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现代医学知识对中医五行进行解释,产生新的理论框架?

深水聊养护 2024-04-13 17:48:59

中医本来就是五行“二创”后的产物,五行这东西原本属于儒家好吗?

“五行”的创始人一直有争议,大部人人认为“五行”概念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

左丘明

“五行”最早也不叫“五行”,而叫“五材”,就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5种生产资料

另外同时期还有一个概念叫“六府”

注意这里是“六腑”,而不是中医的“五脏六腑”里的“六腑”

“六府”只是在“五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谷”,就是“金木水火土谷”,好像加强版的“五材”

后来的“五行”、“五味”、“五色”都是基于这个“五材”而诞生的衍生品,即所谓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这就是春秋战国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美,干啥都喜欢凑个“五”

诸如此类的还有“五礼”、“五服”、“五德”、“五帝”等等

“五行”只不过是“五材”在物理现象上的一种“过度解读”

这个“过度解读”的人是谁呢?

就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啦

董仲舒把“天地”、“阴阳”和“五行”凑了一堆,搞了个“十端”出来,他在自己的著作《春秋繁露》里是这么说的: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董仲舒就是在左丘明“五材”的基础上,将构成世界天地万物的“材料”又拓展了一番,并且为“十端”之间设立了非常逻辑自洽的因果关系,即: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董仲舒认为“十端”里天是最高的,以此排列的五行规律永恒不变,而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是“天的恩赐”

所以你要问董仲舒,你这套逻辑哪来的?

董仲舒就会告诉你:

“名号之生,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者也”

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后世给董仲舒的这套“天赐”逻辑有了一个专业名称,叫“五行范式”,即:

1、归类: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属性2、归性:同属性的事物有类似的特性3、土为尊:属“土”的事物最尊贵4、相生相克:世间万物的运行顾律

五行的归类与归性

然后董仲舒找到汉武帝刘彻,二人商量了一番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果就是整个西汉的学术圈子都跟着姓了“儒”,就是用儒家思想来解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里也包括中医

中医将董仲舒的这套“五行范式”几乎一字不改的“全盘接受”,用于“生产”自己的中医学术理论

“五行范式”对中医的影响有多大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金元时期中医流派中有一个“补土派”,代表人物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李杲按照“五行范式”的要求“立土为尊”。而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土,所以李杲搞的这套中医学理论就叫“脾胃学说”

后来在清末东北鼠疫抗疫队伍中就有一只“脾胃派”,真就主张让患者吃土治疗鼠疫

这事被记录了进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报告大全书》中,成为后来中医的一段“黑历史”

所以中医的五行属于儒学经典在医学领域的“二次创作”,已经离题万里了

一个2000年前漏洞百出的认知系统,2000年来都未曾体现出任何生产力价值,又怎么可能在2000年后,在其“二创”产物的中医身上制创造的生产力?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其从中医身上剥离掉,让中医回归自然科学的本质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深水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