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温控目标极有可能落空,全球房地产建筑业向高度节能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标准排名官号 2022-09-13 21:45:57

联合发布/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 标准排名

2022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一)

房企绿色低碳转型,是房地产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环。

为推动房地产建筑业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生活创建,加快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融合发展,促进房企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信用水平提升,在中国投资协会等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下,第三方绿评机构标准排名连续 8 年开展房地产业绿色调研工作,连续发布“中国绿色地产指数 TOP30 报告”,2022 年更是与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历时 7 个月调研编制《2022 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调研工作组秉承公开、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结合政府主管部门披露数据、环境信息监测数据等交互比对,用客观数据说话,引导中国房地产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房地产建筑业节能减排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房企早日实现“碳达峰” 和“碳中和”。

一、房地产建筑业碳排放全球瞩目

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房地产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均出现强劲反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刻不容缓。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脱碳重点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和全球建筑建设联盟(GlobalABC) 联合发布的《2021 年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房地产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下降至117亿吨, 虽然这一排放水平比2015年降低了10%, 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建造活动减少,而不是建筑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以致碳排放量系统性降低。

2020 年,建筑业占全球最终能源消费量的36%,占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

值得注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在建筑物运营阶段开始释放,也会在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建设以及所有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期内释放。

在全球建筑所产生的11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 近25.6%是在建筑施工建设和建筑材料制造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约74.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归因于建筑运营中的制冷、供暖和照明等。

由于建筑相关能源使用模式的转变,2020年建筑运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9年的约96亿吨下降10%,降至87亿吨左右。其中,建筑运营直接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从2019年的36亿吨下降到2020年的30亿吨以下,与电力使用相关的间接排放总计为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13%。

从建筑物类型来看,2020年建筑碳排放在全球占比约37%,其中住宅直接碳排放占比6%,住宅间接碳排放占11%;非住宅直接碳排放占比3%,非住宅间接碳排放占比7%;建筑施工建设和建筑材料制造运输隐含碳排放占比10%。

此外,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2021碳排放》报告显示,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出现强劲反弹,同比增长 6%,高达363亿吨, 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比对上述比例来看,房地产建筑业在2021年碳排放量大幅增长,年内碳排放量或超130亿吨。

除二氧化碳排放外,建筑运营还会释放出许多其他有毒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在建筑范围内,建筑结构可能会释放出具有致癌性的有毒灰尘,如二氧化硅等。这极大地损害了建筑工人以及居住在建筑工地附近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对城市、国家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提高建筑能源效率,遏制其碳排放进而进行脱碳变革,创造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办公生活环境,比以往显得更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2030年前全球需要将碳排放量减少 55% 以上。2030年前房地产建筑业须将能源消耗量降低至少80%,从而实现碳减排,并在 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着重指出,按照目前工作步调,升温幅度将远远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将达到2.7℃。

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在全球范围内立即显著减少建筑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这— 目标落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这不仅暴露出全球各国落实《巴黎协定》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的严重不足,而且更凸显了全球全域开展低碳减排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全球房地产建筑行业向高度节能和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 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如果我们还想把握机会兑现《巴黎协定》目标,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范围内,那么建筑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就必须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电力供应的碳减排、解决建筑材料碳足迹的三重战略来紧急脱碳。”

从建筑能源需求和电力供应来看,全球各地区差异明显。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从建筑库存排放方面来看,2019年,非洲大陆的建筑存量占该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的60%,约占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2%。

电力短缺和电价高昂,以致原始的生物质能成为非洲的第—大能源,70%的家庭取暖烹饪等基本生活用能,只能依靠燃烧木柴、木炭、动物粪便等。所以,非洲建筑能源脱碳,急需转向获取和使用高效清洁燃料。此外,其建筑中的电力需求占能源使用量的9%,其次石油占5%,天然气占4%。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 建筑约占该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的24%,约占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电力使用占建筑能源总消费的44%,生物质能占25%。

