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30日,越南人民军攻入南越首都西贡。1976年7月2日,越南宣布南北统一。
美国驻南越大使馆屋顶上慌忙撤离
越南战争的中后期,特别是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反目,为了拉拢越南,苏联政策转向并加大了实行力度,其对越援助规模后来居上超过中国。
事实上,在胡志明逝世前(1969年),越南党内已经暗流涌动,有一群人要倒向苏联,受到了胡志明的批评。胡志明逝世后,由于美帝还没赶走,新上台的领导层还不敢直接翻脸,但是,到了越南南北统一后,这些人没了顾忌,而此时的亲中派像武元甲、长征、黄文欢等已退居二线被边缘化,越南的领导层中只剩下了一位稍微中立的范文同。
当时的越南,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经济凋敝,但是也锤炼出一支很能打的军队,特别是打得美帝灰溜溜的跑路,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越南统一后,缴获了大量的美式装备,手中又拥有中国和苏联援助的大量武器,自称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苏联第一,中国第二)。于是,越南某些人野心膨胀,开始谋划吞并柬埔寨和老挝,在中南半岛建立印支联邦,称霸东南亚。而这,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中国的反对,苏联则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在背后煽风点火不断怂恿,并与越南在1978年签订了同盟条约。
有了苏联的撑腰,越南开始与中国撕破脸。1975年8月30日,越南勒令河内中文报纸《新越华报》停刊,这成了越南排华的先声。此后,排华运动不断升级,先是1976年在南方,继而是1977年在北方,开始在其国内大肆排华,驱赶华人华侨,掠夺华人财产,在边境开枪开炮制造事端。据统计,截止1979年2月17日,越南共驱赶华人华侨150万以上,其中,北方驱赶到中越边境的华人有20余万;在边境制造事端2000余起,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300余起,打死打伤我边民和边防战士300余人。
越南不顾自己需要医治30余年的战争创伤,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开始了扩张的步伐——先是与老挝签订条约,强迫老挝在各方面接受其“指导”,接着开始向柬越边境囤兵,制造借口,准备入侵柬埔寨。
1976年----1978年这三年的国内形势大家都知道,不再多说。解放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忍无可忍,开始了向边境调兵。
大军紧急开拔1978年,中央军委下令广州军区调1个陆军师到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机动战备(作战)任务。
11月28日----12月2日, 陆军第41军121师奉命开赴南宁以南扶绥至德保县一带待命。
121师前身为山东军区6师,1945年8月师主力渡海到了东北,后编为东野四纵10师,1949年整编为41军121师。该师为东野总部认定的7大主力师之一,东野总部对121师的评语是“善于运动战,尤其是防御战斗有很强的战斗力。”作为第41军的主力和广州军区战备值班部队,121师执行南方甲种师编制,为满编常训部队。
1978年12月12日, 广州军区奉命集结3个野战军(第41军、第42军、第55军)及所属炮兵、坦克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向广西中越边境开进。
12月13日,41军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全军部队立即收拢,做好向前线开进准备。
12月15日,军前指向广西靖西县开进, 17日到达。15日凌晨,,41军副军长于海学率领前指开进,沿途遇到了广州军区后勤部匆忙开始的几个加油站,前指到达时,后勤部正在搭设帐篷,调整油罐车,搬运油桶;41军后勤部副部长蔡玉斌前往广西军区白色军分区联系后勤供应,军分区的同志竟然大感惊讶;前指到达在靖西县的边防二团,团长、政委对于野战军开赴边境一线毫不知情。
12月17日,,41军所属部队开始向集结地域开进。
12月18日, 41军基指(基本指挥所)率军直属队,军炮团、高炮团、坦克团和122师、123师,多路开进,19日到达指定位置,在靖西县念井、平孟、龙邦地区展开,,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
平孟边境检查站
甲种师和乙种师战争年代,受制于各种客观原因,虽然多次提出统一编制的设想却无法实现。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时,解放军共整编为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近70个军,虽然每个军都有三个师,但在师、团、营、连一级,人数和装备都不相同。像四野的军,一个军一般在5万余人,而一野的军,一个军仅2万人左右。
还未来得及对全军的编制和装备进一步统一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时期,但是,又因内部的各种运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入侵越南,等等,解放军又反复的裁军和扩军。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苏联大举调兵,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在西南,被教训的印度虽说有所收敛,但是在美苏的挑动下积极备战,妄想找回场子,边境冲突时有发生;在南方,美军入侵越南达到高潮,不算南越伪军和南朝鲜等仆从国的军队,仅美军最高时就有50余万人部署在南越;东南方向,蒋介石集团虽然经过了多次海空打击,不敢再大规模袭扰大陆,但是仍时不常向内地派遣特务,金门炮战继续实行单打双不打。
