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才,一个二十岁的洛阳读书人,失去了双亲的庇护,却怀揣着光耀门楣的梦想,寒窗苦读了十五六个春秋。他历经层层选拔,如今只需再跨越一步,金榜题名,便可跻身进士之列。京城科举在即,他打点行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途。
在华阴县的客栈里,李相才正准备用餐时,一位白衣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人虽然衣衫褴褛,却透出一股不俗的气质。他勉强支付了房钱后,便因囊中羞涩而未能点餐,径自走向房间。李相才心生同情,主动邀请他共进晚餐。白衣人犹豫片刻,最终接受了这份善意的邀请。
席间,两人相谈甚欢,李相才惊讶地发现白衣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远胜于自己。然而,每当他试图询问白衣人的姓名时,对方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似乎有难言之隐。李相才善解人意,便不再追问。
几天后,两人结伴同行,一路来到了昭应县。白衣人突然提出要提前离开,他对李相才说道:“我并非为了功名而来,而是寻求内心的宁静。我隐居在西岳华山,与世无争。这一路上承蒙你的关照,感激不尽。明日我将前往城中办事,无法继续与你同行。不过,我略通占卜之术,能洞悉天机。你若有缘,或许能从中受益。”
李相才闻言大喜,迫不及待地请教未来的吉凶祸福。白衣人微笑着摇了摇头,从怀中掏出三张纸,挥毫泼墨,写下了一些文字。随后,他将纸张折叠起来,按照顺序放入一个锦囊之中,递给李相才说道:“日后若遇困境,可打开此锦囊,依次阅读其中的文字,或许能为你指明方向。”言罢,白衣人飘然而去。
李相才将锦囊贴身收藏,铭记白衣人的嘱托。他深知这位神秘的白衣人绝非寻常之辈,否则又怎会隐居山林、通晓天机呢?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忐忑,他继续前往京城,租下了一处住所,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
然而,岁月如梭,李相才连续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金榜题名。每当他感到迷茫和失落时,便会想起那位白衣人和他留下的锦囊。终于,在第七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困境,他毅然打开了那个神秘的锦囊……在京城历经多次科举失败,李相才身无分文,进退两难。他想回家,却无路费可言;想继续留在京城苦读,却又无钱租房。正当他陷入困境时,他想起了白衣人的话语,心中一动:“或许,这正是我需要寻求指引的时刻。”
于是,他沐浴更衣,虔诚焚香,打开了那个神秘的锦囊。第一张纸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困厄之际,前往青龙寺门前静坐。”他一看日期,与当前完全一致。
怀着对白衣人的敬畏,李相才骑着瘦弱的毛驴来到了青龙寺,从早到晚,他粒米未进,只是静静地坐在寺门前。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他心中开始疑惑:“难道就这样坐着,钱财就会从天而降吗?”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寺庙的主事僧走了出来。看到李相才,他询问起他的身份。李相才如实相告,表示因无处可去,希望能在寺庙借宿一晚。主事僧慈悲为怀,邀请他进寺,并安排人牵走毛驴,还准备了斋饭和茶水。
在饭后的闲聊中,主事僧忽然发现李相才与已故的松滋李大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得知李相才正是李大人的儿子时,主事僧不禁潸然泪下,感慨道:“我与李大人是多年的挚友,看到你,仿佛看到了他的影子。你的遭遇,让我深感同情。”
接着,主事僧向李相才讲述了李大人生前的种种事迹和教诲。听着父亲的故事,李相才深感愧疚和自责。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困境并非只是缺乏金钱和运气,更重要的是缺乏父亲的智慧和教诲。
在主事僧的开导和鼓励下,李相才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定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和教诲。同时,他也对白衣人和青龙寺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
从此以后,李相才更加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最终,他成功考中科举,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官员。他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和白衣人的指引,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尽忠。"我一直在寻找你的踪迹,却未曾想到会在此刻与你相遇。" 李相才听闻此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急忙追问其中的缘由。主事僧缓缓道来:“当年,李大人怀揣着两千两银子的希望,来到京城寻求官职,但命运并未眷顾他。于是,他将银子寄存于我这里,转而寻找其他的出路。然而,多年来我一直未能与他取得联系,心中也难免忧虑。如今,公子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完成使命的希望。明日,只需你留下一纸文书,这些银子便可归你所有。”
