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印记之——黑龙江富拉尔基: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

高明野懂科技 2024-06-03 01:42:14

1950年2月19日,毛主席受斯大林邀请访问苏联,期间,专程参观了位于叶卡捷琳堡市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对于前苏联地区最大的重型机械厂毛主席感慨很大,对随行的周总理说:“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毛主席之所以急迫建设自己的重型机械厂,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发展现代工业是当务之急,建设能生产工厂的重‬型装备工厂是先决条件,因为重型机械有“工业母机”的称号。

1952年,一机部开始为重型机械厂进行筹建选址,备选城市有北京、武汉、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当时重点考虑对象是湖北武汉,1953年1月,中南重型机器厂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后来经过反复权衡,认为武汉地区地势不平,地质松软,施工难度和投入太大,为此定址于富拉尔基,富拉尔基电力供应充足,紧邻嫩江,水源充沛,地质结构非常符合建设重型机械厂,另外厂区专线可以直接并轨滨洲铁路,交通便利。

勘测厂址

1954年9月,重机筹备处迁到齐齐哈尔,更名为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成为一五期间,苏联对华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它的建设得到国家及黑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1956年正式开工建设,前苏联专家负责工厂的整体设计,基建工作由基建工程兵第五师负责,这支由华东野战军99师专业而来的钢铁之师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出铁的纪律,昼夜奋战在建设一线。

一重建设期间

重型机械厂的施工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有很多大型设备,这些设备非常的重,因此对地基有很多技术要求,很多车间都需要进行打桩处理,以解决“土壤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用上万根十几米长的横截面350×30㎜的钢筋垂直砸进地下完成加固。这项作业非常艰苦,工程兵们在严寒酷暑下作业一年之久,冬季的齐齐哈尔异常寒冷,地表冻土层达到1米多厚,这给施工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重老照片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的建设实行的是“边建设、边准备、边生产”,还处在建设阶段的工厂在1957年开始陆续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当时苏联方面支援我方17名专家,在中方专家团队和苏联专家的协作努力下,1957年为厂包钢设计生产1150初轧机,自行设计生产了12500吨水压机,这两大产品在当时世界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1959年下半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基本完成了整体建设,1960年10月,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更名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开始正式投产,一重总投资达到45321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很惊人的。

建成投产大会

12500吨水压机

1960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两国剑拔弩张,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最多时集结86个师,近百万军队。苏联单方面撕毁双方合作协议,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同时带走全部设计图纸。第一重型机器厂迎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科研工作需要从头开始,职工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1962年周总理视察一重,给一重人极大的鼓舞,总理称一重为“国宝”。1967年,一重完成3万吨水压机的设计工作,这台水压机1973年在西南铝投入使用。

建厂纪念章

1964年9月,为支援三线建设,一重数百名职工入川,与沈阳重型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一道援建德阳南郊的第二重型机器厂,1971年12月,第二重型机器厂投入生产。

德阳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70年代第一重型机器厂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产品不断升级,专项装备、核电装备、铸锻件等产品相继研制成功,1978年时,一重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1979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这对一重是机遇更是挑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另一重有些措手不及,国家不再下达生产订单,需要自己去开发市场,1981年的年度订货大会非常冷清,订货严重不足,导致很多生产车间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资金流转出现问题,1982年的时候,工资不能及时发放,人才开始流失。

70年代一重

1983年,一重为了扭转颓势,对产品实施重大调整,由过去生产大型成套设备转为生产小型成套产品及零部件,拓展新的轻化工领域,同时从美国、德国、日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期间研发投产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企业效益逐渐好转。

一重的产品

1993年,第一重型机器厂更名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成为国家首批57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成立大会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延伸,国内、国际市场环境更为复杂,竞争更为激烈,2008年,一重改制成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而这一年一重的业绩开始下滑,到2014年的时候,企业出现亏损,2016年企业内部进行精兵简政,解决企业人员负担过重,社会包袱较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深化改革,2017年扭亏为盈,高速发展至今。

15000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热负荷试车成功(2006年)

国产首台第三代核反应堆压力容器(2014年)

一重已经成立70载,虽然几经跌宕起伏,但始终不忘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牢牢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自成立以来,为国家建设提供机械产品500余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达421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75项,一重是国宝,一直在锐意进取,一直在勇攀高峰。

0 阅读:2

高明野懂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