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直在读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老子四章》。
读得我不禁感叹:老子真是太难了!
早些时候,L老师曾建议我字字解读一下老子《道德经》。我当即推辞,我深知,这不是我能碰的文字,太难了。
对于中国古籍,最难的三本书,莫过于《老子》、《诗经》、《易经》。
老子《道德经》到底难在哪里呢?我以为:
1、文字太简单。用简单的文字来讨论最艰深的哲学问题,缺乏对概念的定义。
2、文字太简略。字少外延大,根本无法确定文字的义项。
3、历史上,书简错乱,文字窜入、遗漏,无法确定真假。
有关道德经的乱象,我心里时常犯嘀咕:
其一、有一些著名的大师,到处开道德经的讲座和报告会,但是,他们不是首先分析清楚字面上的意思,却试图讲清楚字面下的意思,这不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吗?
其二、还有一些开课的大咖,他们不仅能讲道德经,还能讲诗经和易经,他们的课动辄上万、几万。我不明白的是,他们何德何能呢?
其三、还有一些建议家长让孩子“背古文”的疯狂大V,他们告诉家长说,孩子不懂没关系,只要会背,以后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了。让孩子背论语,背道德经,太过极端了。
闲话休题,且说正文。
原文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问题有:
1、“共”字:是动词“拱”?是动词“同用”?还是连词“和”?
2、“当”字:是介词?是动词?
3、“有之以为利”的“之”指什么?
4、“无之以为用”的“之”指什么?
原文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问题有:
1、“立”字:是“站立”?还是“站不稳”?
2、“行”字:是“走”?还是“走不远”?
3、“其在道也”的“其”字:是连词“若”?还是代词?具体代指什么?“在”字呢?
我不揣固陋,试图从字面上作如下解读: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试译为:三十根辐条和一个车毂,充填车轮的空,(才)有车辆的功用。揉和黏土来制作器皿,充填器皿的空,(才)有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充填房屋的空,(才)有房屋的功用。所以拥有实物来提供便利,放弃虚空来实现功用。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试译为:掂起脚跟的人不(能)站,跨步的人不(能)走。表现自己的人不被了解,肯定自己的人不被表彰,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夸大自己的人不被尊重。如果从“道”来说,(这些行为)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自居(于此)。
原文: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一些版本把“是以”译作“因此”,又把“故”译作“所以”,大家觉得逻辑通顺吗?
老子,真是太难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