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中的九大武功高手,一对少林师兄弟上榜,许世友并非最强

新霖谈历史 2024-08-20 02:58:31

我国开国将帅中高手如云,若论第一高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许世友,许世友出身少林,深耕八年,习得一身好武艺。当然,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习武防身都是常态,在开国将帅中,武功高手并不少,功夫强于许世友的大有人在。

一、贺龙:从武当山下走出的“红军之龙”

湘西,一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贺龙便是其中一位。他的爷爷贺良仕,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武举人,精通十八般武艺,曾在当地开馆授徒,人称“衡山公”。贺龙自幼耳濡目染,习得一身好武艺。他身形魁梧,臂力过人,挥舞起大刀来虎虎生风,在同龄人中鲜有敌手。年少时的贺龙,就凭借着这身功夫,惩恶扬善,保护乡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留下了赫赫威名。

十三岁那年,为了谋生计,贺龙毅然加入了跑马帮的队伍。湘西山路崎岖,地形复杂,土匪横行,跑马帮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刀口舔血的危险行当。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贺龙练就了强健的体魄,磨练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更在与土匪的交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曾赤手空拳打退过凶悍的独狼,也曾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马帮兄弟们突出土匪的重围。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1931年,贺龙率领红三军驻扎武当山,机缘巧合之下,与武当山道长、全真派第十五代传人徐本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道长仙风道骨,武功深不可测,尤以武当拳法闻名于世。他见贺龙为人正直,且习武天赋极高,便破例收他为徒,将武当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绝技倾囊相授。晨曦初露,贺龙便跟随徐道长在云雾缭绕的山巅习练太极,体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学真谛;夕阳西下,两人又在山林间切磋武艺,拳脚生风,身形矫健,宛如武侠小说中的场景。在习武的过程中,贺龙不仅强身健体,更领悟了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武学真谛,这些都为他日后指挥作战、克敌制胜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建国后,贺龙出任国家体委主任,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体现了他对中华武术的深厚感情。

二、陈赓:黄埔奇才,腿功无双

与贺龙元帅一样,陈赓大将也是出身于武术世家。他的爷爷陈翼怀曾是清军管带,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以一把重达八十多斤的泼风大刀闻名军中。每当演武之时,陈翼怀总是身先士卒,只见他手起刀落,寒光闪烁,刀锋过处,木桩断裂,稻草纷飞,引来阵阵喝彩。陈赓自幼随爷爷习武,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练就了非常厉害的腿功。

在黄埔军校,陈赓的机智勇敢、幽默风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东征时期,他曾经背着蒋校长跑了160里地,将其救了下来,因此便有了“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的说法。

然而,在另一位开国大将徐海东面前,陈赓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三、徐海东:窑洞中走出的“八卦掌”高手

与贺龙、陈赓不同,徐海东的武功并非来自名门正派,而是源于民间武术的真传。他出身贫寒,早年为了维持生计,在窑厂做工,每日与泥土为伴,生活十分艰苦。但他生性乐观,从不向命运低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隐居于此的八卦掌传人——范青峰。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徐海东在回家的路上,偶遇一位老者在与几个地痞流氓搏斗。只见老者身形瘦削,却异常灵活,他双掌翻飞,身形游走,如泥鳅般滑不留手,几个回合下来,便将几个地痞打翻在地。徐海东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武功,顿时对老者充满了敬佩之情。

老者正是范青峰,他见徐海东骨骼清奇,是块练武的好材料,便破例收他为徒,将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精髓传授给他。范青峰告诉他,八卦掌讲究以掌化八卦,以步走圆,身形变幻莫测,掌法刚柔并济,以弱胜强,后发制人。徐海东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快便将八卦掌练得炉火纯青,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加入红军后,徐海东作战骁勇,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即使后来当上了师长,也依然保持着身先士卒的作风。一次冬日,大雪纷飞,徐海东率领两个特务连与敌人展开激战。为了鼓舞士气,他竟然下令所有战士脱掉棉衣,赤膊上阵,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冒着枪林弹雨,硬是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徐海东的勇猛顽强,不仅得益于他高超的武艺,更源于他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许世友:少林“火工头陀”,传奇一生

