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评定军衔最初拟定元帅16人,战神粟裕无缘元帅后,谁最后落选

盛峻评军事 2023-09-15 22:48:04

十大元帅十大将,55名上将军,中将175名,少将798人,这1048人就是我军在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授予的开国将帅。共和国首次军衔的评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少将以上军衔经过了多轮评估、讨论,直到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第18次全体会议方最终确定。

1952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军队等级、评级标准,共和国军队各级干部分别进行了评定级别工作,至1952年上半年军队评级工作基本结束。兵团级以上干部共评定出:一等一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5人;二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7人,二等二级军委委员级13人;三等一级正兵团级37人,三等二级副兵团级44人,三等三级准兵团级64人。同一时期,地方干部也进行了行政级别评定。地方和军队干部的评级为以后的军衔评定做了基础工作。

1953年1月,为了加快正规化与现代化建设,我军着手进行军衔鉴定工作。根据军委的评定军衔指示,1953年1月20日,总干部部发布《关于军衔鉴定工作指示》,指出:″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1953年3月9日,军委发出军衔评定通知,确定全军评定军衔工作拟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1953年8月底前,评定编制序列内任职与学习的有军籍人员的现役军衔。根据军委发布的评衔通知,从1953年3月9日起,全军军衔鉴定工作全面启动。

根据评衔与授衔权限,共和国元帅与大将人选由中央军委拟出候选名单,由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直接评定,再上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决定授予元帅与大将。

中央初步决定,元帅人选将从党内任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以及军委委员中产生。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领导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及领导各战略区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为评定元帅的合适人选。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确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程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为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李先念、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罗瑞卿、萨镇冰、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龙云、刘斐等22人。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51年11月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林彪被补选为军委副主席。1952年7月,彭德怀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根据军委的意图,1953年3月份,军委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草拟了一个16人名单草案上报毛主席。

初评大元帅(1人):军委主席毛泽东

初评元帅(15人):

军委副主席(5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高岗总参谋长、大军区司令员与军事学院院长(6人):贺龙,刘伯承,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军委委员:粟裕、张云逸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当时,我军的军衔评定主要效仿的是苏联红军实行的军衔制,无论从军衔等级设置与评衔标准,还是授衔元帅名额,基本上是照搬当年苏军的模式。而当时,苏联有大元帅1人,元帅12人。

接到罗荣恒上报的名单后,毛主席指示,重心已转到政府工作未再担负军队实质性工作的领导人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人的评衔,待第一期评衔完成后第二期第三期再说。

根据主席的评衔指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召开军委会议,商议讨论元帅人选。经讨论,周恩来与刘少奇虽担任军委副主席,但二人的重心已转到政府工作,军队职务实为兼职,二人暂不参加军队第一期评衔,二人的元帅军衔在第一期完成以后第二期再评。因此在元帅评衔正式开始前,刘少奇与周恩来二人被排除在第一期的元帅评定之外。罗荣桓草拟的元帅初评名单从原来的15人变为了13人。

1953年4月,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对13位元帅人选进行综合评定,经认真讨论,削减元帅名额1人,元帅名单与当时的苏联元帅12人持平。

张云逸,参加过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领导过百色起义,资历深,功绩大,但是张老从1951年起已因伤病离职休养长达两年,根据中央军委评衔计划中病休人员第二期评定的规定,因病休无军队职务的张云逸与元帅无缘,初评元帅名单从13人减少为12人。此时,在解放战争中战绩辉煌的粟裕(此时任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仍然在拟评元帅名单中,排名12位拟评元帅的末尾。

罗荣桓拟出的初评元帅草案与总干部部草拟的《军衔条例(草案)》经军委讨论后上报毛主席,1953年4月17日,毛主席批示:”军衔件已转各同志阅,拟在中央会上讨论。"1953年4月23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军衔条例与元帅人选,同时还通过了军队评定工作延期进行等几个议项。

1953年4月22日,军委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徐立清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呈报了《关于请中央审批大军区以上军官的军衔问题的报告》。赖、徐二人在报告中建议”各大军区以上首长之军衔等级”,最好能于“五月五日前审批下来,以便着手进行正兵团级以下军衔等级的研究。”

1953年4月24日,彭德怀主持第22次军委例会,讨论有关军队评衔事项,经过商议后达成一致意见,鉴于须先确定编制军衔,才能具体评授军衔,会议确定军衔评议工作推迟进行。

军委会议决定军衔延期评定后,1953年4月26日彭德怀在赖徐二人的报告上写道:“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均挤在一起,颇为紧张,军衔评定工作推迟至年底不知如何?”并转呈毛主席。毛主席接到报告后批示:“推迟至年底好。”

中央决定军衔评定工作推迟到年底后,1953年4月29日,总干部部发布《关于延期评定军衔的通知》,《通知》中关于军衔延期评定原因的解释是:由于编制军衔尚未拟成,军衔条例与指示亦须进一步研究,以及有些干部的鉴定与自传尚未能按要求完成,兵团级干部之鉴定与自传大部分亦未送来,故第一期军衔评定工作,难于六月份开始。《通知》将第一期评定军衔之工作延期至本年10月份进行,至明年2月底以前完成审查批准手续。

