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才子杜牧(上):一篇文章打入官场,走进文学史

宋代醒着先生 2024-09-17 03:47:25

公元825年的秋天,大唐长安城里流传着一则关于宫廷的传闻:刚刚即位一年的敬宗皇帝李湛想要巡幸骊山温泉,而群臣竭力阻止,为此,君臣在殿上起了争执。在争论中,拾遗张权舆把巡幸骊山上升到了“亡国”的“政治高度”。

据说,张权舆当时是趴在地上,叩头有声地劝谏皇上道:骊山就是亡国亡君之山啊,周幽王幸骊山,被犬戎人杀死了;秦始皇葬骊山,国家灭亡了;玄宗皇帝驻宫骊山,安禄山叛乱了;你爸爸穆宗皇帝巡幸骊山,才活了30岁就驾崩了。但敬宗皇帝仍不听劝阻,执意要去游览骊山。

《阿房宫赋》出炉

那一年,杜牧23岁。作为一个生于长安、长于京都的年轻人,杜牧时时有意关注着有关宫廷的每一条传闻。在没有媒体发布权威信息的时代,胸怀大志而又远离朝政的年轻人,只能通过对宫廷每一条传闻的解读,去捕捉国家的政治走向。

当听说年仅16岁的小皇帝要去巡幸骊山时, 杜牧满腔愤怒。本来,皇帝要到京都近郊巡幸,并非什么大事。但那时候,北方的河塑三镇叛乱已经三年,三年来,北方的连天烽火从不曾间断。事实上,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北方因藩镇叛乱而发生的战争一直延绵未绝。军人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一位皇帝,即位不久先是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如今又要执意巡幸那座有败亡“传统”的骊山,分明就是昏君啊!

杜牧熟悉骊山的优美风光,更熟悉有关骊山那些冶艳但却关乎亡国的历史故事。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身无半分功名,不能当面阻止皇上的昏聩,杜牧只有以文字隔空讽谏,以文字浇胸中块垒。

那个秋天的夜晚,杜牧独坐在书房临窗的桌前,磨墨吮笔。他略一闭目,一阵寒凉的秋风吹到脸上。那秋风从骊山之巅而来,穿过渭西平原,穿透废秦衰唐,饱含着历史无尽的兴替苍凉。片刻之后,杜牧睁开双眼,提笔在面前的书案上奋笔疾书。不到半炷香时间,一篇《阿房宫赋》便完成了。文章以华美而苍劲的文字,严厉地告诫君王:如果不记取历史的教训,一味贪图享受,国家也将如秦朝一样命数不长!

杜牧肯定不会想到,就是23岁这年的一篇文章,将足以让他留名历史,比肩所有的文学大家。历史是太遥远的事情。即使在当时,他必定也不会想到,这篇文章很快会洛阳纸贵,并为他叩开通向官场的大门。

顺便说一下,固执的敬宗皇帝没有听信大臣的劝阻。他笑嘻嘻地宣称:既然骊山那么凶险,我更得前去验证一番 。 那年11月,敬宗皇帝果真前往骊山。回宫后,敬宗皇帝得意地对大臣们笑道:朕这不是好好地回来了吗,当初那个叩头人(张权舆)所说的话,怎么能信啊!然而,第二年冬天,偏不信邪的敬宗皇帝一次酒后如厕,被宦官杀死在厕所里。如果他生前曾细心读过《阿房宫赋》,并仔细地体味文中的深意,不知是否还要执意游幸骊山?

科举内定第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房宫赋》在大唐读书人中的影响日益广泛。两三年之后,它几乎已成为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补充教材了。

转眼到了公元827年的深秋。一天,长安国子监“教授”(太学博士)吴武陵前往教室给太学生们上课。刚进教室,就见太学生们围成一堆,当中一人,手中捧着一张纸片,正大声与人争吵。吴武陵一皱眉,喝斥道:各位都是明经通理之人,在学府圣地,如此喧哗,成何体统!没想到太学生不但没有安静来来,反而有人跑到他身边,大叫着要他也来欣赏一篇文章。

吴武陵拿过文稿,一看标题《阿房宫赋》,感觉有些熟悉。读了开头两句,吴武陵便被那种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的文字给吸引住了。他一口气读完了文章,然后,再一言不发地读完了第二遍,接下来,又摇头晃脑地高声吟诵了一遍。好文章啊!吴武陵惊叹道,他问太学生们,这文章的作者是谁?有人回答:是长安杜牧,写这篇文章时才23岁,今年25岁。吴武陵点点头道:果然俊才!今年会考在即,状元就是他了!

几天之后,吴武陵得到消息,侍郎崔郾被钦点为今年会考的主考官,而且正在城边的长乐酒馆接受百官饯行——他即将启程赶赴东都洛阳主持会考。

崔郾急匆匆骑上毛驴,直奔长乐酒馆。酒馆之外,人声鼎沸,几乎在京百官都赶来为崔郾送行。到得酒馆前,吴武陵跳下毛驴,径直奔向崔郾,也不管他正忙着与别人举杯谈笑,一把拉着他走到人群外安静的地方。

正在崔郾错谔之际,吴武陵从怀着拿出一篇文稿说,我来这里,是你给送今科状元而来。这个人实在太有才了,你听听这篇文章——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读,我读给你听吧。说完,吴武陵又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高声吟诵了一遍。

崔郾听罢,拿过《阿房宫》文稿,边看边连连点头:好文章,的确好文章——不过,此次会考的状元已经被人预定了。吴武陵说,那就榜眼吧。崔郾如实相告:榜眼也已名花有主。吴武陵不耐烦了,说:那就第五名吧。见崔郾还有些吞吞吐吐,吴武陵双眉一扬,声带怒气地说道:那就还我文稿,我倒要看看,全国还有多少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一看吴老生气了,崔郾立即笑道:谨如先生所言,就第五名吧。

次年二月,考试结束。放榜之日,杜牧果然金榜题名,而且在三十三名上榜者中,杜牧正好名列第五。回到旅馆,春风得意的杜牧立即拿出信笺,给长安的朋友们寄去一首诗: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兄弟们多多酿造美酒吧,我即将携带浩荡春风回归长安。

当年三月十五日,在唐文宗主持的殿试中,杜牧又考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杜牧由此踏入了大唐官场。也就此走进了中国文学史。

0 阅读:0

宋代醒着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