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化三宝是什么?在菲律宾华侨社团的兴起,以及慈善的发展

恨荷评历史 2023-02-24 01:55:03
一、华侨社团的兴起与慈善的发展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通过中国闽粤沿海通商口岸寻找苦力,大批中国南部沿海劳动力出洋谋生。1843 年西班牙政府降低中国船只进口税,并于次年取消了省长的贸易特权。华侨陆续进入菲律宾。在西统的最后十年,菲律宾华侨的数目明显增加,华侨人数由 1875 年的 30797 增至 99152。美统以来,华侨人数在此基础上稳定增加。菲律宾华侨社会在进入 20世纪后才基本定型、趋于稳定。

在海外谋生的华侨,不管从商或打工,都需要先在同胞中建立私人关系,加 入各种华侨社团是建立私人关系的良好途径。在菲律宾,华侨社团的形式多属于 联络感情,互助共济的帮派性结义团体。无论社团属于何种性质,济互助是华 侨社团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由于社团的性质不同,各个社团发挥的救济互助有所 区别。

宗亲会在菲华社会出现的时间大概是清末。弘农杨氏宗亲堂的前身:1877 ——1879 年杨尊亲与杨瑞霞、杨硕梓等共同发起组织“四知堂”,是迄今所知 菲律宾最早的宗亲会。闽南人宗亲会多成立于 1930 年代,施振民教授指出这是 因为“这段时间是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中华商会为领袖的社会团体形成后社会组织分化,宗亲会和同乡会等组织在这时期兴起。” 宗亲会服务内容 具体包括:贫病会员可向宗亲会申请资金援助,宗亲会在调查核实后进行援助; 会员去世时,发出讣告,帮忙料理丧事;为新移民推荐工作;出面调停会员与外 界的纠纷。以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为例,关于会员的权利,其章程中有如下 规定:

“第三章权利: 八、凡会员无故被人栽诬欺侮,来会报告求援,经调查属实,应酌情帮助之。 九、凡会员疾病,无力求医者,得具函向本总会申请援助,经调查属实,应 酌量资助之。十、凡会员老病无依,流落在外,有意还乡而旅菲无着者,得具函本总会 十一、凡会员不幸身故,经其家属或亲友通知本总会者,得致送赙仪(帛金) 若干;若无至亲可为料理殡殓,或其家属无力自理者,经调查属实,本总会 得派员襄助之。除了华侨社团,为当地华侨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个人和组织还包甲必丹 和当地的天主教教会。

半官方的“甲必丹”(Capitan)制度中,西班牙殖民政府委派亲西的华人天主教徒为“甲必丹”,上对总督负责,下则掌管侨务,排难解纷,办理慈善公益,遇到火灾还有指挥救火的责任。西班牙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向华人传教,专门为华人兴办了一些慈善事业,如办医院解决华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据闻天主教华人领袖在“教堂附近设医院一所为华人治病,不收医药费。” 驻菲大主教沙拉萨 1590 年 6 月 24 日给西班牙国王

菲律比的报告中说道:“其时当政者为双戈及施源,他们皆于前年受洗礼,入天主教为教徒,皆蓄发华装,教堂附近设医院一所为华人治病,不收医药费。

善举公所的资产包括华侨义山、华侨医院和永久会所。

除 1870 年购置华侨义山外,1891 年善举公所还设立了崇仁医院,创建后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拥有先进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医院。1898 年,甲必丹制度被废除后,原附设于甲必丹公署的善举公所租借了王彬街桥边 406 号作为会所,1934年以发售慈善奖券的形式,募集了 18000 余元彬银(即菲币比索)购置岷伦洛区树日街 222-226 号六层大厦为会所。1907 年登记注册时,义山总面积为 526700平方米,价格 17 余万元。1940 年,善举公所向殖民政府呈报公产,估价义山地价值 3160200 元,医院地 52276.2 元,产业共 20 万元。公所地基 5123 元,产业18000 元。

二、其他社团的慈善工作

战后,经过数年的努力,华侨在零售业、进出口业、米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经济力量均有了明显的恢复与发展。不过,“由于战后比索购买力的下降,华人经济在战后初期实际只能说是恢复战前旧观而已。 经济状况的好转加速了华侨社会的整体恢复。华侨社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逐渐复原的华侨社会面临着战后菲律宾政府实施的政策在经济、政治领域带来的严峻的挑战。战后时期,善举公所仍是华社慈善事业的主导之一。

善举公所从 1933 年开 始,历届董事长就职时都将工作方针、工作报告3 在报纸发表,从这些会务报告的内容中,我们能看到善举公所在战后进行的一些主要工作。在这里本文选取1933 年、1953 年、1963 年、1973 年、1984 年的会务报告为例,将其工作内容罗列对比,从中可看出善举公所战前及战后工作重心的一些差异。

