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司马懿刚参加工作就有谋逆之心?

明月扶摇 2023-06-27 17:39:31

读历史最忌讳给人物留下刻板印象,就连吕蒙都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能一味简单靠印象给历史人物下定义,比如,曹操就是白脸,关羽就是红脸,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司马懿年轻时就打算篡位。这些都是很不科学很没根据的,人在不同时期他的性格特点是不同复杂的,是在动态变化之中。忒修斯之船的木板每时每刻都在被替换,随着时间过去该船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对待历史人物,我们也应该辩证地去思考分析。

我们不可能仅从一个人的面貌就看出他的性格和想法,一个人的忠贞善恶不可能表现在脸上,有的人一辈子都很老实,人缘好,工作能力也强,大家都觉得此人靠谱,可到入土的年纪时学会了变脸术,给世人好好地上了一课什么叫做人心险恶,没错,说的就是司马懿,这是蒋济个人的亲身体验,当初蒋济坚决反对杀曹爽,结果被司马懿给气死了,子孙也因此没能发达。

现在很多影视剧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好像这个人一出生就是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刚参加工作就蓄意谋反,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还有把刚出仕的司马懿演的非常奸诈心机深城,这也不太可能,刚出茅庐的司马懿还没有时间和经历能养成这种深沉性格,相反地此时的司马懿可谓是一个想要施展抱负的有为青年,只是后来时光把他雕刻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司马懿哪有那么多蓄谋已久,所有的历史转折都不可能是多年谋划,尤其是以一人之力改变王朝的兴衰。只是他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不想飞也得飞,时势使然。

司马懿正式步入仕途的时候是二十九岁,其实在他二十二岁就被举荐当官,但是那次他却推辞了,又过了七年后才正式出仕。这段经历在《晋书》中被描绘成:“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意思便是司马懿知道汉朝要完蛋了,但又不愿意追随曹操,所以就假装中风,躺在床上动都不能动,这段话把司马懿描绘成了一个忠贞于汉朝的忠臣形象,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与汉朝有关系相扯的是司马懿的上一辈人物,司马懿这一代人几乎都没出仕汉朝,自然也谈不上忠贞的义务,这只不过是美化后骗鬼的把戏。相反地,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而举荐他做官的人恰恰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很不错,根本不存在看不起之说。

其实司马懿第一次拒绝出仕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举荐他的人不够格有黑历史,就相当于乞丐拍着膀子喊一个富二代跟着他混,纯属捡漏,虽然当时的司马家族远不如顶级的士族豪门,但还不是魏种这样的人能有资格来碰瓷,因为按照当时的主流规则,一旦接受举荐,就和举荐人绑定在一起,成为一辈子都会被人贴标签的门生。所以司马懿第一次推辞也是情理之中的,七年后,曹魏文臣之首、颍川荀氏的领头羊荀彧亲自向司马懿抛出橄榄枝,司马懿马上麻溜地就去入职了,这跟忠贞汉室根本没半毛钱的关系。

曹操以卓越的军功掌控了北方大地,他的基本盘是寒门和宗室,士族只是合伙人,曹操的威望和能力可以轻松地驾驭这种格局,但是他的后代就没这种威望和手段了,曹丕想要篡位就需要得到士族的认可,承认士族的利益,九品中正制就是曹丕和士族们妥协的产物,于是在曹魏建立以后,曹操时期得到重用的寒门就退出了朝堂权力的争夺,曹魏的权力结构就变成了士族与宗室组成的两驾马车。

而且曹丕这个人因为威望不足,所以还对血脉关系较亲近的宗室极力防范,军事大权一般都落在了远方亲戚手上,这样一来,他们既能和皇帝保持一致,又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所以后来整个曹魏集团就分成了远方宗室和士族这两大阵营,之后的所有的辅政大臣的人选都是在这两大阵营之间搞平衡。曹丕去世后,辅政大臣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曹叡去世后的辅政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人的一生所要站的阵营往往在他刚出生时就已经决定好了,很少人能打破这个魔咒,司马懿当然也不能,他是天生就要站在士族阵营这边的人,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曹魏宗室后期的拉跨,注定权力要落在士族阵营这边,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的人代替,司马懿仅仅是做了更过分的事情。

司马懿一开始是搞文职工作的,打仗这项技能点还是后期磨练出来的,最开始的司马懿只能做曹魏忠臣,压根儿没机会成为下一个王朝的创始人,但是架不住他的运气好,司马家族在士族中的地位不高,曹丕刚上台的时候,他的重点工作是制衡宗室,很自然地他就想到了士族,但是曹丕又不傻,他肯定不能找树大根深实力雄厚的士族,所以实力不强的司马家族就映入曹丕眼中,司马懿就被选中了,短短几年时间,司马懿就从太子中庶子一路升为录尚书事,和陈群一起处理国家大事。而且曹丕还特别信任他,自己带兵出征时,就让司马懿镇守许昌,司马懿也是在这时才初步接触到军事,当然此时的司马懿还远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但好歹是在实践中学习了,就是在曹丕时期,司马懿才逐渐磨练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为后来的军事生涯做好了铺垫。