李相才听闻此言,心中狂喜不已。看来,那位白衣人的预言果然成真了。他向主事僧表达了感激之情,随后两人畅聊至深夜,才各自安歇。
次日清晨,李相才依照主事僧的吩咐,写下了文书,取走了那笔巨额的银子。这笔财富足以与一个中等商人的资产相媲美,李相才因此得以购置房产、娶得美妻,跻身富户之列。
然而,三年后的科举考试,李相才再次失利。他疲惫不堪,对科举失去了信心,但内心却又充满了不甘。在迷茫之际,他想起了白衣人留下的锦囊。于是,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决心遵循白衣人的指引。
在斋戒三日之后,他打开了第二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此乃人生大事,望仙兄相助。”李相才再次祷告,然后仔细阅读纸条上的内容。纸条大意是:“某年某月某日,你将不再执着于科举,但内心仍渴望为官光宗耀祖。此时,你可前往西市皮货行,静坐其中。”
于是,李相才依言来到了皮货行,点了一壶酒,静静等待。不久,便有两名男子走进了皮货行。其中一人说道:“我告诉他天亮来这里,还保证能让他考中功名,可惜他没有钱啊。”另一人问道:“真的给钱就能有功名吗?”那人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点头。
李相才闻言,心中一动,立刻上前询问:“这位大人,您说给钱就能考中功名,这是真的吗?”那人回答道:“侍郎家的公子现在急需用钱,只要有人能出一千贯钱,便可保证他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昨天有个人表示愿意出资,但今天又突然变卦了,真是令人气愤。”
李相才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或许能够改变他的命运。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千贯钱,交给了那位侍郎家的公子。
几个月后,科举考试的结果公布了。李相才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金榜之上。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官员。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也因此而光宗耀祖。李家公子,此刻正在楼上,你若心存疑虑,不妨亲自上楼求证。我何需欺骗你?我又无利可图。那人显得有些不悦。李相才闻言大喜,忙从怀中掏出一小块碎银,轻轻塞入那人手中,诚恳地说道:“劳烦你引荐我拜见侍郎大人的公子,实不相瞒,我是个举人,家境尚可,一心只求能中进士,但多次尝试未果。若你能助我一臂之力,日后必有厚报。”
那人见李相才如此诚恳,便点了点头,拉着他的手上了楼,果然见到了侍郎的公子。侍郎公子对李相才笑道:“李兄放心,主考官乃我亲叔父,你的名次他自会安排。只是,这其中的花费可不少啊。”李相才闻言,心中大喜,立刻邀请侍郎公子至一处雅致的包间,好酒好菜招待。随后,他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千贯钱,恭敬地交给了侍郎公子。侍郎公子也写下了保证书,承诺若李相才未能中进士,将如数退还钱财。
自此,李相才便不再专心读书备考,而是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到了第二年科举之时,他竟连试卷都未动一笔,便自信满满地离开了考场。令人惊讶的是,李相才竟然真的中了进士,虽然不是状元、榜眼或探花,但位列三甲第十八名,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了。消息传开后,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称赞他人才出众,有宰相之才。
于是,李相才顺利踏上了仕途。数年间,他由县尉一路升迁至江陵副使。这一年,他刚好三十八岁。上任江陵副使的第一天,李相才回到家中与妻子商议儿子的婚事时,突然感到心口一阵剧痛。这疼痛来得异常猛烈,让他几乎无法忍受。他想起了白衣人赠送的锦囊,急忙让妻子取来。打开锦囊后,他看到了第三张纸上的两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你将升任江陵副使,但上任之日便是你心痛病发之时,此病无药可救,速速安排后事吧。”李相才看完后,心中涌起一阵悲凉。他的手一颤,那张纸便落在了地上。妻子捡起那张纸,端详片刻后,忽然指向纸的下方,对李相说:“相公,你瞧,这里还有一行小字。我不识字,你能帮我看看写了什么吗?”李相一听,心中涌起一丝希望,以为或许还有转机,于是急忙接过纸张仔细查看。然而,看完后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因为那行小字写着:“君非以财换官,命也。如君不取,当三十六岁高中榜眼,寿至八十八岁,不亦悲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并非用财富换取官职,而是用生命作为代价。如果你当初没有选择用金钱购买功名和地位,那么你将会在三十六岁那年考中第二名,并且能够活到八十八岁。然而,你选择了用财富换取官职,这导致你的寿命缩短了五十年,这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李相看完这行字后,突然发出一声惨叫,随后便吐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