三、菲华三宝的形成与发展

战后菲华慈善事业继承了战前的传统,仍然以为华社侨胞提供服务为主导。然而战后菲化的形势使得华侨生存面临着危机,零售商菲化案、米黍业菲化案等菲化案的相继出台使得华侨社会与主流社会的冲突越发激烈,如何协调族群关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成为了华社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向主流社会展开国民外交,以菲律宾人为主要慈善对象来表达华人善意,融洽两族关系逐渐成为华社多数人的共识。而华社针对主流社会进行的国民外交中最值一提的便是“菲华三宝”。除了商总之外,其他社团也相继积极参与到国民外交中来,并策划实施了相关项目。目前,谈到针对菲律宾主流社会的慈善工作,最为人所知晓和称道的就是“菲华三宝”

1.志愿消防

菲律宾地处热带,天气炎热,早期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人多拥挤,容易引发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又容易“火烧连营”,造成整条街整个地区的灾难。因而,每年因火灾造成的损失往往很大,人员伤亡惨重不说,财产损失常以数亿计算。以 50、60 年代的马尼拉为例,据资料记载:马尼拉消防局估计每年市中约有一百次大小火灾发生。

战后,面对菲化的困局,商总一边领导抗争,一边也在谋求其他解决之道。从 1950 年代末开始,商总开始尝试主动的国民外交,为此陆续推动了多项社会福利工作包括修建自流井、捐建农村校舍、策动华人社会设立防火会、志愿消防队、街坊会等义务消防单位,协助政府救火;策动设立义诊单位,施诊赠药,为一般低收入民众减轻病痛,积极参加赈济天灾灾民等等。除了商总之外,其他社团也相继积极参与到国民外交中来,并策划实施了相关项目。目前,谈到针对菲律宾主流社会的慈善工作,最为人所知晓和称道的就是“菲华三宝”

1960 年 6 月商总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捐建农村校舍议案,10 月 26 日,理事会与各途商会联席会议通过具体办法。其内容为:一、依照教育局核准之校舍捐建农村校舍的具体方案为:农村校舍为一平房建筑(双课室校舍,每校有两间四十平方米的教室,总面积是八十平方米),可容纳学生一百人,占地一百廿三公尺。由各社政府或乡村划出土地,侨胞出资建筑。校舍大小一律,形式颜色划一。校舍建筑完成后移交当地政府、乡长或者主管教育机构,并在校舍正面置一块铜牌,写明学校名称、地点、移交日期、以及捐献者与推动者名称于其上,双方共同签订捐献证书,分存教育部、当地政府以及商总。捐献者将获得商总赠送奖牌一面,作为鼓励。

2.捐建农村校舍

首座校舍于 1961 年 6 月 11 日在怡朗市拉巴示村落成移交,捐献人是伊朗华侨张金扇先生。它标志着捐建农村校舍运动于 1961 年开始。商总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马科斯总统了解到商总的村校方案,表示赞许。各代表认为这项运动得到了总统的勉励和菲律宾普通民众的感激,于增进菲华人民相互之间的了解有着明显的效果,决定要加大推行的力度。这次会议通过了“继续捐献农村校舍运动”的议案。

方案内容包括:一、每一地区每年最少建立一校;二、将此前进行之成果抄送菲总统参考,并呈送继续推动之决议案;三、在全菲各省农村申请函中,再划出可能建筑之村社二十处,以备捐建;四、规定了五种建筑费的筹措方法;五、不论捐建者为何人或何单位,均须一律书明“响应商总农村校舍运动”字样;六、捐建者须得本会(商总)奖励;每完成一期即由本会备文将成果呈现菲总统。关于捐款建立校舍的具体情况,曾在商总福利委员会工作的吴胜利先生回忆“商总跟全菲各地有 100 多个会员商会。比较接近的商会负责盖这个舍,我们会汇款给他。比如说建这个校舍 40 万,我们就寄 40 万给宿务商会,他就买建筑材料,再到地方去找人去盖、找建筑公司去盖,因为是当地商会,费用比较便宜。”

3.义诊

马尼拉市华人区义诊中心于 1986 年 8 月 3 日成立,由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菲律宾洪门竹林协议团、菲律宾河源张颜同宗总会、仙尼龟拉示南区防火会、菲律宾钞坑颜氏同乡会、马尼拉夏苏莱曼扶轮会、菲华推拿学会、马尼拉市区幼狮会发起。该中心设有外科、中医科针灸推拿、牙科、妇科、儿科、眼科、心电图和 X 光检查等,还有营养专家的咨询,病人 90%以上是菲律宾当地人。尼拉市华人区义诊中心于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天外出义诊,其余三个星期天于义诊大楼定点义诊。义诊时间为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二点,有时会延长至中午一点。

四、爱心无国界

深具爱心的菲律宾华人无疑是构建“三宝”力量中闪闪发亮的珍珠。华人在菲律宾的慷慨解囊体现了中华儿女济世助人的文化传统。

0 阅读:1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