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价值投资而言,模糊的正确总是好过于精准的错误,就是说选择投资标的时应回归基本常识,优先把握好战略的大方向,在大的方向没问题后再考虑战术方面的细节问题。那么未来三五年猪企有哪些值得投资的逻辑?
一、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规模化养殖仍是行业趋势
2015-2023年,上市猪企出栏量从2,028万头大幅攀升至15,318万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8%,上市猪企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重从2.9%大幅提升至21.1%。尤其是非瘟疫情爆发后,上市猪企市占率提升明显加速,从2018年7.3%迅速攀升至2023年21.1%。但就我国生猪养殖业目前情况来看,散养农户仍保有较大基数,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化养殖行业趋势或将持续。相关数据显示至2023年年末,中国年出栏量在1-49头的养殖户数量仍有1,800万户,年出栏量在50-99头的养殖户超69万户,小规模养殖户对生猪供给具备重大影响。根据上市猪企指引、建成产能情况以及招商农业团队预测,预计2030年,上市猪企合计出栏将达到2.67亿头,按照全国年出栏量稳态7亿头测算,占全国出栏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38%。
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养猪整体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中国母猪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近六成,猪肉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但养猪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从PSY指标来看,丹麦、荷兰等母猪繁殖性能属于第一梯队,其PSY均超过了30头。而中国2023年PSY为25头,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料肉比来看,最好的德国是2.8,而中国即使是生产水平较高的猪场饲料转化率仍超过3.0。从保育死亡率、育肥死亡率方面来看,中国养猪业亦有差异之处。2022年,巴西马托格罗索州(MT)的保育死亡率最低,为1.8%;中国月均保育死亡率为2.71%。中国月均育肥死亡率为1.15%。这里空间的提升主要是对那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大量人才储备的猪企而言,他们能够通过生产成绩的改善拉开与尾部低效养殖群里的差距,马太效应的存在让其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三、未来行业周期振幅收窄,猪价随着通胀呈震荡向上走势
经过19-24年这一轮残酷的猪周期后,各大猪企以及背后的资本均已尝到了不顾成本盲目上产能的恶果。一方面,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或将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大型养殖机构产能持续提升,非理性“追涨杀跌”行为减少。预计未来猪周期行业头均平均盈利大致落在100-150元,头部具有成本优势的猪企应该会有超额收益100元左右,行业的整体微利意味行业供给端将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近两年的持续通缩,让高层意识到,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需疲软,未来需要重心放在应对通缩压力上,最近农业部为了维稳猪价,避免再次发生产能过剩导致猪价暴跌,也是加强了能繁存栏监测预警,加强全国调控,大概率就是考虑到猪肉作为CPI权重的重要一环,在供给端稳定的情况下,希望通过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经济走出通缩。
基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通胀预期带来的肉价上涨这三大逻辑,可以遇见未来的三到五年,以牧原为代表的上市猪企将会走出之前的暴涨暴跌的怪圈,在量价齐升的过程中,从之前的宽幅波动的典型周期股演变成窄幅震荡向上的红利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