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最难一战,再调一支部队可以提前获胜,是谁不同意增兵?

新新史界 2024-06-10 19:21:45

作为我军最能打的名将之一,徐向前和彭、林、刘、粟等人并列,被尊为一代战神。

在徐帅的军事生涯里,他曾指挥过数十场战斗。其中,要论起哪场最难打,当属太原战役。

此战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克敌人设防最严密、阵地最坚固、难度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然而,早在战役初期,徐帅就曾有意调集重兵进攻太原城,提前结束战斗,后因遭到他人反对,解放太原才不得已推迟。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徐帅罕见求援中央

1948年11月8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徐向前亲自致电中央,请求支援。

在电报中,徐帅建言道:为争取早日解放太原,避免扩日持久、增大消耗,希望在可能条件下增加两个纵队兵力,迅速解决战役。

要知道,徐帅自1946年病愈复出、到一线独挑大梁后,很少向中央诉说难处,直接求援的更是基本没有。

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徐帅可以自成体系。

什么叫体系?

说的通俗点,就是既能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又可以把一发展到一百、一千。

徐帅善于养兵、练兵,能把一小块根据地发展成战略大区。

同时,他还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水平,是我军最早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元帅。

在笔者看来,徐帅善于发展根据地的能力尤为重要。

各位可不要小看此事,一位将领不管多么能征善战,没有根据地支持,终究是无源之水,长久不了。

比如华北的聂荣臻元帅,其军事能力虽不突出,但在发展根据地上,却是一把好手。

在抗日期间,聂帅能把孤悬敌后的晋察冀边区,发展成首屈一指的抗日模范根据地,之后逐渐壮大,成为我军在华北的战略要地,这就有了问鼎元帅的大功劳!

徐帅在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司令期间,面对被刘邓抽调几乎空虚的根据地,徐帅毫无怨言、埋头苦干,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组建起三个正规纵队,还向中原的刘邓部队输送了三十多万的新兵、民夫。

这份从零到一的能力,军中可比肩者寥寥几人。

徐帅既然有此能力,为何还要求助中央呢?

答案很简单:攻打太原,我军损失太大,几乎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

当时,徐帅麾下的第一兵团已经攻克了太原城外的四大要塞,歼灭敌军万余人,但我军也付出了伤亡8500余人的巨大代价。

如果只看战果和伤亡比,我军稍有优势。

但是,敌军在战后通过空中补给的方式,迅速恢复元气,蒋介石还亲自把一支精锐师空投太原。

反观我军,当时东北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华东淮海战役已经开打,西北也即将进入决战阶段,各地自己都揭不开锅,帮不上山西的忙。

而只靠徐帅自己养兵、练兵的话,又实在跟不上前线的消耗速度,不得已,徐帅只得向中央求援。

二,中央同意增兵

中央在见到徐帅的电报后,也感到山西形势危急,但在增兵一事上,中央却有个顾虑:华北的傅作义。

实事求是的说,傅作义绝对算得上国军名将,不仅在抗日时期多立战功,自解放战争开始后,也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

他曾在集宁大同战役中,击溃聂帅领导的野战部队,逼得朱老总亲自出山,可见其难缠程度。

以当时的情况,如若增兵太原,只能从华北军区其余两个兵团抽调,而这些兵团又负责监督、震慑傅作义,一旦贸然调兵,是否会引起傅作义的异动?

对于中央的顾虑,徐帅有着自己的见解:

首先,阎锡山和傅作义虽有渊源,但傅作义本质上仍是军阀思想,只想着自家“几亩田地”。我军进攻太原,傅作义大概率按兵不动。

其次,如能尽早解决太原,则第一兵团既可东进华北,也可西援彭总,甚至是南下协助中野、参战淮海。

中央再三思考后,决意增兵太原,并计划先派遣华北第二兵团七个旅西进,支援徐向前。

三,东野提出反对

然而,就在中央决意支援徐帅后不久,东北野战军的林、罗、刘三人就联名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反对增兵太原。

此封电报,名为林、罗、刘三人,实则还是林帅一人的意思。

林帅认为,华北分兵增援山西,关内在京津一带的力量会大幅削弱,而东野刚打完辽沈战役,部队还需要休整。

如果傅作义部放弃华北,选择南逃,谁来拦敌?

徐帅认为傅作义不会有多大异动,林总则觉得傅作义极可能趁机逃脱。

徐、林二帅,都是我军最能打的将领,但在华北局势上,却有截然相反的战略构想。

事情到此,就变得有点麻烦了。

该支持谁呢?中央没有单方面决断,就像百姓家事,父母对待孩子,要一碗水端平,才不会有闹心事。

所以,中央只是好言好语的把东野的态度传达到山西,以商量的语气,询问徐帅的想法。

没成想,徐帅直接复电中央:支持东野看法,我部愿意暂缓进攻。

在徐帅看来,兄弟部队之间,来回扯皮只会伤了和气,既然东野有顾虑,那自己就让一步,总攻太原因此搁置。

实际上,在徐帅请求增兵的同一时间,国民党何应钦曾要求傅作义放弃华北,带兵南下淮海,夹击华东野战军。后因傅作义首鼠两端,何应钦计划未能得逞。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徐帅对敌人的心理判断水平,已至出神入化之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徐、林两人对华北局势的见解,都有各自的道理。

如同两人打仗风格一样,林总讲究谨慎稳健,打仗勤于计算,从不打无把握之战。而徐帅用兵,几乎不拘一格,各种新战术信手拈来,胆略超人。

林总求稳,徐帅则讲究随机应变。

1949年3月,彭老总赶赴太原,接替身患重病的徐帅,成为太原战役的总指挥。

未能亲眼见到太原城的解放,就此成了徐帅一生的遗憾。

15 阅读:4488
评论列表
  • maris 19
    2024-06-11 11:38

    解放战争徐帅的指挥真是叹为观止[点赞]

  • 2024-06-11 18:54

    第四野战军也不是150万,他的正规军加上地方部队也不是100万。

  • 2024-06-12 08:47

    徐,林,刘,彭都是很能打的元帅。

  • 2024-06-12 16:08

    问题是当时划归华北一兵团的部队,仍有一个纵队被聂帅借走没归建,陈谢借走一个旅南下也没归建。徐帅经略山西的实际主力,能打硬仗的只有8纵,临汾旅就出自8纵,其他参战部队全是各军分区的地方部队凑出来的,所谓独立团守备旅,番号乱的很

  • 2024-06-12 17:35

    ????1897年?不是1901年吗?我难道是假的五台人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