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死群有多可怕?千人群聊只为结伴自杀:不想死也会被怂恿去死!

月陵的过去 2024-02-11 08:34:5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们已经习惯了借助手机通讯、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却利用这些社交平台组建“约死群”。

顾名思义,“约死群”就是群员组织相互教唆、怂恿、甚至是诱导群组成员赴死。其不仅背离了尊重生命的准则,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随着对“约死群”更加深入的了解不难发现,一些参与者并非自愿,而是在“约死组织”的裹挟下,被迫走上歧途。甚至在某些参与者表达自己想要退却的情况下,还会受到人身及心理方面的威胁。

实际数据表明,“约死群”不仅数量广泛,其规模也是相当庞大,一些有预谋的组织甚至能策划、运营千人以上的约死成员。这无疑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应赞“风景美好”,却道“去世好早”

就在前不久,有关于张家界的一则报道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天门山景区本是国内知名景点,为许多游客带来了轻松惬意的人生体验。然而此次报道的却是三男一女相约跳崖的悲剧。

据报道,此次事件为集体跳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杀,这对这次恶性事件,警方很快进行了排查。

在走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四人在跳崖前均已服毒。其中三名男子一跃而下,一名女子被游客阻拦,但因其服毒,最终还是不幸离世。

从这位女性受害者母亲所提供的遗书来看,四人是在“约死群”相识,经过群内的“洗脑”,相约赴死,从其通讯工具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约死”的信息。

在“约死群”内,四人均受到了鼓动、挑唆甚至掺杂着胁迫。四人的举动绝非“约死组织”的一日之功。

出于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此类“约死群”隐匿较深,但其传播速度极快、扩散范围极广,当组织成员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困境、难以脱身时,往往已经难以逃离。

且由于组织成员自身本就对“死亡”有着较深的意愿,一但陷入其中,便会被有心者威逼利诱,最终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社交工具的产生与营运,其本质是服务于人、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加多元化,其绝不能成为某些人、某些组织破坏社会安定的手段和工具。

的确,现如今的人们都有着较大的社会压力,郁闷、焦虑等情绪时有发生,然而最好的途径是能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非以死逃避。

无独有偶,在四川什邡县也曾发生过此类事件。事发于天鹅林场,共有三位受害者,其均为九零后。

其中有一名女子,刚满三十岁。同两名男子,其中稍年长的二十六岁,稍年轻些的仅仅二十三岁。三人来自不同地方,共聚在天鹅林场的目的尤为明显,那就是共同赴死。

经检测,三人均服用了大量的毒药,甚至在其各自的包裹中,还能找到备用的剂量,以便彻底终结生命。

同样的死亡方式,不同的身份、背景、生活地域,很显然三人是通过网络的形式,以“约死”的方式来了结自己。

没有大海,却渴望成为“蓝鲸”

似乎以上的案例仅仅被人看作是个案,并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那么“蓝鲸游戏”您一定有所耳闻。

所谓“蓝鲸游戏”,乍一听似乎是款儿童益智类游戏,怎么会和“死亡”产生关联呢?

如果只是这样的想法,那您一定低估了“蓝鲸游戏”的破坏程度。此款游戏在经过俄罗斯的明确统计,至少导致了一百三十名青少年自杀。而当其传入英国时,更是引起了全面的戒备。

世界多国就此展开声讨,阿根廷及墨西哥更是给予了严重警告,避免本国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这款游戏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十几岁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网络的使用,但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并不全面,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无法分辨是非,便成为了“蓝鲸游戏”的目标人群。

“蓝鲸游戏“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它教唆青少年自杀,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根据游戏规则所设定的死亡方式。

首先,“蓝鲸游戏”自己变化多种称呼形式,以此躲避网络的监管。在进入此类“约死群”时,会被管理员严格核实身份。甚至必须发布自己的生活照以及身份证等相关佐证。

进行“蓝鲸游戏”的过程中,受害者们会被问道是否真心求死,并被告知,游戏一但开始,便没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之前掌握了受害者们的身份信息,掌控者还会以此为威胁。