许世友上将的大名,在军内外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出身少林,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少林绝技,被誉为“开国将帅中的武功高手”。许世友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他生性豪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留下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许世友当年进入少林寺并非为了习武,而是为了生活所迫,去做杂役。他在少林寺一待就是八年,八年间,他砍柴、挑水、做饭,样样精通,但他从未放弃过习武的机会。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偷偷溜到练功场,借着微弱的月光,刻苦练习少林功夫。

如同金庸笔下的火工头陀一般,虽然没有得到名师的正规传授,但许世友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毅力,硬是练就了一身超凡的武艺。他精通少林七十二绝技,尤以拳法和棍法著称。他的拳法刚猛霸道,虎虎生风,一拳击出,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的棍法精妙绝伦,出神入化,一棍挥舞,如同蛟龙出海,变化莫测。

许世友的武功究竟有多高?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与陈赓的一次切磋中窥见一斑。据说,陈赓爱看热闹,喜欢安排人比武较量。有一次,他特意安排徐海东与许世友比试武艺。两人在院落中摆开架势,只见徐海东双掌翻飞,身形如鬼魅般游走,而许世友则稳扎稳打,拳法刚猛,两人你来我往,战况十分激烈。最终,许世友在徐海东的八卦游身连环掌下,败下阵来,甘拜下风。由此可见,徐海东的武功之高,可见一斑。而作为徐海东的手下败将,许世友的武功自然也弱不到哪里去。

五、陈奇涵:南拳宗师,一拳定乾坤

与许世友齐名的,还有陈奇涵上将。陈奇涵自幼师从清末武举人陈祖鸿,学习南拳,四年苦练,为他日后从军征战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南拳,素以刚猛著称,讲究拳势凶猛,步法稳健,发力迅猛,尤其注重实战技巧。陈奇涵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将南拳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一代南拳宗师。

1919年,陈奇涵投笔从戎,南下广东,考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后被推荐到桂军军官学校担任区队长。在桂军军官学校,有一位名叫屠海的武术教官,自称是“屠龙拳”的传人,习武十六载,武艺高强,为人也十分狂傲,经常在校内挑战其他教官,甚至打骂学员,在学校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陈奇涵为人谦逊,不喜欢争强好胜,因此屡次拒绝了屠海的挑战。然而,屠海却步步紧逼,甚至当众羞辱陈奇涵,这让陈奇涵忍无可忍。

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也为了教训一下这个狂妄之徒,陈奇涵最终接受了屠海的挑战。消息一出,整个学校都轰动了,师生们纷纷涌向练武场,想要一睹这场龙争虎斗。

在学校操场上,两人当着全体师生的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面对屠海凶猛的攻势,陈奇涵沉着冷静,以静制动,寻找对方的破绽。只见屠海拳法刚猛,招招致命,但陈奇涵总能化险为夷,他的身形如同灵猫一般,轻盈敏捷,总能在间不容发之际躲过屠海的攻击。

几个回合下来,陈奇涵看准时机,一记迅猛有力的重拳击中屠海的腮帮子,当场将其打晕在地。这一拳,陈奇涵凝聚了全身的力量,速度之快,力道之大,令人咋舌。屠海甚至都没反应过来,便昏死了过去。

这一战,陈奇涵以绝对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武功,也让屠海从此收敛了嚣张气焰,再也不敢随意挑衅他人。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陈奇涵将军前往广州慰问参战部队,在那里,他遇到了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惺惺相惜,自然而然地聊起了武功。英雄惜英雄,两人一时技痒,决定切磋一番。在场的将士们纷纷围拢过来,兴致勃勃地观战。只见两位老将军你来我往,拳脚生风,虽然都已年过古稀,但身手依然矫健,招式精妙,令在场众人叹为观赏。

最终,这场比武以平局收场。两位老将军,一个出身少林,一个师承南拳,都将中华武术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在场众人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术盛宴。

六、贺炳炎:独臂刀王,威震疆场

在共和国的将星中,贺炳炎上将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9岁习武,拜入一位云游至此的武当道长门下,开始习武生涯。他先学的是武当派闻名天下的凌霄剑法。凌霄剑法轻灵飘逸,变化莫测,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对习练者的悟性要求极高。贺炳炎天赋异禀,勤学苦练,很快便掌握了凌霄剑法的精髓,在同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

