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如何训释?

军宸古文观 2024-10-08 03:18:48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娃儿们要么回学校作业答疑,要么回学校上课。

每个假期都很累,因为每天都要做三顿饭。孩子都长大了,要做出他们喜欢吃的饭菜越来越难。

他们更愿意点外卖。

继续读书。

读到下面这一段:

原文: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对其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字产生了疑惑。

1、高中语文课本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下)

课本有译有注:“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因,趁机。用事,当权。”

2、诸全注全译古文观止

上古版译作:又利用厚礼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岳麓版译作:又用厚礼贿赂掌权大臣靳尚。

中华版译作:又给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了一份厚礼。

安徽版译作:又通过重金贿赂当权的宠臣靳尚。

看上述这些译文,课本明确把“因”注为“趁机”,而上古和岳麓的译文则把“因”训作“用”?中华的译文作“给”?

问题在于:

1、因,有没有“趁机”的义项?“因”作介词,确实有“趁”的义项,但“趁机”是什么意思呢?

2、因,确实和“以”字一样,可作介词“用”讲,但倘若“厚礼”作名词,那么,“贿赂”二字又从何而来。

这些似是而非、害人不浅的译文,读者读了,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此前,我把“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的“因”字训作介词“通过”,“而”字训为连词,表递进。

这次重读,我觉得“而”字理解不对,否则,“因”字就不妥帖。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句子的主语。

张仪到达楚国;

张仪贿赂靳尚;

靳尚向郑袖编造假话;

楚王听信郑袖;

楚王放了张仪。

因此,完整的逻辑是:张仪通过“重金贿赂权臣靳尚”这种方式,来(使靳尚)向楚王宠姬郑袖“编造假话”。

查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P436:

因…而…。这个格式主要是表示某种行为动作发生的依据、途径、原因等。“因”是个介词,与它后面的词语结合,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而”是个连词,起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作用。表示动作依据的,可译为“按照…来…”;表示动作途径的,可译为“通过…来(而)…”。

因此,在“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这整个句子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是个状语,真正的谓语是“设”。

综上所述,我们终于可以完美破解这一小段了。

原文: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试译:张仪听说了(这事),就说:“用一个张仪来充抵汉中的土地,我请求前往楚国。”到了楚国,(张仪)又通过重金贿赂掌权的大臣靳尚,来(使靳尚)向楚怀王的宠妾郑袖编造假话。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释放使张仪离去。

以上。

0 阅读:0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