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清官廉吏、正直之士,他们以民为本,为百姓的福祉不惜一切代价,成为了人们敬仰和传颂的对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一篇《新乐府・道州民》的诗歌,就记述了一位清正廉洁、坚守正义、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好官阳城,受到后人敬仰的事迹,从而得到后世的传颂,当地百姓对阳城的感戴之情油然而生,“民皆赖之,无不泣荷”,还怕子孙们忘记了阳城,生下男孩,大多用“阳”字作名字,以永远纪念他们的恩人阳城。诗人以犀利的笔触,让后人对这位追求公平、正义、幸福的道路、为改善百姓生活的好官阳城充满了敬佩,其事迹流传甚广。
当然,现代的优秀干部那就更多了,他们公正廉洁、不谋私利,公正公平地行使权力,依法办事,心系国家和民众利益,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善于聆听民意,关心民生,服务于民。有担当,善于协调资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得起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不回避困难,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风险。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百姓做了无数的好事,充分体现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优秀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今天,我们介绍一位老山一等功臣官至少将司令,为了战友的嘱托,退休后回老家当农民事迹,就属于这类的典范。他便是曾担任省军区司令员的少将冷杰松。
冷杰松,1961年出生在山东海阳县朱吴镇冷家村一户贫苦农家。这个村地处该镇的偏僻村庄,冷家村最出名的便是有一口甘甜凛冽好水井,清泉汩汩常年不涸,泉眼与村旁小溪相连,水流潺潺而下,滋润着这方土地,哺育着当地的人民,当地人在泉眼处修建了一处围挡,将泉水保护起来,旁边还树立一块石碑,称之为“将军泉”。据村里老人介绍说,这与村子里走出的冷将军和他回乡反哺村里人民是有关系的。
根据《海阳镇村简志》记载,八年抗战期间,这一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指挥部就是设立在这里,电影《地雷战》描述的就是这里的英雄故事,制造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创造绊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训了1000多名爆契手,先后炸死日军171名,并创一雷杀伤7个敌人的纪录,所以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直把那日军,打发回‘老家’!”因此,这里的人从小就十分崇拜英雄模范人物。
从小就聆听家乡众多抗日英雄人物故事的冷杰松,在片土地上汲取了深厚的历史养分,心里暗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成长为一名报效祖国的英雄,他跟很多同龄人不一样,打小就有一种特别的坚韧和责任感。他在村里不是最机灵的娃,但他老是那个为了达成目标会一直努力奋斗的人,1979年的时候,在高中读书期间18岁的冷杰松,心里怀着满满的爱国热情,就毫不犹豫地参军。
刚入伍的时候,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兵,可他明白做啥事都得一步一个脚印。从新兵连到基层部队,冷杰松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靠着胆子大、毅力强,加上勤奋好学,刻苦训练,始终不忘父母的叮嘱,为我们争光,为乡亲们争光,为国家争光的坚强信念,慢慢地就在部队里冒尖儿了,逐级提拔为班长、排长、连长。
就在冷杰松参军那一年,我军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这场战争来势汹汹,却又戛然而止。短短28天一举将越军击退,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实力,然而,这场胜利并未换来边境的宁静。不甘心失败的越军频频在边境挑衅滋事。老山、者阴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这两座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俨然成为双方较量的天然擂台,就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拉开了帷幕。冷杰松他参军的第7年,我军开始了著名的两山轮战。
此时,上级从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和24集团军分别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成特种混合第11侦察大队,开赴云南前线担负老山右翼侦察保障任务,开始了长达15个月的侦察作战行动。担任侦察连长的冷杰松,跟随部队开赴战区,作为连长的他,针对山岳丛林地作战特点,结合前指“积极稳妥,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指导方针,带领侦察骨干在长达20多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展开全方位的侦察活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经几个月的摸爬滚打,身为连长的冷杰松对于侦察区域内的一切已然了如指掌,在战斗过程中,凡事都往前头拼的他走遍了区域之内的所有地方,敌人换岗的时间、区域内的河流深度、敌人的暗堡雷障设置在什么地方……他皆一清二楚,相较于盘亘于此的敌人要更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然而一切的一切自然是要通过艰苦努力换取而来。为了这些情报游走于敌人的阵地之间,他们承担了怎样的风险,又在恶劣环境下怎样艰苦生存受尽折磨,唯有他们自己知晓。
