于我们今天的职场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请求帮助时,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和立场,用智慧和策略去激发对方的积极性和同情心。先抑后扬,让对方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再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计划,让对方信服并愿意伸出援手。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也至关重要。简洁、生动、真挚的语言能够更好地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正如诸葛亮所说:“成败的关键,就在您今天的决定!”一句话,便让孙权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和历史的使命感。

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计谋和策略上,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语言的精妙运用。

你觉得呢?



0 阅读:3

颖山行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