然而,随着武艺的精进,贺炳炎逐渐发现,凌霄剑法虽精妙绝伦,却与自己豪迈奔放的性格不符。他更渴望一种大开大合,势大力沉的武功,来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已小有所成的凌霄剑法,转而学习武当玄虚刀法。

玄虚刀法,是武当派中一门至阳至刚的刀法,讲究刀势迅猛,刀法凌厉,一招一式都充满了杀伐之气,与贺炳炎的性格不谋而合。他如鱼得水,在玄虚刀法的修炼上突飞猛进,很快便将这门刀法练得炉火纯青。

加入红军后,贺炳炎更是如虎添翼,他作战勇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手中的大刀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在敌阵中穿梭自如,令敌人闻风丧胆。由于他作战勇猛,且与贺龙同姓,因此被将士们戏称为“贺小龙”。

1935年12月,在一次战斗中,贺炳炎的右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为了防止感染,军医不得不将他的右臂齐肘截肢。失去右臂的贺炳炎,心中充满了悲痛和绝望,他觉得自己从此变成了一个废人,再也无法上阵杀敌,为革命贡献力量了。

就在他万念俱灰之时,贺龙来到了他的身边,鼓励他道:“炳炎,你是个好样的,不要灰心,失去一条胳膊,还有另一条胳膊,咱们共产党人,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跟敌人血战到底!”

从此,贺炳炎开始用左手练习刀法,凭着一股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终于练就了左手刀法,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勇不可挡,令敌人闻风丧胆,成为了我军赫赫有名的“独臂刀王”。

七、杨勇:儒将铁拳,威震沙场

在开国将领中,“三杨”之名威震四方,他们是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三人皆是战功赫赫的上将,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杨勇,这位出身于武术世家的儒将,不仅精通战略战术,更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可谓文武双全,勇冠三军。

杨勇的父亲杨贵蟾,是湖南浏阳有名的形意拳大师,早年曾在家乡开设武馆,广收门徒,以一手虎形拳闻名遐迩。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曾领导过著名的“洪江会”起义,声名远播,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

杨勇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习武健身,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继承了父亲的侠义心肠,好打抱不平,路见不平,总是拔刀相助。年纪轻轻就加入了工农赤卫队的儿童团,带领着一帮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抄土豪劣绅,一点也不比大人逊色。

1927年,年仅16岁的杨勇参加了红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战场上,他作战勇猛,冲锋陷阵,从不畏惧,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也正因为他打仗勇敢,他将自己原本的名字“杨世峻”改为了“杨勇”,表达了他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

1960年5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特地指名要到北京军区参观,想要亲眼见识一下这支曾经打败过美国军队的“东方之师”,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正是杨勇将军。5月的一天,蒙哥马利元帅在杨勇将军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军区的一处训练场。蒙哥马利元帅久经沙场,阅人无数,他深知,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更体现在士兵的意志品质和军事素质上。因此,他此次来访,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士兵的身上。

不一会儿,一支队伍步伐整齐地来到了蒙哥马利元帅的面前。这些士兵个个身强体壮,目光如炬,浑身散发着一股逼人的气势。

士兵们在蒙哥马利元帅面前一字排开,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摞红砖。蒙哥马利元帅仔细地观察着这些红砖,这些砖都是刚从砖窑里运来的新砖,质地坚硬,普通人想要徒手将其劈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勇将军指着那些青砖,对蒙哥马利元帅说道:“元帅,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军队日常训练的项目之一,我们要求每一名士兵,都必须练就一身硬功夫,能够徒手劈砖断石,在战场上,才能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蒙哥马利元帅听完翻译的话后,顿时来了兴趣,他紧紧地盯着那些士兵,想要看看他们究竟如何徒手劈砖。

只见那些士兵一个个气沉丹田,双目圆睁,然后猛地抬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劈向面前的红砖。“咔嚓”一声脆响,坚硬的红砖,竟然如同豆腐一般,被士兵们轻易地劈成了两半!