1987年2月5日,正是刚过完我国农历新年的正月初八,冷杰松的侦察发现,1606高地之敌活动频繁,该地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灌木丛生,常年雨多雾浓、昼夜温差较大,平时敌人活动不算多,这是我军收复老山之后,敌人不断潜入我境内,采取化装侦察、埋设地雷、武装袭扰等手段,伤害我无辜平民,偷袭我边防哨所,我边境军民对此深恶痛绝。
后来才知道,1606高地西北无名高地下面有一个小水泉,常有越军零散人员下山打水或洗衣服。为准确掌握1606高地及附近地域之敌的兵力部署和行动企图,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侦察大队在2月下旬下达了侦察作战命令。由我连派出侦察力量,在1606高地前沿进行设伏,抓捕下山打水之敌,查明该地域的敌情。这是冷杰松的侦察连迎来首次作战经历,这次任务被命名为“半坡西侧无名高地伏击捕俘战斗”。
接到战斗任务后,连长冷杰松带领侦察小组对1606高地进行了一次抵近侦察,选择了渗透点、渗入路线和伏击位置。侦察小组的工兵秘密开辟通路1900米,为即将实施的捕俘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对部队战斗人员进行了分组和装备配置:火力1组由3排长率10人组成,配备高射机枪和重机枪各1挺、82无后座力炮1门,配置在1681高地;火力2组4排长率9人组成,配备高射机枪2挺、重机枪1挺,配置在指挥所附近;火力3组由火力连组成,携带100迫击炮6门,在1716·1高地西侧占领阵地;接应1组由副连长董玉香率10人组成,配置在1284高地;接应2组由军医率10人组成,配置在新曼村南侧;预备队由指导员率14人组成,在渗入点附近隐蔽待命。
这天早晨十时许,终于发现越军沿小路下山打水,第1名越军肩挑水桶,第2名越军持枪负责掩护,2名越军相距约20米,连长立即命令做好抓捕准备。当第1名越军进临我伏击圈时,第2名越军拐向小路西侧,捕获对象到达我伏击位置,连长冷杰松低声命令“上”,最前面的副连长董玉香第一个跃起,从背后抱膝将一名越军结结实实摔倒,然后压在身上、堵住嘴叫、戴上手铐、摘除腰间手雷,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仅用20秒便结束战斗。
押解战俘回营地的道路丛林云集,遍布地雷。尤其是被抓住的两名俘虏是越军级别不低的军官,两人一直是装死、挣扎,极不配合,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绑个结实抬着他们走,2名工兵在前面开路。为绕过雷区,小分队在茂密的丛林中穿行,董玉香持一把开山刀走在最前面硬是开辟出一条路。树挡砍树,雷阻排雷,由于坡陡路滑,董玉香和一名战友同时滑倒,倒霉的是触动了地雷,董玉香右脚被炸飞,左腿膝盖处只一根筋连着。
连长冷杰松赶紧为他包扎,他醒来后要求队伍先走,给他留下冲锋枪和手榴弹,他独自在后面阻击敌人。连长冷杰松安排担架抬着他。走了一阵,他又请求连长放下他,理由是带着2名俘虏、抬着伤员目标太大,行动太慢,加上战友们体力都严重下降,这样干不是最优选。他就在此与追击敌人同归于尽,战友们不能再增加伤亡了。
冷杰松哪里会丢下这名战友,精疲力尽的战友们将董玉香抬到医疗所紧急抢救,后转到军区医院治疗,18天后他才睁开眼睛。因失血过多,脑神经受损严重,已丧失知觉和意识。脱离危险期后,警卫三师用飞机将他从前线接回北京,成立专家组也无能为力,由于伤势实在太重,三年后,在后方医院病逝,董玉香被人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后一名烈士。
董玉香,山东梁山县小路口镇南董村人,与连长冷杰松是同乡,比他还小一岁,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由于从小热爱武术,手脚敏捷,体魄好董玉香被侦察连选中,成为一名侦察兵。
“多少回风雨上哨,多少回冷月出击;多少回林中开怀,多少回壕中跃起;伏剑守国门的日子,一行脚印万千情思……”好战友和同乡董玉香牺牲了,对连长冷杰松来说,那痛苦啊,一辈子都忘不掉,重伤之前对他嘱托:你一定要回老家去帮我看看父母,多安慰他老人家。一直回响在耳边。
战友董玉香牺牲了,作为这支队伍一把手的连长冷杰松觉得非常内疚,他心里清楚啊,保护战友的安全是他的重要任务呢,他说:“我是侦察连连长,当时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带领全连战士完成好作战任务,把他们怎么带过去怎么完完整整带回来。”
在往后的多次伏击捕伏战斗中,冷杰松干的活儿不像普通战斗那样直接冲上去干仗,而是更隐蔽、风险也更高的潜伏、侦察和抓俘虏这种任务。在丛林和山脉交错的复杂地形里,他带着手下的战士,一回回地去执行侦察任务,钻到敌人后方,拿到了很宝贵的情报。这此仗打得漂亮,不仅完成了任务,还为我军搞到了不少重要情报。
不过老山前线的战斗可不是简单的我方和敌方对着干就行,更多时候是在心理方面进行较量呢。正是他的胆大心细,后来各种抵近侦察活动66次,带领连队取得了俘敌3名,击毙击伤30余名,摧毁敌弹药所1个、火炮3门、驻兵房5栋及9个阵地表面工事的突出战果。连队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他本人荣立战时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一级“侦察英雄”称号。