游戏开始的最初,只是一些按照规定时间早起、在身体上刻画蓝鲸拍照上传等简单内容。可随着游戏的推进,受害者们会收到各类残忍、恐怖的自杀提示。

一些人难以承受自杀的恐惧感,想要中途退出,可管理人员就会以伤害其家人等理由,威胁受害者们。这也使得一些青少年因为惧怕而不得不继续实施自杀行为。

此外,与“蓝鲸游戏”性质高度相似的群体组织屡禁不止。例如“最后的晚餐”,便是流传在 成年人当中的“死亡游戏”。

在组织者的引诱下,浙江温州的八名年轻人相约赴死。先是服下大量药物,而后割腕自杀。这便是“最后的晚餐”所酿成的悲剧。

近年来,因为抑郁、自闭、焦虑等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疾病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此类人群往往长期缺乏关注,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的厌倦。在长期的情绪困扰下,他们将死亡当作了唯一的出路。

更有甚者,仅仅是因为情场失意、考场失利、职场上升受阻等问题,便意志消沉。一但没有接受及时的情绪疏导,和正确、积极的心理暗示,便会产生极端的想法,这也就让“约死群”有了可乘之机。

淋过了雨,也请为他人撑一把伞

随着“约死群”的蔓延,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展开了多种警示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学校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设心理咨询室,以便大家舒缓自己的情绪。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自发开展“劝退”活动,通过大量的宣传以及采用“卧底”等形式,来挽回那些想要寻死的鲜活生命。

胡建明每每想起儿子都难掩心中的伤痛,这位常常做饭给儿子的父亲,如今脸上再没了喜悦。

在他的眼中,儿子胡晓聪明懂事。在胡建明对未来的畅想与期盼中,胡晓的前途光明璀璨,可这一切都停留在了二零一八年的五月二十二日。

事发前,胡晓谎称自己和同学相约去旅游,鼓励儿子多见见世面的胡建明并没有多想。但是做为父亲,他还是时刻关注着儿子的动态。

而胡晓却未按约定及时给家里报平安,甚至微信步数也始终保持在“零”步。这让胡建明夫妇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于是二人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发短信,却一直未得到回信。

至此,胡建明意识到儿子胡晓已经陷入了危险。尽管在意识到情况不对时便已经报警,甚至两人还发动亲友四处找寻,可半月个的时间过去了,等来的却是儿子和其余两个年轻人烧炭自杀的消息。

年仅二十二岁的胡晓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还有很多的景色未曾所见,还有许多的美好未曾体验。曾经鲜活可爱的儿子,如今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这让胡建明难以接受。

为了了解儿子自杀的真相,胡建明决定将其中的缘由调查清楚。然而就在他登录了儿子的社交账号后,才意识到儿子的自杀并非偶然,在一个名为“忘川河”的群组中,他发现了儿子“约死”的线索。

五百人的群体规模,没有人为胡晓的死感到悲伤,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并意图模仿胡晓的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让胡建明感到愤怒、荒唐!为了避免儿子的悲剧再次发生,胡建明萌生了“劝退”的想法,然而却遭到了“群友们”的强烈抵抗。

迫于无奈的胡建明另辟蹊径,在群里不断地发红包,没想到这种方式却有奇效。于是在他长期的坚持下,一些少年迷途知返,而他也逐渐了解到,有关于“约死”的一些秘密。

群内对于溺亡称为“潜水”,对于烧炭中毒称为“烧烤”,对于坠崖称为“荡秋千”,而对跳楼则称为“蹦极”。一个个轻松愉快的项目却被他们用做是死亡的代名词。

在胡建明的了解下得知,其中一些孩子是因为父母长期忽视而产生的心理空缺,一些是因为父母离婚产生的心理扭曲,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分数达不到家长心中的理想状态而一时想不开。

因此,作为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们关爱、关怀,了解孩子们的思想走向,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我们遵循社交媒体普遍存在的事实,但同时针对网上论坛、网络集群也布局了严密的监管,从源头避免此类“约死群”的产生与蔓延。

此外,在搜索一些敏感词汇时,平台会提醒“珍惜生命”等字样,并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电话,来为人们解决问题。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我国所重点保护的,面对危害、迫害我国国民安全的不法行为也是我们所坚决抵制的,关注青少年及全社会的心理健康,针对此类活动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除了外界因素,我们也必须要时刻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人无完美、事无绝对,抱着一颗恕人、恕己的态度才能真正得到情绪上的“解脱”。

0 阅读:0

月陵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