在曹丕正式去世后,已经有很长的军事经历的司马懿被朝廷上下一致认同,得以带兵出征,岂料仅一发不可收拾,司马懿败诸葛瑾、擒斩孟达,在曹魏朝廷中立有巨大威望,相反地,此时的曹魏宗室却在日渐凋零,曹仁、夏侯惇等第一代名将就不用说了,就连曹真、曹休也接连去世。此消彼长,姓曹的已经没有多少能镇守一方的大将,而此时西南方的诸葛亮正在厉兵秣马,东南面的孙权又经常北上打秋风,怎么办?只能凉拌呗!曹叡不得不重用外姓将领,军事经验丰富的司马懿正是其中之一。其实走到这里,司马懿的晋升之路还是非常堂堂正正的,只是一个臣子的正常晋升路径,还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心思,他此时还是曹魏的忠臣,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蓄谋已久”,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时势使然。

在西拒诸葛、北平辽东带来的巨大军功的加持下,司马懿此时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在军中有了门生故旧,后来的司马氏嫡系和西晋开国元勋等一大批人都出自西北军。如果说第一次的托孤还是凭借着曹丕的信任,那么第二次曹叡的托孤,司马懿被选上也是必然的,因为此时他既是士族领袖也是军中大将,国之柱石说得就是他。到了这一步司马懿才可能会心有异心,因为此时他的实力才能支撑他生出异心,但是此时的时局依然没有给司马懿机会。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去世前,他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继位者是年仅8岁的曹芳,曹氏皇帝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代不如一代。曹芳年龄这么小,根本处理不了政务,朝廷大事自然也就落到了两个辅政大臣的手上。如果此时曹爽能够克制住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或许后来司马懿将成为曹魏最大的忠臣也说不定。可事实证明,曹爽还是不够聪明,他先是大量任用曹氏、夏侯氏的子弟掌控军权和京城的禁卫军,本来这也没什么,他这么做也没错,大家也都能理解。政治斗争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一条大家默认的规则,只要都遵守规则做事,才能相安无事。

可是后来曹爽却把手伸过界了,他把司马懿给架空了,要知道司马懿可不仅仅是单独代表着司马家族自己,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士族的领袖人物,你把司马懿架空了就相当于侵犯了士族的权力,本来之前士族和宗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是没有谁脑残到想要追随司马懿搞政变,可是曹爽这样一搞就把士族们给惹毛了,再加上曹爽大权在握后瞎搞,不仅贪污受贿,还淫乱先帝嫔妃,这样下来不仅士族们生气,一些中立的老大臣们也生气,大家都看不惯曹爽集团的做法,于是一大堆人纷纷跪求司马懿:“老太傅,您一定要出山啊。”就这样司马懿被推上了历史的分岔口上,这其中没有一点阴谋诡计,基本上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时势使然。

于是在公元249年正月,高平陵之变就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下发生了,其实到这一步,士族集团也没有想曹爽死,他们只想给曹爽一个教训,重新恢复到之前的利益格局,并不想改朝换代,当一切都进行的比较顺利的时候,当司马懿在洛水发誓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眼前的这个大忠臣会走到后面的那一步。

很多年前,司马懿就是有威望、有地位、有兵马的朝廷重臣,除了宗室以外,基本无人抗衡。现在曹爽完了,宗室也彻底废了。司马懿拔剑四顾,蓦然发现:“原来天下再无敌手,只要我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应该更进一步呢?在没有任何的掣肘后,此时司马懿的野心才滋生出来,有实力才会有野心,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年轻时只想当征西将军,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长,他才开始谋划改朝换代。

这一切,谁都没想到,司马懿做了一辈子别人的手中刀,人生最后三年,他要自己做操刀人,在临死之际突然就变节了,当然也可能是想不到自己会这么快就死了,其实如果司马懿就此打住,他必定会被后世所推崇传颂。但人的一辈子看似有很多选择,往往事到临头才发现,选项非常有限。犹其是身处高位的人,他所能选择的其实非常有限,到了这一步你自己的选择不仅仅关乎自己而且还关乎自己手下的一大帮子人,就算有时候你自己不想走,也会被手下的人给推着往前走。还有最重要的是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历史风口也必不可少,二者缺一,司马懿都不可能走到最后一步。

2 阅读:48

明月扶摇

简介:人生有多长,人生就在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