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饶漱石为何降任华东军区第二政委?战上海潜藏巨大危机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2 06:19:06

战火纷飞的1947年1月23日,根据延安最新来电的指示,整个华东地区的我党政军机构,在山东临沂实施全面整合:原华中分局整体并入到“华东局”;原山东军区(新四军军部兼)和华中军区合并,正式组建“华东军区”;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 ,正式组建未来威名赫赫的“华东野战军”。

(饶、粟影像)

彼时这三个机构的主要首长名单,历史爱好者多有了解,其中华东局为:书记饶漱石,副书记陈毅和黎玉;华东军区:陈毅担任司令员,饶漱石担任政委。

而华东野战军以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担负主要对敌作战任务;华东军区的任务是保卫解放区和政权,同时作为华野的辅助力量,自此,华东解放战争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定要注意前述三个机构的排名顺序,即在行政层面上,党的机构华东局领导着华东军区,华东军区领导华东野战军,这是没有含糊的,许多战争影视剧忽略了这方面的展现。

不过在解放战争期间,各大野战军在作战相关事宜上,又直接受军委的指挥,所以野战军属于双重领导的体制,而各大军区则更多承担了:支前工作、战役配合、后方警备和新兵补充等任务。

华东军区作为一级军区,组建之初领导着渤海、胶东、苏中、苏北、鲁中、鲁南等二级军区,指挥着地方部队36万余人,注意这其中不包括华野的27万兵力。

军区当时的其他主要首长名单为:张云逸任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

(陈、粟影像)

一、华东军区撤往胶东根据地

1947年2月初,坐镇徐州的敌“参谋总长”陈诚,纠集八个整编师共20余万大军,由南向北扑向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同时又从济南调动三个军南下,企图南北夹击我华东野战军。

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我军先是在阻击战中节节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后,于2月15日主动放弃了临沂。而最先攻入临沂的敌军,便是大家熟悉的整编第83师和整编第74师,可谓嚣张一时。

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将军,当时还就我军撤出临沂,发表了公开谈话,在谈话中明确指出: “蒋军必然被歼,临沂一定收复”!临沂失守后,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机关,随华东野战军撤离,向沂蒙山区转移。

仅仅三个月后,陈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便在临沂以北的孟良崮地区,全歼了老对头整编第74师,毙中将整编师长张灵甫,给了敌人以迎头棒喝。此间,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机关,基本是跟随华野司令部共同行动的,毕竟首长职务也多有交叉。

转折出现在1947年夏季,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根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于7月初,实施了著名的“七月分兵”,调出五个主力纵队杀到外线,深入到敌占区遂行作战。

陈毅、粟裕则率领五个纵队(含特种兵纵队),继续坚持内线作战,结果7月中旬在南麻、临眗战役中遭遇失利,而外线部队的战况也不容乐观,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华野实施了再次分兵:

陈粟首长亲率“野司”、第6纵队和特种兵纵队,赶赴鲁西南地区,直接指挥华野主力(西兵团)的作战;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则率领另外三个纵队,亦即第2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前往胶东根据地坚持斗争。

1947年8月初,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主要领导饶漱石、黎玉、张云逸等人,率机关人员随许世友第9纵队行动,先期开拔前往胶东;几天后,谭震林率伤亡较大的第2纵队和第7纵队,也向诸城方向转移。

(饶在军调期间)

其后不久,第2纵队奉命南下苏北,而第7纵队、第9纵队和新组建的第13纵队,则奉命在胶东地区合编为“华野东兵团”,也就是后来的山东兵团,以许、谭分任司令员和政委。

自此,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机关,与华野司令部事实上已经分开行动,开始直接指挥山东兵团的作战,这一分开就是一年多。

陈、粟率领的野战军司令部挺进中原后,尽管与华东军区司令部处在两地,但是军区首长名单是没有变化的:华东局副书记、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仍然还是华东军区的司令员,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兼华东军区政委。

一直到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之前,华野司令部才正式与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实现会师,彼时华东局的常委名单是:饶漱石、陈毅、黎玉、张云逸、舒同、谭震林、邓子恢、粟裕共八人(1947年2月增补以后)。

二、“总前委”指挥渡江战役

两个月以后,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打响,随着敌人主力全部收缩到徐州附近,我中原野战军主力也跟踪进抵华东战场,形成了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格局,广袤战场上同时存在的,还有华东局和华东军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两套领导体系。

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在淮海战役打响后的1948年11月16日,军委指示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以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刘邓首长,以及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的陈、粟、谭首长共五人组成,实施全权战役指挥。

之前撰文说明过,“总前委”是在涉及到两个以上野战军联合作战时,临时成立的党在军队中的最高指挥机关,饶漱石由于之前并非华野前委委员,因而并未入选,战役期间以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的身份,统筹华东解放区的支前和后方工作。

既然是临时性机构,一般情况下,战役结束便会撤销,然而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军委却令“淮海战役总前委”继续履行职责,只是更名为“渡江战役总前委”,全权指挥两大野战军部队、两大军区地方部队,准备打过长江去。

根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野和中野将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休整和整编,然后再向江南进军。

休整期间,中原野战军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仍以刘邓分任二野司令员和政委,陈毅任三野司令员兼政委,华野代司令员粟裕改任三野副司令员。

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对岸,敌人只有“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的45万人,且建制不全士气低落。理论上说,以第三野战军的58万大军、以及华东军区所属的30余万地方武装,完全有能力单独遂行渡江任务,强渡天堑消灭敌人。

然而军委的指示电非常明确:两大野战军完成渡江准备工作后,约在1949年5月或6月举行渡江作战,二野和三野协力经营东南,夺取并控制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大城市,渡江战役仍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进行。