蒙哥马利元帅看到这一幕,顿时目瞪口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中国士兵,竟然拥有如此惊人的掌力!

杨勇将军看到蒙哥马利元帅惊讶的表情,心中暗自好笑,他决定再露一手,让这位二战名将,见识一下中国功夫的厉害。

他走到一堆红砖前,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手臂。然后,他深吸一口气,双腿微微分开,摆出一个标准的马步姿势。

“喝!”

杨勇将军一声暴喝,右手如闪电般劈出,只听“砰”的一声巨响,那堆红砖,竟然被他一掌全部劈成了碎片!

蒙哥马利元帅看到这一幕,彻底被震撼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统帅着千军万马的中国将军,竟然也拥有如此深厚的武功。

蒙哥马利元帅彻底被中国军人的实力所折服,他终于明白,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依靠中国军人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

八、钱钧:深藏功与名的“铁掌无敌”

许世友将军的少林功夫,在军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位师弟,名叫钱钧,武功之高,丝毫不亚于许世友。

钱钧比许世友晚五年进入少林寺,当时许世友已经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在少林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师父的得意弟子。而钱钧初入少林,就被安排在后厨做杂役,每天的工作就是劈柴、烧火、做饭。

整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无疑是一件十分枯燥乏味的事情。然而,钱钧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习武的念头。他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使是在厨房里,也一样可以练出一身好武功。

有一天,钱钧在厨房里干活,他找遍了厨房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找到劈柴的斧头。于是,他去问一位正在打坐的老和尚:“师父,请问劈柴的斧头放在哪里?”

老和尚缓缓睁开眼睛,指了指自己的双手,说道:“这就是最好的斧头。”

钱钧起初有些不解,只见老和尚站起身来,走到柴堆旁,随手拿起一根碗口粗的木头,双手轻轻一撕,那木头竟然如同纸片一般,被撕成了两半。

钱钧顿时目瞪口呆,他这才明白,原来这位看似平凡的老和尚,竟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他当即跪倒在地,拜老和尚为师,恳求老和尚传授他武功。老和尚见他心诚,便收他为徒,将少林绝技“铁砂掌”传授给他。

铁砂掌,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修炼方法十分苛刻,需要将双手反复插入铁砂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手掌结成厚厚的老茧,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方可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钱钧深知“铁砂掌”的厉害,他牢记师父的教诲,日夜苦练,从不间断。十年如一日,他的双手在铁砂的磨砺下,变得如同钢铁一般坚硬,甚至可以轻易地将石头拍碎。

虽然钱钧的武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张扬,为人十分谦逊。对于师兄许世友,他更是十分敬重,每次见面都以师兄弟相称,从不以武功自居。

有一次,有人问钱钧:“你和许世友将军都是少林弟子,你们的武功谁更高一些呢?”

钱钧笑了笑,说道:“许将军是我的师兄,师兄的武功自然在我之上,我怎么敢和师兄相提并论呢?”

九、孙继先:血战湘江的“拼命三郎”

在开国中将中,有一位武功高手,名叫孙继先。孙继先将军与杨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同名,因此经常被人弄混,误以为他也是太极拳高手,其实不然。

孙继先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但他师承何门何派,却无人知晓。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人送外号“拼命三郎”。在长征途中,他率领部队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湘江突围战中,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武艺 。

当时,红军被敌人围困在湘江边,形势万分危急。孙继先奉命率领部队断后,掩护主力部队渡过湘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孙继先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分割包围。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孙继先毅然决定,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出一条血路。他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冲锋陷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的大刀,早已砍卷了刃,但他依然没有丝毫退缩,继续挥舞着刀柄,与敌人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惨烈的肉搏战,孙继先终于带领着残余的战士们,冲出了敌人的重围,与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当他从战场上下来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伤口,而他身上的衣服,却被鲜血染红了。原来,在激烈的战斗中,孙继先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灵活的步伐,竟然没有被敌人伤到分毫,而他身上的鲜血,都是敌人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孙继先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竟然没有受过一次伤,其原因在于他有一身好武功。

那么,在这九人中,许世友能排第几呢?这个很难说,但是徐海东、钱钧肯定要排在他前面的。

3 阅读:137

新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