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上最爷们儿的人是谁?关云长?文丞相?“史官”群体亦应在列

愚鲁说文化 2024-05-10 11:37:05

痛哉有些人拿起嘴就说:历史都是编的,假的,你们哪个见过?史所有缺,亦确有衍文;是个人也不可能没有立场……——惟司马迁的坚持,太史与南史的死不旋踵……见过历史的人从来对历史负责。

煌煌国史,最“爷们儿”的人是谁?是刮骨疗毒的关云长?宁死不屈的文丞相?亦或是“不惜千金买宝刀”的鉴湖女侠、近代以来数不胜数的革命先烈?中华儿女多奇士,实在排不出个一二三名——但有这么一种人,甚少在谈论这一问题时被想起。哪一种人呢?史官。彼诸亲书国史的人,亦国史上最爷们儿的人之一。伟哉太史公!其事已御万家,这里不再多说。事实上,他的前辈——那群先秦史官,怕并不输于他的气概,乃至于更猛。最著者,《左传》“崔杼弑其君”中的众史官。

——齐大夫崔杼因上司齐庄公私通其妻而杀之。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这……我这好不容易才当上权臣,豁出老婆去才混得个一言九鼎,还能容你这么写?改!给我改!再说了,齐庄公那是啥好人吗?——然则齐太史不改,坚持据事以记,记以直书。崔杼杀之。史载:“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太史不是牺牲了吗?太史的二弟还这么写,又牺牲;三弟还这么写,又牺牲;眼看四弟还要这么写……崔杼终于服了:“唉,就这么写吧。”不过,事情还没完,它的尾声更其的惊天地泣鬼神。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襄公二十五年》)

太史一家都牺牲了?没关系,我南史一家再填上!收拾收拾,行至半路,惟闻太史四弟终于把真实的历史写上了,这才回去。套用今天的一套磕:您给翻译翻译,翻译翻译什么叫纯爷们儿?难再述说,泪要下来。此也正是我中华文明为何能一直保有记史这一无上传统的重要原因——从何而来,去又何方,自古以来,清清白白。痛哉有些人拿起嘴就说:历史都是编的,假的,你们哪个见过?史所有缺,亦确有衍文;是个人也不可能没有立场……

——惟司马迁的坚持,太史与南史的死不旋踵……见过历史的人从来对历史负责。

从来如此吗?太过誉了吧?不能说绝对没有不称职的史官,但齐太史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四舍五入——哦,不,一舍九入,自就是“从来如此”。但我还是不信,还能有谁?还真别不信,仅看一部《左传》就够了。如: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而另一位大夫赵盾(亦凶手的堂兄)只是当时没做什么,竟引得晋太史董狐书之:“赵盾弑其君。”赵盾自是不依,却听得董太史从容对曰:“子为正卿,什么也没做就是弑君!”——孔子动情地说,这真的是“良史”和“良大夫”啊!

——我知道晋灵公不是你杀的,也知道这块料不是好饼,但你的责任必须讲清楚。

至于国君的责任、凶手赵穿的责任——总之各方面的责任,不劳你赵盾赵大夫费心,我也都给记着呢(载于《左传》它处)……孔子所谓的“良大夫”又是怎么回事?这不已然给判决成“赵盾弑其君”了吗?或在于:1、赵盾没有干崔杼那种事,默默承担了自己的那份责任;晋国朝堂亦因此得以恢复秩序,而全社会又不至于底线沦丧。2、董狐既已把各方面的责任交代清楚,反而救了赵盾——其人得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较坦荡地行事,国有所倚,史载贤名(《宣公二年》)。

——这样的史官不够良史,谁够?这样的人不够大丈夫,天下可还有纯爷们儿吗?

还是不对啊!史官嘛,当好你的书记员就得了,怎么还干涉起朝政和舆论了?这能是什么大丈夫吗?越俎代庖了吧?事实上,此正就是早期史官的职责——五帝夏商且不说,至晚《周礼》,国家已赋予了史官这样的职责。太史只是书记员吗?果为芥末小吏,崔杼杀他做什么?赵盾怕他做什么?《春官宗伯》言太史、内史、外史等“五史”:皆有考评百官,以正法典的职责;甚至有传递王命,协助执政的职责;其还负责初唐魏征谏君的那些事……

——柳诒徵先生直道他们:“周之设官,惟史权高于一切。”(《国史要义》)

所以,这其实是一群“王命钦定的大丈夫”——尊同冢宰,职兼后之中书舍人、给事中、帝师……加之先秦史官乃至于班马诸公,皆有家学,遂总见得到一门数史官、数史皆良史的现象——则我国史官分明就是“王命的大丈夫+祖传的大丈夫”。总而言之,“天命的大丈夫”。上述两例之外,还可看鲁国史官里革是怎么做的,看看什么叫“更书”、“断罟”;以及晋史黯、楚史倚相(《左传》、《国语》等)……书不胜书,太多太多了。

——粗糙地说,后世文官的一系列内涵,由史官而非由王室;武将内涵由王室。

诚然,后世的政治条件变了,臣权日衰而君权日重,“史权”亦不免的跟着衰弱,是以有所谓的“书记员”之论。然而,后代政治也须由前代政治而来,记史的传统到底留下了,“如何做史官”的标准到底留下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的实用理性到底留下了……中华文明到底成为了一直都能明辨是非的文明,到底成为了一直都在重文兴教的文明,到底成为了一直知道深谋远虑的文明……虽史官、记史只是其中的一块基石,到底也是基石。

——还是那话,中华儿女多奇士,不必真的争个一二三。惟:史官太值得被想起。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柳诒徵《国史要义》,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

0 阅读:7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