这就意味着,解放军将出动二野的28万兵力、三野的58万兵力、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所属的30多万地方部队,共计120万大军实施渡江战役。为什么“杀鸡也要用牛刀”呢?除了集中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外,其实另有用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解放军攻取西方在华利益最多的上海地区,会不会引发美国的武装干涉?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早在1949年初,苏联代表米高扬造访西柏坡时,就提出了“划江而治”的意见,理由就是渡江很可能引发美军干涉。

毛主席当然绝不允许出现“南北朝”的局面,不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最坏处着手,向最好处努力,又是伟人一贯的思维方式,因此渡江战役之前,对此潜藏的危险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三、改组华东局和华东军区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西柏坡强化了渡江战役中军政两方面的准备,在军事上,以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两大军区的120万大军,其中三野主力负责在渡江以后,解放沪杭等重点地区,而二野主力则直出浙赣线。

也就是说,二野主力的作战区域,是位于三野的侧后方向,既要解放浙西、皖南和江西等地区,同时担负着沪浙闽战役预备队的重要任务,一旦出现美军武装干涉的情况,可随时驰援三野的作战。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渡江战役以及进军宁沪杭地区后的领导,决定改组“加强版”的华东局和华东军区。1949年2月11日,西柏坡为此专门复电总前委:“同意你们3月半出动,3月底开始渡江的计划,望你们按此时间准备一切”。

电文同时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四同志参加华东局为委员,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也就是说,中原局几位主要军事首长,将奉命加入新的华东局。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后专门召开了酝酿华东人事安排的座谈会,会议最终决定,由十七名委员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

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再以饶漱石等十一人组成“上海市委”,以饶漱石为市委书记、陈毅为上海市长,具体执行接管上海的任务。

我军的大原则是”党指挥枪“,既然华东局的领导名单和顺序有了变化,那么华东军区的首长名单也要相应进行调整,于是自1949年3月起,也就是渡江战役发起之前:

刘伯承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改任第一副司令员,张云逸仍任副司令员;邓小平出任华东军区第一政委,而饶漱石按排名顺序降任军区第二政委。

前一段历史大剧《破晓东方》播出时,一些观众总以为,我军进驻上海的最高首长应该是饶漱石,头条上此类质疑也比比皆是,显然这样的感觉,那是非常错误的。

当时在上海的最高首长,无疑是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兼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公,其他所有党政军机关和首长,皆在邓公的领导之下。

至于由刘邓首长分别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的原因,想必读者都很清楚:党内地位和军队资历在那摆着,这跟二野和三野各自拥有多少部队没有关系。

早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之时,总前委书记、常委、委员的名单和顺序就说明了一切,关于这个问题,就不过多展开说明了。

四、刘邓首长离开华东战略区

1949年4月20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几十万敌军土崩瓦解,战役进程非常顺利。至5月中旬,三野主力包围上海并解放杭州,二野主力也横扫浙赣线上的敌人,在南京至江西沿线地区整补待机。

而预想中美军出兵干涉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当三野先头部队向上海逼近时,停泊在黄埔江和吴淞口的美国军舰,纷纷集体撤往外海,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也许认为蒋政权是烂泥扶不到墙上,也许是受各方面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总之“纸老虎”没有敢露出獠牙来,我军周密的战前准备,可谓是虚惊一场。

早在3月间改组华东局的时候,西柏坡一度决定“中野确定两年内留华东,不做新的机动”,也就是要认真配合三野经略东南,以保证江南富庶地区的稳定,这里毕竟曾是敌人的统治中心,以及西方列强势力侵入最深之地。

(上海解放)

我们在《大决战》等影视剧中,多看过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长后,主动请辞并恳请以二野进驻上海的桥段,便是发生在这个决策的背景之下。

陈老总认为“中野太苦了”,理应到上海进行休整和补充,不过中央没有同意,只任命刘伯承为南京市长兼军管会主任,仍以三野接管上海。

既然潜藏的危机并未爆发,随着战局的变化,二野在华东作为战略预备队的任务终于解除,至上海解放后的5月下旬,毛主席开始酝酿新的大进军计划,在致总前委的电报中指出:“二野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

也就是说,中央调整了“二野两年内留在华东”的原定计划,确定将以刘邓首长领军,担负解放大西南的战略任务,刘邓首长自然也将离开华东,如果继续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显然就不合适了。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隐蔽我军从湘西杀入川东的真实战略意图,二野进军西南那是秘密军事行动,因此如过早进行华东地区人事方面的调整,肯定不利于保密工作。

1949年7月间,华东局第一书记兼华东军区第一政委邓公,动身回北平汇报工作和治疗休养,关于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班子调整,才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各方面条件成熟以后,1949年8月15日,邓公正式免兼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全部职务,不久改任新组建的“西南局”第一书记,同时以第二野战军政委的身份,兼任稍后成立的“西南军区”政委。

第二野战军的其他几位首长,也不再担任华东局的有关职务,关于这段历史,笔者前一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不再赘述。

也是在同一天,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班子,重新进行了相应调整:饶漱石恢复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的职务,直到1952年“五马进京”;再以陈毅为第二书记、谭震林为第三书记、张鼎丞为第四书记。

在此期间的1949年6月,华东军区已与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合并(各自保留番号),刘伯承免兼华东军区司令员后,陈毅恢复军区司令员职务,同时以粟裕为军区副司令员(兼三野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军区副政委(兼三野副政委)。

1955年4月,根据重新划分大军区的决定,华东军区正式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首任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唐亮;而原属华东军区的山东军区,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首任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王新亭。

0 阅读:84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