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或者说区域性的语言是体现某一地区文化高度凝结的产物,它跟该区域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影响着个人各式各样的行为。
“俺是哪儿的?”
“你这是干啥子?”
“额滴个神啊!”
由于方言在表达时所呈现出的发音特点,因而全国大约划分为7个主要方言区域,它们一同构成了中国语言体系的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方言在表现出自身特色的同时,似乎也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麻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就是“语言”。
说方言居然会导致语言障碍?在特定的生活区域,方言始终贯穿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广东地区,粤语的交流充斥在大街小巷;在山东地区,各具口音的山东话令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在四川地区,麻辣鲜香的四川话用特有的腔调你来我往。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我认为只有语言——它为我们描绘了风姿万千,浸染了寻常巷陌。
所以,方言本身不会导致语言障碍,问题在于方言+普通话的混用,更在于非标准语言的长期使用在影响孩子。
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编写过一首名为《施氏食狮史》的绕口令,他指出汉语拼音推广对声调变化及汉字意义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因为某些方言缺少平翘舌的区分,比如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还有些少数民族的方言缺少声调的变化。所以如果不推广普通话,大家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鸡同鸭讲”,完全搞不明白对方的具体意思。
因此,语言的交流要相对单一,也就是纯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一个概念,即“语言纯洁性”,指的就是儿童母语获得阶段的信息要足够“纯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早期发育阶段的语言最容易受到其他语言因素的干扰,比如多种方言、语言或冗杂的语言信息。
家长的错误做法,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发音不准1.发音示范的不准确
家长的语音示范对儿童的语音习得至关重要。如果家长自身的发音不准确,或者带有方言口音,那么儿童很容易跟随学习并产生相同的发音问题。作为儿童语言模仿的“第一对象”,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语言习惯和发音方式。
2.漠视发音细节
有些家长可能忽视了儿童发音的细节,认为只要大致能被理解即可。然而,正确定位并准确发音每一个音素是建立语言能力的基石。如果家长对儿童的发音细节不予重视,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不准确的发音习惯。
3.缺乏语音判断力
有些家长对于儿童的发音问题可能没有敏锐的判断力,或者对于发音错误缺乏及时的纠正。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会继续保持错误的发音习惯,导致问题逐渐固化,最终形成某一语言问题。
4.不关注口腔肌肉训练
发音的准确性也与口腔肌肉的训练有关。有些家长缺乏对儿童口腔肌肉训练的重视,导致儿童口腔肌肉发育不完善,从而影响到发音的准确性。
其实,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口腔肌肉训练活动,如舌操、唇部运动等,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口腔肌肉功能。
5.缺乏正面激励和指导
家长在纠正儿童发音问题时,应该采用积极的激励和指导方式,而不是过于苛求和批评。与过度批评和指责相比,给予儿童鼓励和肯定的反馈,能够让孩子更积极地进行发音练习,并愿意配合纠正错误的发音问题。
6.不够耐心和坚持
纠正儿童的发音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总期望儿童可以很快纠正发音问题。然而,在发音准确性的培养上,需要持续地进行训练和指导,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与儿童一同努力。
最后告诉大家:学习普通话,不代表放弃方言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习普通话,保证发音的标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弃方言。方言是地区文化的根源之一,蕴藏着这个地区无数的历史沉淀,我们不应扬弃,而是应该保留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