这种国防环境下,我军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打“人民战争”。解放军也进行了扩军,最高峰时达600余万。
当时,我军的陆军规模庞大,部队装备新旧武器混搭,同时,庞大的军队数量,也造成了较大的国防开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势必要进行一番改革。
1975年11月,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将全军步兵单位划分为甲种师和乙种师,有南方和北方之分。这样的编制,简单说就是甲种师要求保持在齐装满员状态,以备随时能够承担战备。而乙种师虽然也维持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编制,但在师直属队和团、营一级进行了压缩。
这样的依据是基于战争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打世界大战级别的大规模战争。认为真正战争打响之前,我军有充足的时间将新兵通过几个月至半年时间的训练,磨合入乙种步兵师;同时也可以突击生产足够的新式武器弹药,保证其拥有和甲种师相同的火力;而在平时通过缩编在维持编制框架的同时,既减少人员经费支出,又能保持基本的战斗力,适应低烈度战斗。
上一篇文章大致讲了下南方甲种师的编制和装备,现在来看看乙种师的编制。
乙种师的师属警卫连和侦察连合编为警侦连,没有设立炮兵指挥连,通信营少一个架设连,工兵营少一个机械连,高炮营少了一个高射机枪连和一个37高炮连。
师属炮兵团编制85毫米加农炮营、122毫米榴弹炮营、107毫米火箭炮营各一个,减少了一个营的122毫米榴弹炮。
步兵团一级的团直属队,通讯连和特务连合编为警通连,迫击炮连、无后坐力炮连、高射机枪连合编为枪炮连。
步兵团虽然有三个步兵营的编制,但每个步兵营只有两个步兵连,同时将营属机枪连和炮连合编为枪炮连。
这样算下来,与甲种师相比,乙种步兵师少了1个营部和36个连,师编制为5683人,步兵团编制为1129人,均为甲种师的一半左右。不过,师炮兵团仅少了一个榴弹炮连,说明对炮兵仍然相当重视。
实行甲乙种师的编制并不是我军独有的。在当时,号称世界最强陆军的苏军,也仅仅是在中苏边境和东欧的一线部署了齐装满员的部队,在二线部署的既有甲种师也有乙种师,其国内的后方,基本都是架子师。中美苏大三角中财大气粗的美军也是如此,在海外一线部署的是满编的美军师,在国内各基地和军营部署的甚至都不能称为架子师,有的仅有一个师部带一个训练机构。
虽然现在世界各地冲突不断,火药味很浓,但当年的国际形势比现在还要紧张,世界大国之间的冷战随时都可能转化为热战,很多次已经走到了世界大战的门口。在庞大的军费压力下,强国采取的这种甲乙种师混编的模式实属一种无奈之举。
临战扩军,缺乏训练和新兵过多是自卫还击战作战艰难的两个重要原因甲乙种师的模式应对大规模战争没什么问题,因为那种大战在战前的半年或者一年都会有些端倪,有充足的备战时间,但是,这种模式应对突发情况爆发的中等规模的战争,如果甲种师不够用,要直接动用乙种步兵师,那么临时扩编所带来的问题就会非常严重。
当时,我军的甲种师主要部署在东北、西北和北京周边,大部分坦克和摩托化运输工具也放在三北地区,主要防备目标是苏联。苏联和越南于1978年签订了具有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条约》,如果我军在南方动手,不得不防备苏军在东北、内蒙和新疆方向发动进攻。因而,北方的部队战备任务很重,是不能向南方调动。
1978年中越边境局面迅速恶化。由于之前中国一直在抗美援越,没把越南方向视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因此没有多少甲种师。从这个角度看苏联唆使越南挑衅中国,也算是打在了我军一个软肋上。中央军委决定发动自卫反击战后又丝毫不敢低估苏联的威胁,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和新疆军区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以北方的甲种师都不能动,只能依靠南方地区的部队上阵。
1979年自卫还击战的两个作战方向分别由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负责,其中广西方向为主要进攻方向。西线是昆明军区第14军、第11军(2个师),加强成都军区第13军和50军149师,并配属云南军区独立师;东线是广州军区第41军、第42军、第55军,加强武汉军区第43军、第54军,成都军区第50军(2个师),济南军区第20军58师,并配属广西军区独立师。共计9个军29个师另若干边防团。
越军刚打完抗美战争,又拥有大量中、苏、美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表现出来的实力很强。我军如果仅动用少量的南方甲种师明显是不够的,乙种师应对低烈度战争或者维持治安问题不大,但是其编制和装备是不适应较激烈的战争。这就需要扩编,然而,这29个师中竟有21个师为需扩充的乙种师。
对乙种步兵师来说,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定位不是作战,而是进行基建和农垦等生产。这样即使在部队中服役的战士,也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干部也缺少条件组织专门的训练和演习。当战争真正来临时,别说补充的新兵,就是所谓的老兵技战术水平,也和甲种步兵师差一大截。
1978年12月初在接到战备指示时,这些乙种师大部分都在搞营房建设、进行国防工程施工或在从事农业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军区第42军126师376团,全团都在拍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广西边防某部某坦克营,战士在保养坦克
新兵的兵源不缺,武器装备仓库里都有,所以这些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充到了甲种师的架构。但是,由于20多年没有打仗,有作战经验的都是军、师级领导及少部分团级干部,而他们的作战经验大都来自之前使用旧装备与日军、蒋军、美军等的战斗,在那时,他们也只是中下级指挥员或者是战士。
