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热议多年并于今天正式发布,惹得超过百万人在这个工作日中同时上线怒战“十万天兵”的首个国产“3A”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轰动,黄浦江畔保险巨头太保的重磅人事变动对行业的轰动也不亚于此。还是更为关注黄浦江畔的保险巨头中国太保又传出的重磅人事变动:
太保寿险董长潘艳红到龄退休,2023年底上任中国太保总裁的赵永刚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同时今年7月正式获批太保寿险总经理的李劲松担任太保寿险党委书记。
无论是55岁卸任的潘艳红,还是新确立的领导组合赵永刚与李劲松,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太保色彩,特别是潘艳红从毕业就加入太保,至今已整整30年,在太保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职业生涯。这也让一众媒体在报道中,几乎都对几位管理者的个人经历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描述与复制粘贴。
事实上,自2023年12月,中国太保集团新一届班子交接更替,原太保集团集团孔庆伟因年龄退休,原总裁傅帆升任中国太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太保寿险出身的赵永刚回归太保,出任中国太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后,作为太保集团最重要的保险子公司之一的太保寿险也自然迈入了换届的倒计时。
时间进入2024年,从太保寿险原总经理蔡强离职,老太保人李劲松接掌总经理,到如今赵永刚以太保集团总裁身份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太保寿险的管理层换届也正式完成。这既标志着孔庆伟时代中国太保框架下的太保寿险领导层正式翻篇,也意味着这家中国寿险业的顶级头部公司将进入赵永刚+李劲松的班子格局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中,太保寿险当前又面对着什么样的开局?什么样的形势?人们都注意到太保寿险著名的转型战略“长航行动”已在一年前启动了第二期工程,而实际上,“长航行动”本就是孔庆伟自2017掌舵中国太保便掀起的“转型2.0”中的标志性动作,并且也将在未来持续调整与延续。
虽然“转型2.0”至今已很少见于公开材料,“长航”一词几乎成为了太保寿险转型战略的全部与代名词,但在“报行合一”等更类新政不断推进,预定利率连续调整的市场环境下,“转型2.0”显然还有着更为漫长的征程。在太保寿险新领导班子正式确立的节点上,如何认识前一阶段的转型与思路理念,如何总结、审视自身的经验与积累,必然和下一步的规划、接下来的打法举措,同等重要。
1 “转型2.0”七年回顾,一场时代的过山车比起平安在2019年号称开启本轮行业大调整序幕的大刀阔斧改革,太保的“转型2.0”则在更早的两年前便已提出。彼时太保寿险经历“转型1.0”后,个险的优势与地位已然非常稳固,2017年个险新单保费接近500亿,人力规模也达到逼近90万的水平,据说部分时点其实已突破百万。
从现在的时间轴上回溯,当时的太保寿险无疑是业务层面的顶点,不过大家也同样明白,尽管有着自身独特的活动量与出勤管理,但和当时的大多数公司的模式一样,太保寿险的个险规模也是依赖于组织大发展及大进大出的“洗人头”。在高点中做出改变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这时太保寿险“转型1.0”时期的班底尚在,2018年至2019年,太保寿险虽然人力及个险新单出现下滑,不过新业务价值及价值率仍能维持在高水平,且2019年净利润突破200亿,经营实力保持稳中有进。
不过,随着时任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太保寿险总经理钱忠华的相继离任,以及一系列诸如戴文浩、郁华、王润东等业务干将的出走,太保寿险也迎来一波中层及机构层面的管理者去职潮。不久后,突发并持续反复的疫情也让太保寿险的业务经营大受影响。从这一阶段来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的业务状况,似乎并不完全在太保寿险对于转型的预料。
或许是在这种局面下,从2019年开始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的孔庆伟进一步提出了“长航行动”及各项配套战略。在2020年底友邦出身的蔡强就职太保寿险CEO兼总经理,2021年5月,原总经理潘艳红出任太保寿险董事长后,这一围绕寿险转型的“长航”掌舵格局一直延续到到了2024年。
应该看到的是,这一时期堪称是这家巨头历史上一个较为艰难的阶段,2020年至2022年,太保寿险的个险保费连续三年负增长,直接动摇了整体业务盘子,总保费连续两年同比下降,太保寿险也重启了停滞多年的银保渠道,在2022年稳住了总保费的下滑。纵然保持着不错的利润水平,但显然难以再破高点,而且背后断崖式的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的下滑,也让人们对高利润的持续性不敢过于乐观。
当然,经过这几年的转型探索,2023年太保寿险各项指标的改善非常明显,各渠道新单保费增长明显,新业务价值及价值率都重回增长轨迹,而且关乎个险转型的人均产能也显著提高,这种趋势在2024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太保寿险也在2023年6月宣告“长航行动”一期收官,并在7月宣布启动二期工程。
2 新政叠加市场新局面,个险主渠道破局仍是关键所在应该看到的是,尽管太保寿险转型效果似乎越来越明显,不过考虑到2023年寿险市场的各种情况以及行业整体表现,现在似乎还并不适宜进行定论。何况,在“报行合一”持续深入,预定利率连年调整的市场局面下,如今的太保寿险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情况。