冷杰松是一名“智与忠”为一体的优秀军事指挥员,经常带领战友潜伏在越军眼皮底下,有时一潜伏就是几昼夜,任凭蚊虫叮咬、风吹雨打,除此之外,还和越军地雷打交道,由于冷杰松在侦察作战中的突出表现,“冷大胆”的美称在南疆战区广为流传。打完这仗以后,他就慢慢升职了,团长、师参谋长、副军长这些职位他都当过。到了2011年,他升成少将,成我军里的一名高级将领。
老山前线侦察英雄,在军队里待了好几十年,风风雨雨、战火硝烟都经历过,军旅生涯那也是达到过巅峰状态,当上省军区少将司令员,这位置要是搁在古代,是属于地上督抚数官员,那就是妥妥的封疆大吏啊。可是,当了大官的冷杰松并没有飘。2010年,冷杰松从省军区少将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下来。按理说,像他这样的大官,退休后应该享清福才对。可冷杰松偏不,他回到了老家山东海阳朱吴镇冷家村租了块地,开始了务农种田生活。
记者采访他,问他为啥要回乡务家。冷杰松笑着说“我这辈子打过仗,当过将军,现在就想为百姓种点健康的菜,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这不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吗?”是呀,有些人想法跟他不一样,他呀,从来都不把个人荣誉看得最重,心里老是装着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呢。他明白,想做一个真正的军人,光敢冲上前线可不够,还得在每个小细节里都能发挥智慧、有耐心才行。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三分钟热情。
岁月更迭,基因不变,几年下来,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军,他不再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司令官啦,成了个跟村民一块儿种地的普通人,他每天他都拿着锄头,薅着杂草,对付虫害,这些田间的“敌人”可比战场上面对的那些难搞多了。他干一行爱一行,甚至插秧耕田,一招一式都非常内行,特别是插秧,农村种水稻插秧是技术活,要求插秧方正均匀,浑然天成,前后左右对称,远瞄则笔则似线、流畅得体,上下大小一致,一块田插秧之后站在高处俯瞰,那碧绿的禾苗倒映在清澈的水面,株株一样,横斜竖一致,宛若一条挂满绿色珍珠的直线镶嵌在田里,因此,农民们都说他当将军比咱农民干得都内行,就是因为他农活干得好。
从侦察兵到少将司令员,再到农民,冷杰松的人生经历可谓传奇。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他始终保持着那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他穿上劳动服,亲自操作农机翻地,耕种庄稼,收割农产品,完全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在农活空闲的时候,他经常去看望自己的战友董玉香的父母,为了战友的嘱托去尽一份自己的孝心。
历史虽远,血脉传承。有人说,冷杰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是因为他当过将军,而是因为他退休后依然在为老百姓做实事。不过他对工作还是满是力量和希望的。他种的瓜果可不单是对生活的喜爱,更是对土地的敬重呢。他的劳作让他和家乡、和自然又有了很深的联系,尤其是牺牲的战友。
与战友董玉香父母合影
同时,在老家种田的时候,他经常与乡亲们沟通,向大家讲述战斗的故事。他说:“希望我们牢记历史,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我们把真实的故事传给后人,让更多的华夏儿女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今日我们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这既是发展的必要环境,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企盼”。
在战友董玉香家看望烈士父母
赤诚卫祖国,壮志酬南疆,冷杰松在战场上与敌人战斗时立下的铿锵的誓言,也是这群铁血军人忠心报国的真实写照。如今,和平的鸽哨早已响彻在蓝天之上,幸福的人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秋色无边,思念无痕,站立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永远都不能忘记那个血色的年代,不能忘记那一个个勇猛拼杀的身影,更不能忘记那凋谢在淡淡晨雾中的生命之花。留下的成为将军,逝去的化为永恒。
岁月如歌,时光已悄然流走。冷杰松将军回老家种田的事儿一下子就在全国传开了。他的决定激励了好多年轻人呢,让年轻人发现英雄还有这样的一面——哪怕以前地位很高,也能选择去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英雄可不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呢,就算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还是能换种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出份力。同时,冷将军的行动给后人一个真正的启示:不在于你做多大的官,而在于你能为这个社会做多少贡献,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和一身力气种庄稼,整天跟土地打交道,觉得是无尚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