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绍了代养模式的流程和商业模式后,难免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是公司直接把仔猪卖给农户,农户买断仔猪所有权,然后自己完成育肥?农户“买断式”自育肥很好理解,就是公司专门做育种育苗,然后把猪苗卖给农户。农户买了猪苗后就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了,自行承担育肥环节的操作风险和出栏时的猪价变动风险。按理说这种买断式自育肥模式也很合理,公司专注做上游,农户专注做下游,分工更加细化和合理。话说公司本就是专注育种育苗的企业,不做育肥是因为嫌资产重,那就利索点,把猪苗卖给农户,不就完了吗?为啥公司非要与农户合作,把流程搞得那么复杂?我想从公司和农户的视角分别来探讨一下。
一、公司规避猪苗销售风险,同时获取育肥环节利润
首先是猪苗作为农业半成品,育苗是To B端的生意,有猪苗需求的只有农户或专业育肥场,在预期未来猪价不景气时,猪苗很可能滞销。养猪一旦不赚钱甚至亏钱,猪苗白送都没人要。猪苗一滞销就是报废和价值归零,销售的风险远大于肥猪。其次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可以实现饲料、药物、疫苗以及养殖、防疫技术与猪苗的“捆绑销售”,从而稳定输出技术,增厚收益。最后,农户收到的代养费中,大部分是对猪舍租赁费、养殖人工工资和水电费的补偿,若是育肥环节中存在丰厚的利润,则公司越是深度参与,越能分享其中的利润。
二、农户倾向于在稳定收入的基础之上,谋取浮动利润
从农户角度看,与大起大落的收入相比,农户显然更喜欢稳定的收入。农户的衣食住行等开支是稳定连续的,猪周期导致时而大赚时而巨亏,在生活水平、财务安排、心理体验几个方面给农户造成巨大冲击,这对于养殖技术一般或者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农户群体尤为明显。另外,大部分代养协议中都存在浮动绩效,即当猪价下跌跌破公司回收价时,由公司承担下行风险,而当猪价上涨超过公司回收价后,公司将给于一定分红给农户,与其分享猪周期上行利润。因此,农户心里一盘算,和自己养相比,既有增量又能旱涝保收,何乐而不为。
三、不同代养公司的运营模式趋于高度同化
一是现在各大代养公司基本都是采用算总账的操作模式,集团公司给养殖户一个微信小程序,上面按照一头猪两千块钱的额度,比如我们签订的是代养一千头存栏的合同,那么上面就有两百万的额度,然后按照合同约定的猪苗价格,饲料价格,回收价格开始代养。二是结算标准也高度相似,一头猪从七公斤养到一百二十五公斤上下,代养费正常就两百五到三百块钱,不同公司基本都大差不差。三是集团公司基本就不搞的区域都不搞,搞的区域都一窝蜂的搞,造成有的区域一个代养公司都没有,有的区域三五家公司同时搞,最终就导致集团公司布局的区域也高度同化。最后,当下代养模式已经走向类似饲料企业一样的同质化发展道路,甚至包括母猪场的管理策略,商品猪的品系,饲料的营养浓度等方面也趋于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