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封建礼教”是什么?它是如何吃人的?又是怎么来的?

愚鲁说文化 2024-04-30 06:25:55

鉴于礼教的“一体两面”彼此深深的纠缠,我们今天怎么办?姑妄言之,“两要两不要”。1、不要“礼的时代”,要“时代的礼”……2、不要“礼制人民”,要“人民制礼”。

儿时参加语文考试,常常要写下这样的“标答”:“这篇文章严厉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本文作者辛辣讽刺了封建礼教的保守、刻板、无聊”、“某人某事某景,暗指封建礼教”……然而,究竟什么是“封建礼教”?它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具体是如何吃人的?传之久矣,竟没有丝毫正当的历史性因由吗?略略稽之于浩浩国史,封建礼教还真挺复杂的。首先,这四个字该当何解?如何尽量还原它历史上的客观面貌或核心特点?或可是:

——封建者,不妨意译为“过时而顽固”;礼教者,名序之教、秩序之教也。

祥林嫂影视形象

所以,封建礼教大约指的是一种“明明已经过时,但仍然顽固的秩序体系、名学体系”——诚如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一个封建名学之下的不祥之人,遂不被尊重,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只能给庙里捐一条门槛赎罪云云。先生的文章何以动人?彼一时也,翘盼新生的中华大地依然遍布着鲁镇、吉光屯、S城……今且犹见彼一时代、那些地方的“精神残垣”。如此,则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概有三步:1、称名祖宗之法,实则以“从来如此”排除“是非”。2、以多数人对此的胆怯,发起对少数人的舆论攻击。

——最可怕的是第三步:胆小鬼们互相壮胆,由舆论攻击升级为实在的人身攻击。

鲁迅先生:勘破了封建礼教的吃人不吐骨头

然而,话说回来,这只是行至古史末世的专务吃人的“封建礼教”,不能等于全部的“名序之教”、“秩序之教”——一如我们不能拿孔乙己等于全部的古代读书人,也不能拿阿Q等于全部的农民或革命者。礼教的历史正当性又在哪里?至少有二。其一,它以不同的“名”区分出了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社会责任——至晚周礼,我国已有极鲜明的政以序至的意识。《春秋》文约,何以令乱臣贼子惧之?很要紧的一项,它的名学体系太严谨了。

孔子写《春秋》画意

——鲁僖公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几个字,古人对秩序的关切豁然如晤。

何也?盖:“卫、邢同姬姓,(作者孔子)恶其亲亲相灭,故称名罪之。”(杜预)——短短几个字,包含了对卫国人无视人伦的批评,甚至是对一整个时代无视政治家的基本责任的批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鲁僖公二十七年,“杞子来朝”——还是短短几个字,它的背后:“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左传》)何必在名、礼上下这么大工夫?你是这样的人,头顶着这样的名,必须负担起这样的责任——不论这种秩序是否过时,但重视秩序、追求秩序不会过时。

西周青铜器铭文举例:核心内容即“秩序”、“伦常”和“传承”,以此可窥中华名、礼之一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各人有各人的样子(《论语·八佾第三》)。

失礼者,勿怪旁人无忠。清代赵翼言之,岂止周人讲名、礼,《舜典》之世已是这样(《陔余丛考》)。延宕后世,则历代礼教的内容总在变,但春秋大义——以名礼之序监督行政的追求,无有稍变。玄武门之事,《旧唐书·高祖纪》写作:“秦王……率兵诛之。诏令秦王为皇太子。”《新唐书·太宗纪》甚至给加上了“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毫无保留地把这场斗争的性质摆给后人看,就是典型的政变,李渊迫于压力不得不从……“秦王”之称、“高祖”之谓,即当时各人最贴切的名、礼也——明白地展示“以下犯上”,嘱后之君子不要效仿。要之,礼教的一大用处,在于积极维护秩序。

——还是那话,维护秩序的重要性不会过时,“以史鉴今”的必要性更无从过时。

古礼遗物之一

礼教还有什么用?其二,它已是古人所能看到的成本最低的治理方式、传承方式——国家宣之,百姓信之,后世承之,全社会得以围绕着几个名词自行运转。于此,柳诒徵先生讲得透彻:“夫人群至涣也,各民族之先哲,固皆有其约束、联系其群之枢纽。或以武功,或以宗教,或以法律,或以物资……吾民族之兴,非无武功,非无宗教,非无法律,亦非匮于物资……而兢兢然持空名以致力于人伦曰用……吾人治史,得不极其源流而熟衡其利弊得失之所在乎!”(《国史要义》)

——不可不见以区区名词管理偌大一个国家的不易,不可不仔细计较背后的得失。

柳诒徵先生:一代文史大家

所以,“封建礼教”的利弊得失都是什么?其历史的正当性在于,一者,秩序意识、监督意识,并以此保障了华夏历史的严谨性和正义导向;二者,用起来的成本较低,把政治秩序和社会文化混而为一谈,极大调动了不同名礼之下——不同人群——的自觉性。然而,它的问题也是深重的。所谓“自觉性”,不免沦为“鲁镇中人”的“惯性”,给了无数胆小鬼或投机者以戕害弱者、压抑进步的权柄——革命的成本并改革的成本,越积越高。

——今天的“天价彩礼”或吃不到头的酒席,不也正是当代的封建礼教在吃人吗?

当代封建礼教:也是既浪费钱,又浪费粮,还浪费感情。

鉴于礼教的“一体两面”彼此深深的纠缠,我们今天怎么办?姑妄言之,“两要两不要”。1、不要“礼的时代”,要“时代的礼”。追求秩序本无错,追求文明更无错,但不同时代需要不同内容的秩序和文明——子曰“礼之本”为“宁俭”、“宁戚”(《八佾第三》),适度第一,实事求是为王,存乎些真情。2、不要“礼制人民”,要“人民制礼”。古礼有大用,但那也是个别人一手拟订的,大背景还是“人治”——随着人的懈怠或朽败,礼教在内,全社会都跟着朽败。

——在现代秩序的框架内从容涵养文化。变制礼作乐的权力为权利,并交给人民。

【主要参考文献】“三礼”,“春秋三传”,《论语》,《新旧唐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赵翼《陔余丛考》,刘宝楠《论语正义》,柳诒徵《国史要义》,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4月29日星期一

​​​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