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愿南下,饶书记关键时刻力挺,有人传言:陈粟两人闹别扭

新新史界 2024-06-24 13:13:53

本文主要探讨一则传言:陈毅、粟裕之间存有不和。

可能有读者对此嗤之以鼻,“陈粟”作为华野的代表人物,相互间配合默契,一度流传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

两人如此关系,怎么会存在不和?

而传言似乎也顾虑到了这方面,于是提出了自己的“依据”。

1948年5月29日,陈毅给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其中有一句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西去”指的是到中原局任职,“毫无企图留部队”指的是无意留在华野)。

各位细品“毫无企图”四字,以陈帅的身份和情商,能够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动了意气。

而陈毅自1948年5月离开华野后,再也没有归队,于是就有人结合前后,认为陈、粟之间存在不和。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粟裕拒绝南下

此话还要从中央的一次战略部署讲起。

1948年1月,为抢占更大的战争主动权,中央决意组建东南野战军,由陈毅担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兼副政委。

起初,对于中央的决定,陈毅和粟裕都表示支持。

为了部队能够提前适应南下作战节奏,粟裕亲自带领三个主力纵队进驻濮阳一带进行休整备战。

而陈毅也对部队前景十分乐观,甚至特意赋诗一首:“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可今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然而,事情很快出现了变化。

粟裕在濮阳整训期间,对江南、中原等地的敌军部署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意识到大军南下极可能难以达到战略目标,最好仍留在长江以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但是,当时距离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决策已过去数月,部队也都在为渡江南下做准备,此时叫停整个计划,影响太大。

即使是粟裕这样的战神人物,也感到十分棘手,一时左右不定。

关键时刻,华东饶书记站了出来,他坚决支持粟裕上电中央,讲明自己的顾虑。

饶书记其人,各位多少应该有点了解,其在主政华东局期间,曾多次力挺粟裕。

比如在泗县失利后,饶书记曾向中央建议,由粟裕顶替陈毅,出任山东野战军司令;济南战役中,宋、许两位上将和粟裕闹别扭,气的饶书记亲自跑到前线,开大会批宋敲许。

在饶书记的鼓励下,粟裕最终斗胆直陈,向中央提议大军暂不南下。

毛主席再三考虑后,同意了粟裕的看法,东南野战军的计划就此搁置。

明面上看,这仅仅是一次地方战略区和中央的战略构想分歧,双方把话都讲明白,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是,饶、粟两人却忘记了一个关键点:上电中央,没有提前和陈毅商量清楚。

而一些好事之人就抓住这一点,又借陈、饶之间的微妙关系,添油加醋,最终传出“陈粟不和”的说法。

二,陈毅出走华野

那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呢?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果推因,从陈毅进入中原局手,分析陈帅出走华野的根本原因。

1948年4月20日,中野刘邓两位首长联名致电中央,诉说部队的困难。

在电报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

能让刘帅、邓公如此叫苦,可见局势已经十分艰难。

为此,刘邓向中央提了几点请求:

第一, 请彭真同志担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第二, 陈毅担任军区第二司令兼野战军司令员。

请注意这个时间节点,正是在这封电报后不久,中央才召集陈、粟两人到河北开会,并最终决定把陈毅调到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主持华野。

中央的意思很明白,既然粟裕不同意南下、坚持留在长江以北作战,那就把阵仗拉开,让他全权指挥、放手一搏。

至此,一切了然。

陈帅出走华野,绝非是因为和粟裕有什么矛盾、冲突,而是中原、华东两个战略区的现实需要。

另外,实事求是的说,粟裕上电中央改变南下决策,确实打乱了陈毅的一些计划。

陈帅一时没想通,在给周总理的信中,发些牢骚实属正常。

但这也仅限于口头小抱怨,所以没必要因为陈帅信里的一些话而上纲上线。

至于粟裕为何没有提前打招呼,以笔者拙见,当时粟裕大将也没想着中央会马上拍板同意,所以仅先以个人名义上电,小范围的讨论。这才有了电文末尾的16个字: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三,陈粟不离

陈毅虽然离开了华野,但在中原工作之余,仍然心系华东,并尽可能的协调两大野战军部队。

华野陈上将在洛阳战役时,先是对陈赓不敬,后又当着刘帅的面耍性子,助长部队骄纵之风。

就在粟裕对其也无可奈何之际,是陈帅千里迢迢特意发电报敲打陈上将,令其乖乖低头道歉。

宿县战役开打后,中野士兵因为缺乏重武器,打的很吃力。

关键时刻,陈帅亲自打电话给粟裕,要求华野特纵调一支重炮部队增援中野,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中野士兵的伤亡。

等等例子,多不尽举。

正是有陈毅在中野和华野中间协调,华东战局才越打越顺。

以至于之后特意为淮海战役成立的“淮海总前委”,仅在战役期间开了一次全员会议,而且研究的还是战后休整以及渡江作战问题。

总前委就此成了一个没有具体办公地点、没有以总前委名义下达过命令、没有以总前委名义请示中央的“三没有”机构。

我军名将能称为老总者,寥寥几人,比如朱老总、彭老总、贺老总等,但在笔者看来,陈毅元帅足以当得起老总之名。

陈老总,名副其实!

3 阅读:413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