在亚洲, 中国建筑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约为49%,印度建筑这一占比为25%,东盟其他地区这—比例约为23%。然而,各国使用的燃料差异很大:中国电力约占建筑能源使用量的35%,生物质能占 15%;而印度建筑电力占比为19%,生物质能则高达55%。

全球各地区建筑能源消费结构性差异,体现出各国低碳转型成本并不一致。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任务更为紧迫,在新建低碳基础设施上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此外,世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亚洲和非洲,预计到2050年,这些地区的建筑存量还将翻番。到2060年,全球材料使用量将增加—倍以上,其中三分之—的增长归因于建筑和建筑部门使用的材料。这势必将提高房地产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展望未来,建筑部门实现净零排放所面临的挑战相当大。在气候危机越来越严重的当下,这—趋势已是箭在弦上。

国际能源署在“2050 年净零排放”情景下,规划了超过40个能效领域待实现的里程碑事件。如不能一一实现,到2030年全球能耗总量将比这一情景高出约30%。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情景下,在2030年前能效提升措施将成为建筑部门能耗降低的主要手段。

到2030年前,全世界范围内全部新建建筑均应积极扩展能效覆盖范围,聚焦灵活性、智能化的能效提升。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存量建筑完成节能改造的占比将分别达到20%、85%。

2030年前将具备实现“净零排放”的既有建筑占比从目前的1% 提升到20%,以及从2025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燃煤和燃油锅炉,是两个关键里程碑。在此情景下,通过能效提升、电气化和行为转变三大因素共同作用,2030 年全球能源强度将下降 35%。

愿景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球建筑建设联盟、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对建筑的所有关键领域,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运营、建筑材料和建筑韧性等,确定了十项碳减排关键措施。

新建建筑对与建筑相关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能源法规是政府强制要求建设和维护节能建筑的关键工具。截至2021年9月, 全球约有80个国家制定了强制性或自愿的建筑能源规范,其中43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关于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的强制性建筑节能规范。

就覆盖范围来看,在新建建筑份额较高的新兴市场,很多国家还没有制定强制且有效的建筑节能规范。这远远不够,而且在实施的地区,这些法规通常无法确保到2050年实现建筑净零排放的目标。

所以,新建建筑第—个要采取的关键措施,就是建立并实施雄心勃勃的建筑能源法规。

美国建筑能源效率标准的发展已历经40多年。1975年美国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为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修订了1992年制定的《国家能源政策法》, 实现了节能标准从规范性要求到强制性要求的转变。2005年制定的《能源政策法案》成为现阶段美国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依据之—。近几年还接连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加利福尼亚建筑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层面和州市层面的法案规定,引导并激励绿色低碳建筑发展。

新建建筑第二个关键措施,是使用全流程集成设计,旨在建筑项目前期集成设计过程能够采用有效的设计措施,找到有效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并做出最佳设计选择,使其在设计阶段的生命周期评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加快,既有建筑尤其是节能性能不佳、碳排量大的建筑存量不断上升。随着气候危机加剧, 对建筑供暖和制冷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房地产建筑业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既有建筑可以采取的关键措施主要是推进深层节能改造,公共建筑应率先脱碳。

国际能源署指出,在发达国家,到2050年超过60%的既有建筑仍将投入使用(IEA 2020)。通过深层节能改造,大规模对既有建筑改造,使之接近净零排放。

2020 年,欧盟启动了“革新浪潮”,并公布了《欧盟能源状况》、《可再生能源进展报告》和《能源价格和成本报告》等,旨在使得存量建筑更加清洁,且更具有气候适应能力。据悉,此次浪潮目标是使欧盟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的能源效率至少翻番,这对于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此外,这—战略还包括一系列设有具体目标的战略行动、能效指令、最低节能绩效要求以及金融扶持等活动。其中,作为最具成本效益、多功能和可扩展的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将为欧洲建筑物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学校、办公楼、医院等公共建筑不乏节能减排效益低下者, 这为公共建筑朝净零排放建筑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丰富的样本。通过公共建筑率先节能脱碳,有助于提高公众意识,并对行业建造净零排放建筑提供解决方案。