自2020年重启银保渠道,并很快成为最大的新单渠道后,“报行合一”等政策的落地无疑也让太保寿险刚刚开始铺开的渠道布局面临反复与调整,实际上2024年的银保新单已面临负增长。那真正要扛起转型大旗的,必然还是个险。
在很长时间里,太保寿险堪称是我国寿险巨头中颇具个险改革基因的公司,个险保费比重多年都超过总保费的9成,这意味着自身转型几乎等同于个险的转型,尤其在当前各种新政推动的环境下,个险的重要性正在重新确立并进一步放大。
从太保寿险个险渠道的历年数据则可以看出,太保寿险的个险队伍几乎是一种“硬着陆”般的转型,从巅峰时期的近90万跌落到如今不足20万,特别是从2020年到2022年,两年中就流失了近50万人。最新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太保寿险的期末人力很可能只有18万多,回到了2007年之前的水平。这也让太保寿险成为头部险企中人力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
的确,从原有粗放的“人海战术”向高质量、精英化队伍转变的过程中,低产能“清虚”及伴随的人力大幅减少在所难免,但短时间内的大比例流失显然会影响渠道、业务乃至经营的基本盘,甚至会对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无论是大公司还是中小险企,在转型改革中平衡眼前发展与未来成长,都是既艰难又关键的课题,特别是在如今各类政策叠加的市场环境中,几乎所有破局要点都又纷纷指向了个险。
目前太保寿险的个险队伍量级尚属头部之列,但市场排名已经只能排在第5的位置,而且随着持续的减少,在绝对数量上也与后来者会越来越拉不开差距。同时,虽然太保寿险的个险产能大幅提升,提升程度并不能赶上整体人力的降幅。一些核心团队不断显现的经营成果,似乎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有效的推广复制,迅速实现高质量队伍的置换与覆盖。
无论从何种层面来看,个险的转型依然任重道远,“长航行动”无论走到哪一期,都还有着漫漫的前路。而这些,无疑是新班子、新舵手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
3 业务型干部强强携手,如何重塑寿险探花的荣光和刚刚离任的潘艳红一样,赵永刚与李劲松都在太保系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不过相较于财务出身、常年专注于专业条线且几乎没有机构业务经历的潘艳红,无论是赵永刚还是李劲松都有着更为鲜明的业务干部色彩。
资料显示,担任过太保寿险总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总监等职,2016年8月起先后历任中国太保工会主席、监事会副主席、职工代表监事、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委员、副总裁等职务的赵永刚,本身就成长于太保寿险的基层机构。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从太保的基层业务员起步,经历了从支公司到分公司,从分公司到总公司再到集团公司的几乎所有机构层级,且还先后工作于四家太保寿险的分公司,担任过黑龙江分公司、河南分公司的总经理,并取得了显著的业务成绩。
不仅如此,赵永刚也完整经历了早期的“转型1.0”时期,并深度参与着如今“转型2.0”、“长航行动”等各种战略转型,可以说既对太保系统及战略思路高度了解,又非常熟悉太保寿险一直以来的业务特点与各机构的经营习惯。这种扎实的业务能力与背景,在当前行业各寿险公司董事长中,其实已经非常少见。
李劲松同样也是在太保服役超过20年等老业务干部,自2002年加入太保寿险以来,在多个岗位都有工作经历,并在银保业务上取得过令人瞩目的业绩表现,在10几年前便注重银保期交的业务结构,并担任过太保寿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曾任太保寿险总部银行保险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太保集团市场副总监兼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等职务。也是非常熟悉寿险各机构及各经营板块的业务型管理者。
从这种管理层配置也可以看出,在“长航”二期提出围绕内勤转型,以组织变革为先导,打造赋能型总部和经营型机构,改变内勤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持续释放公司的生产效率和效能等主题词的背景下,延续一期的多元渠道建设,加快新业务模式成型仍然会是太保寿险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内部管理的种种“降本增效”,还是改善客户体验的各类产品与服务,最终都还是要落在业务本身的发展与成长上。
实际上,诸如养老社区、康养服务、科技赋能及多元融合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布局,太保寿险也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头,并且正在释放出经营的势能。
只不过在行业转型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中,有竞争对手已发出诸如保费市场第三,或者新业务价值、个险新单行业第三的声音,直接拍打着太保寿险的市场地位。
而这,可能会是这家老牌巨头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最无奈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