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如果打了败仗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

盛峻评军事 2023-12-11 17:48:01

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一个是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敌后战场。整个抗战期间,日军的训练、装备水平都很强悍,所以,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我军牺牲巨大但依然打了败仗,很多部队都被打散了。

部队被打散了,士兵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战死或者当俘虏

打过架的都知道,如果与对方单打独斗,你还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如果一对多,往往是被群殴。部队被打散,那么被打散的士兵就成了散兵游勇,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对敌方难以造成太大威胁。因而,能够在被打散的情况下挺身而出,重新将被打散的士兵组织起来的人,无疑具备很强的号召力和领导能力,如果组织起散兵成功突破包围圈返回部队,肯定会受到嘉奖。

抗战时被打散的士兵,如果遇到日军的建制部队,避不开的话,有的顽强抵抗直至牺牲,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当了俘虏。

这两种情况国共双方都存在,相对来说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打到底的多一些,而国军当俘虏的更多些,甚至有主动找日军投降的。

抗战时关押八路军战俘最多的是日军设在太原和石门(石家庄)的两个集中营,少部分成功逃脱回到部队,有很多则因为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死去(每天会拉出去几十具尸体),还有一些被日军用来训练新兵刺杀,有不少人被送到东北和日本干苦工,根据资料,每送去1人,日本华北方面军就能从日本财阀处获得50日元。

日军在东北中苏边界建立了2000多公里要塞防线,修筑了14个要塞,8万多个地下永备工事,动用了120多万中国劳工,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战俘。他们都在这些要塞、工事完工后被日军集体屠杀,几乎没有幸存者。

二、归队

按照军事条例,部队被打散后,需要返回事先设定的集结地,或者四处寻找自己的部队。当然碰到其他军官可以临时征用你,你也可以投靠其他本方部队,但优先回到自己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一般设在后方靠近第一线的交通要隘、县城之内。而士兵被打散以后,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凑够一定人数就会集体运输到原部队或者编入新组建的部队,回归编制。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么解决。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详细描写了他归队的历程。皖南事变后,除了部分部队成建制突围外,吴运铎与很多新四军战士被打散,他抱着顽强的信念,拖着伤腿,在老乡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穿过封锁线返回部队。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发动的战役、战斗有一个特点是——预先设定攻击目标,攻击完成后大多不实行占领,日军再次撤回原进攻出发地。这种情况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有,尤以敌后战场为多,日军频繁地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的扫荡大多属于此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很多被打散的士兵及工作人员有很多采取的是就地隐蔽,待到反扫荡结束后我军重新恢复控制时归队就成为保存有生力量的很好的选择。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很多反映抗战时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有描写,比如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描写的就是八路军一个班被打散后就地坚持,终于等到大部队反攻。

三、重新补充到新部队

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国军方面尤其多。

共军方面就是自己的老部队去执行其他任务了,找不到老部队,于是就近加入新部队,反正到哪儿都是革命。电影《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就是遍寻不到老部队,于是就从步兵干上了一个不会打炮的炮兵。

国军方面要么是原部队被打垮,短时间内未能重建或直接被取消番号,因而就地补充到了新部队中。

抗战时蒋介石存有私心,很多地方部队被安排到第一线与日军死战,战后自然伤亡很大,蒋随即一个命令将该部队撤销,士兵编入其他部队,从而达到消除异己的目的。

抗战时这种情况特别多,打了胜仗立了功的部队都有可能被蒋介石撤销番号,更别说打了败仗的部队。比如淞沪战役时,67军军长吴克仁率部死守松江,为几十万国军撤退赢得了时间,避免了被日军包饺子,结果战后蒋就借口67军伤亡过大而撤销番号。

抗战时嫡系部队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衡阳战役的第十军,很多士兵逃到后方时,由于第十军损失很大且军长方先觉带军部投降,短期无法重建,因而就近补充给了其他中央军。

还有一种情况,日军进攻国民党军撤走后,很多被打散的国民党兵散落各地,我党武装进入该地区后,很多散兵加入了八路军。我党的态度就是,只要愿意抗日的我们就欢迎,我军进入敌后大发展,收编了大量散兵是原因之一。

四、占山为王或坚持就地打游击

许多散兵集合起来,就地坚持抗战,这个基本上是共军的专利,而国民党军的散兵往往是占山为王当了土匪,但是也有少数能坚持抗战。在八路军进入后,很多这样的武装采取与八路军合作的态度加入八路军继续抗日,而那些土匪大多被我军剿灭或者投降日军当了伪军。

1942年日军发动的冀南、冀中大扫荡,其中冀中大扫荡之所以残酷,就是在冀中区日军的扫荡与以往扫荡不同,以往日军扫荡往往半个月至一个月就结束,而在冀中区日军扫荡持续时间长,扫荡后也未再撤出而是建起了大量的炮楼,因而能够坚持下来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冀中军民发明了地道战。

五、跑回家

按照条例,如果被打散后能够返回部队而不回,选择跑回家或者逃去外地就算逃兵。然而,抗战时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国军方面这种情况可以看电影《我不是王毛》,里面的男主跑回家数次,次次重新被抓了壮丁。

共军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冀东大暴动后拉起了十万人的队伍,除去国民党领导的一万人,最后筛选出七万人向山区转移,然而在向根据地开进途中遭遇日军袭击,那些刚刚放下锄头当兵的农民大多数一哄而散跑回了家,结果最后到达根据地的只有两千余人,而跟随李运昌重返冀东的数千人也大多数当了逃兵跑回了家,仅剩几十人坚持了下来。

脱离了大部队的士兵,其单兵战斗力就算爆表也是难以与建制部队相抗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蔽好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去找部队。在真实的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战斗中,就有三名日军躲在了山洞中,最终在我军撤出日军大部队到来后重新归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大多数被打散的日军士兵,有一些当了俘虏,也有很多被老百姓打死。

离开了部队的士兵渴望回到部队怀抱的心情,建议看看《追赶队伍的女兵》,可以知道脱离了组织是多么地孤单无助。

6 阅读:2090
评论列表
  • 2023-12-14 14:39

    逃回家[呲牙笑]

    领导冒号 回复:
    那个时候逃兵要被枪毙的,再说逃回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在战场不一定必死,回家很大概率饿死,你会怎么选。
  • 2023-12-16 09:14

    有三种可能:一是找大部队(自己或结伴),二是另拉部队(自己或集结其他散兵)边壮大边想法和组织恢复联系。归顺组织领导。组织给个番号并认命同时派指导员来。三是就在当地生活了…

盛峻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