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其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70%以上。2020年,全球建筑直接运营产生的碳排放量达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年碳排放量的近74.4%,建筑施工建设和所消耗建材制造运输所隐含碳排放降至略低于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25.6%;与电力使用相关的间接碳排放为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近50%。

优化建筑运营技术就有可能将能耗降低10%以上,改变用户行为也可以实现类似降低。建筑运营阶段,可以采取的关键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能源效率融资。

能效提升是减少建筑碳排放最直接也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对节能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21年,全球建筑行业对能源效率的投资不断加码,高达2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6%。

除中国外,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支出, 仍停留在2015年的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投资相对疲软。再加上技术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清洁能源投资差距巨大。

创新金融支持建筑碳减排,有助于克服目前对节能设备和相关技术投资的障碍,加强全球范围内能源效率融资。

就建筑材料而言,钢铁、水泥、混凝土和木材等建筑主要材料,也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水泥、钢材占建筑隐含碳排放的很大一部分。

水泥是混凝土的关键成分,受限于水泥行业固有原料结构和生产工艺,水泥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水泥工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约 75%的钢铁生产能源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煤炭。数据显示,钢铁碳排放约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总量的7%。

相关机构预测,到2060年,仅混凝土材料提取和加工这— 项,就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在节能降碳高效的建筑中, 隐含碳排放占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10%~20%。而在性能— 般的建筑中,这—比例甚至可能超过50%。

提高材料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材料隐含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建筑脱碳的关键环节。建筑材料采取的关键脱碳措施有:建立完善、易获取的碳足迹数据信息库;制定鼓励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材料的公共采购政策。

建立完善和易获取的碳足迹数据信息库,从材料提取、制造和升级到建设、运营、维护直至分解和循环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评估和测试。

采取高效设计,降低材料消耗、建立材料循环物流链、促进低碳材料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制造能源效率,并转向使用较低碳排放的原料来源,以实现建材减碳。

公共采购是基础设施和建筑部门实现深度脱碳的有影响力的政策领域。制定鼓励使用低碳材料的公共采购政策,通过政府采购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政策,推动私营部门和行业走向碳减排。

比如,限制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及建筑项目中使用高碳排放的钢铁、玻璃及矿棉保温板等,鼓励使用清洁、高效的制造技术、工艺和制品。

美国加州政府于2017年10月签署《清洁加州》,自2021年7月1日开始,这一法案要求符合条件的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必须满足基准线。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建筑材料碳排放的立法, 也是美国首个限制建材隐含碳排放的法案。

再比如,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完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在政府采购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探索大型建筑碳排放交易路径。

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深远,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将严重影响建筑性能和该部门的能源消耗。

现在建造的建筑在2070年以后仍将继续使用,但它所遇到的气候或将发生重大变化。

建筑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海平面上升、热浪、干旱和飓风等风险的能力必须增加,同时提高建筑抗风险能力,并提供安全、可靠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弹性方面,可以采取的关键措施有: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整合到城市规划、建筑和建造施工中;为建筑环境制定综合的韧性战略和计划。

比如,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的绿色走廊倡议,通过30条绿色走廊创建了整个城市的绿色网络,改善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

再比如,新加坡投资绿色立面和天空花园,利用建筑空间提高耐热性,并计划到 2030年将目前的天空花园覆盖面积扩大—倍,达到200公顷。这些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确保了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得到整合。

为建筑制定综合韧性战略和计划,综合考量城市空间配置、实物资产、社会经济功能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关联和复杂性质,系统评估长期韧性策略,融入改造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当中,能够提升建筑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需要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向高效运营、绿色低碳和弹性适应转型,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0 阅读:35

标准排名官号

简介:标准排名官号,绿色指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