刚刚经历了十年蹉跎岁月,我军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但军官高龄化现象严重,短时间内也缺少足够合格的后备指挥员补充。
加强西线作战的第13军,1978年12月10日领受参战任务,全军进行紧急扩编和组织调整,一周之内即搭起了扩编架子,10天内调整了骨干,配齐了各级领导班子。38师、39师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甲种师第37师也获得了补充,全军共扩编了2个营部、70个连队,增编了4个连、312个排,补充兵员15381人,其中新兵11874人,提升调动干部3041人。补充了各种车辆378台、火炮1门、枪591支(挺)、骡马320匹、各类物资器材150000余件。维修保养车辆938台、火炮194门、枪635支(挺)。
12月17日,第13军开始由各驻地向预定方向和地域集结,全军共35500余人、火炮837门、各种车辆1951台、军马975匹、各类物资器材130余吨。
云南边防部队某部在边境线上,左为连指导员
当时,中央军委下令从没有战备任务的三大军区抽调部分老兵补充各乙种师,其中在西线作战表现亮眼的第50军149师是幸运儿。为扩编该师先在内部调整、提升干部836名,提升正副班长1350名;从兄弟部队补充老兵2539人,从社会上征召新兵3108人。
对照看一下第13军和第50军149师的兵员补充:13军补充的老兵和新兵比例约为1:3,而149师基本达到了1:1。
149师原为西藏军区第52师(藏字419部队),常年参加平叛战斗,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功勋部队,1969年8月与原50军149师互换建制和番号。因此,149师中有过作战经验的干部比例要高于东西两线其他各师。多种因素叠加的效果就是,149师是西线作战表现最好的部队,歼敌人数仅次于在东线取得同登--谅山大捷的55军163师和165师。
再来看看东线的主力第41军,紧急开进于12月19日部署到位,全军共23000余人。第41军121师是甲种师,122师和123师均为乙种师,这里面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塔山英雄团(123师367团)和白台山英雄团(123师369团)。
1978年12月25日,越军出动25万人大举入侵柬埔寨。柬埔寨虽然有24个师,但是每师仅有2000--4000人,根本抵挡不住越军的进攻。
1979年1月7日,中国政府派出包机(波音707),将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南斯拉夫驻柬埔寨大使馆人员,以及部分中国大使馆人员接回国内。使馆的其他人员,采取乘车+徒步的方式,向邻近泰国的马德望省转移,然后过境进入泰国。
1月8日,越军占领金边,而后四面出击,迅速占领了柬埔寨全境。
越南刚刚打败了美国,背后又有超级大国苏联撑腰,这一次又迅速占领柬埔寨,让整个东南亚国家都瑟瑟发抖。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希望中国出手教训一下狂妄的新科东南亚小霸。
1979年1月7日,第41军开始陆续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此时,距离最初计划的开战时间1月15日仅有一周的时间。
至1979年2月16日18时,第41军参战部队共43000余人在广西边境靖西县、那坡县的平孟、念井、龙邦一线展开。
在40天的时间内,第41军从23000人到43000人,扩充了2万人。
122师、123师两个乙种师要扩编为甲种师,都要从121师抽调老兵充当骨干。战斗连队新兵占了三分之二,一个班除了正副班长和战斗小组长,其余全是新兵。新兵补入连队一个多月就参加战斗。有人说,这次作战不是训练好了去打仗,而是打完仗再训练。新兵记不住本单位的番号代号,,班长记不住新兵的姓名籍贯。
从中央下决心到真正开战的时间非常短,部队紧急扩编,导致新兵比例过大,有的步兵连队,新兵数量甚至超过了六成,根本没有时间来训练和互相熟悉。仓促上阵后,许多新兵技战术水平极差,同时也缺少足够的战场意识。
作为乙种师,122师、123师长期从事生产,军事训练少,基层的班、排、连长的军事素养也不比新兵高到哪里去,临战的训练时间短,准备相当匆忙。
战前动员
第41军的情况在前线各部队中具有普遍现象,开战头几天,很多连排长组织进攻时,经常使用他们从战争老电影里看到的战术,采用密集阵型冲锋,不注意两翼掩护。结果面对越军身经百战的士兵,我军虽有数量和火力优势却遭遇了很大损失,开战前3天即伤亡数千人。
经过初上战场的慌乱后,参加过实战的新兵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老兵,此后,我军的伤亡逐步开始减少。
1979年的战争我军是惨胜,这一仗也让中央军委看到了解放军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严重问题,比如军官队伍老化且官兵比例不协调,机关庞大且严重人浮于事,编制过多而武器装备落后,人员训练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同时,中央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得出世界大战难以在短时间内爆发且有可能避免的判断。于是,1984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军100万,步兵军从35个减少到24个,一些甲种师面临被裁的问题,而更多的乙种师则直接被撤销番号。1998年,我军又一次裁军50万,统一了陆军编制,甲乙种师的编制成为了历史。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经验和教训极其深刻,上一篇文谈了中越双方步兵分队的装备和编制问题,本文谈的是由于部队甲乙种师的编制,造成临战紧急扩军,部队训练不足,新兵比例偏大。下一篇文准备写写战前的战备,以及作战计划的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