由于军衔评定工作延期至1953年10月份进行,这就要求大军区以上军官的军衔务必在1953年10月前确定下来,以便于正兵团及以下干部以此为准绳逐级评定。因而,现在看来,共和国元帅初步内定名单应该是在1953年4月23日至1953年10月之间,经过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而确定。

这期间发生了三件事,与元帅的初评名单大有关系。

1、1953年6月26日,苏联发生贝利亚事件,苏共中央在第一时间告知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1953年6月27日至28日毛主席派高岗去苏联听取苏共中央对贝利亚事件的处理。1953年7月10日,苏共中央决定把贝利亚从苏共中央委员会清除出去,并开除出党。同日,贝利亚的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职务也被解除,元帅军衔也同时被剥夺。

由于我军第一次军衔评定主要效仿的是苏军,贝利亚元帅的军衔被剥夺后,苏联元帅由原来的12人减少为11人。这无疑对共和国正在评定的元帅人选产生了一定影响。

2、据《贺龙全传》记载,1953年9月23日,贺龙被推选为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接到命令后迅即赴京北上,9月29日晚,毛主席与贺龙谈话,周恩来与席,当谈及如何为志愿军将士做评衔思想工作时,毛主席专门对贺龙说,军委刚刚初定了一个元帅名单,其中已内定贺龙为元帅,毛主席还向贺龙解释了周恩来与刘少奇因工作重心已不在军队,二人主动不参加军队评帅。

1953年10月4日,贺龙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入朝慰问志愿军。10月30日,贺龙到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王必成)视察,在与兵团、军、师、团等将士谈到正在进行的军队评衔时,大家十分活跃。贺龙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代表军委向志愿军各部队的负责干部做思想工作,贺龙灰谐的对大家说:"不瞒同志们说,军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我知道,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荣誉和勉励,也是无数战友和先烈流血牺牲的结果。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北伐到长征,从抗日到解放战争,直到这次抗美援朝,有多少好同志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朝鲜土地又埋下了我们多少好战友的忠骨。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定个什么级,定个什么衔呢?…...”

贺龙的一席话,不仅让志愿军将士茅塞顿开,也同时告知大家,此时的中央军委已内定了初评元帅人选,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已被军委确定为元帅之一。

3、1953年9-10月间,中共中央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饶漱石当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中组部部长,在这次会议上,东北局第二书记张秀山在座谈会上发了言。此次会议出现了“讨安伐刘”(即所谓批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矛头对着刘少奇),该起事件后被中央定性为高饶集团的反党活动。此事件相当敏感,以后试着写写,但不知道能不能过。

现在不能确定的是,战神粟裕是在这期间的具体什么时间、什么会议上无缘于元帅初评名单,并最终成为第一大将。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的唯一代表,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被内定为元帅。

1953年12月12日,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召开的第五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高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参加高干会的一众高级将领合影留念。从下面的这张合影就能看出,共和国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军衔评级工作的元帅评定已经确定,而粟裕已经不在初评元帅人选中。

上面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的左侧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等党和政府领导人,右侧是高干会八位主席团成员。从众人的座次上充分表明,毛主席右侧的八人,再加上未参加会议的林彪、罗荣桓与贺龙三人,共计11位高级军事将领,即为共和国首次评衔中军委内定的十一位元帅人选。从座次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并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位列朱老总之后彭老总之前。

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根据毛泽东建议起草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点名地批判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1955年3月21日至31日,中共中央举行全国代表会议,正式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撤销他们所担任的一切职务。自然而然地,高岗成为初评元帅的人选中最后一位落选者。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8次全体会议,讨论国防部上报的将官授衔名单,决定授衔将官共1038人,其中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8人。陈云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授予元帅、将官军衔的说明》的报告。在谈及毛主席为何不授予大元帅军衔时,陈云作了迄今为止最官方最明确的解释:

"……(国务院全体会议)这次我们没有提出大元帅军衔,可能有人问,为什么没有提出授予毛主席大元帅的军衔,毛主席应该做大元帅。毛泽东同志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授大元帅,但经过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考虑(主要还是毛主席个人考虑),认为大元帅现在不授予为好。毛主席说,主席还是文些好,在现在不提出为好,将来需要授予,什么时候都可以授予。因此中央决定,现阶段不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在将来需要授予时再授予。……"

下一篇文再写写初定的12名大将和58名上将名单,最终是怎么确定为十名大将和55名上将。

3 阅读:2412
评论列表
  • 2023-09-16 16:32

    写得好 记得以前也看过一篇文章 把建国初期评帅 评大将的名单一一上图 如果建国初期 还没爆发朝鲜战争以前授衔的话 粟裕大将真有可能授元帅的

    海阔天空 回复:
    如果元帅是十位,新四军大概率一个
  • 2023-09-16 07:53

    胡扯

  • 正确

盛峻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