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6日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军东线部队41军、42军、55军、43军、54军、50军(148师、150师)、20军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边防1团、边防2团、独立边防营各部,总计阵亡5103人,伤员15412人,失踪942人;西线我军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总计阵亡2711人,伤员6千多人,失踪13人。支前民工和民兵,从云南各烈士陵园安葬的墓碑来看,西线约100人左右;鉴于东线后勤部队曾多次遇袭,跟随行动的民工损失相应要比西线大得多,估计牺牲数百人。
1979年6月,中越双方最后一次交换战俘结束,中方共回国238人(另有一人在被俘期间伤重身亡)。中方交给越方俘虏2173人,其中战场确认的越南正规军500余人,尉级以上军官25人,其余为越南地方军、特工队、公安、民军及有武器参加战斗的嫌疑人员。
1979年7月2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凡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失踪的军人,鉴于作战结束时间已久,中越双方遣俘工作已结束,至今没有获得其确切消息的,均按牺牲军人处理,并按现行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
越南方面的损失,根据我方公布的数据是歼灭越南武装力量5.7万余人,越南方面宣称共有30余万军民死亡。我方的数据是根据战场点验敌尸而来,双方数据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大概是:一是我方漏点,如射击后未能去弹着区域查看或未找到敌尸;二是被我军击伤逃走后伤重死去;三是在我军的攻击下,越南武装力量大多采取化整为零隐入山林,越南的百姓也大多躲入深山。山里条件恶劣、缺医少药、缺乏食物,越军不仅自己不出山,越军和越南公安也不让老百姓下山回家,在深山里因饥饿、伤病自然会造成大量死亡(越南说大多是饿死)。
28天的战争,我军表现最好的是东线的第55军,军、师、团、营、连各级歼敌人数均居参战部队第一。我军伤亡最大的是东线第41军,41军121师也是参战29个师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师。第三阶段(3月6日--3月16日)在东线参战的50军150师448团,其团、营、连各级损失是所有参战部队最大的。
第41军的作战方向是高平,主力121师作为最外层穿插部队,2月17日零点即发起进攻,攻入越南境内,攻击距离最远。3月5日宣布撤军时,121师地处高平战线的最南端,又从全军的前锋成为了后卫。在3月12日西线各军和东线谅山方向43军、55军等部队已经撤回国内的情况下,121师依然顶在最前面,掩护我军主力回撤,至3月16日16时完全撤回国内,是我军最先出境和最后回国的部队。50军150师在3月6日出国后,作战地域在高平西南外围121师防区西北的班庄地域,此前121师曾在此艰苦奋战并遭遇重大损失。与41军和41军121师以及150师448团在高平方向作战的重大伤亡对应的是,越方宣称在高平方向越南军民损失达十余万,几乎为总死亡数的一半。
1979年那场短暂而残酷的战争,军委某位领导评价:“这场战争既不是大胜,也不是小胜,而是中胜。政治上的胜利大于军事上的胜利,军事上的胜利大于战场上的胜利。”
对于第41军而言,大概只能说是惨胜。而对于150师448团,则是打了一场先胜后败的战斗。但是,对于448团牺牲的数百名英烈和战至最后一刻无力再战而被俘的战士,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败仗中的真英雄。
自从抗美援朝战争后,虽然期间国内还进行了剿匪平叛以及东南沿海对国民党军的军事斗争,对外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但是作战的规模和烈度并不大,使用的部队不多,可以说我军的绝大部分部队有二十多年没打过仗了。由于国家刚刚结束了运动,我军还未能排除受到的运动影响,军备训练水平未能有效恢复,虽然装备水平已经从小米加步枪进步到大炮机枪加坦克,但是军事思想和战术战法未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过去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这次是出国在敌国的土地作战,越北战场环境恶劣,且几乎遇到的是全民皆兵,而越军(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军)不仅战斗意志顽强,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战争锻炼,除了在大战役指挥的经验和水平,以及炮兵装甲兵等重火力这两个维度与我军有较大差距外,其轻武器装备水平,单兵作战能力,小部队战术水平等方面甚至还高于我军。
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军的战果低于预期,作战过程艰难,伤亡损失较大,暴露出很多问题,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战打得不漂亮。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经验是丰富的,胜利是重大的,但教训也是深刻而沉痛的!此战之后,我军加快了从实战出发进行军队建设的进程。
一支老资格的王牌主力41军121师,一支由独立团升级为野战军的“新兵”50军150师448团,本文就从伤亡最大的这两支部队,来展现真实而残酷的1979中越之战。
前言1945年8月,山东军区将所属部队整编为8个师和12个警备旅,参加对日大反攻。9、10月间,罗荣恒率1师、2师、3师、5师,和6师一部跨海挺进东北,杨国夫带7师从陆路赶赴山海关。此后这些部队发展为东野一纵1师(112师)、一纵2师(113师)、三纵7师(118师)、四纵12师(123师)、四纵10师(121师)、六纵17师(128师)。
当6师师长聂凤智带后卫(最强的第13团,14团1营)准备登船时,许世友把他关到一个小屋子里3天,好烟好酒好菜。许司令说:给我当参谋长兼副司令吧,以后我不当司令了,你来当。
一边有军区罗荣恒司令员的军令,一边又有老首长的“热情挽留”,聂凤智无可奈何。后来,许司令从延安请来了电报,聂凤智接到最高命令后愉快地给许司令当了副手。一同留下的部队成为了华野9纵(27军)的当家主力,之后又发展出华野13纵(31军),打出了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
东野总部认定的7个头等主力师,一纵和六纵各两个,分别为1师、2师和16师(新四军3师7旅,127师)、17师,二纵5师(新四军3师10旅,116师),三纵7师,四纵10师。其实,二纵4师(新四军3师8旅,115师)和四纵12师(山东5师,123师)战力强悍,未入选头等主力师颇为遗憾。
塔山阻击战时,四纵(第四十一军)打出了享誉全军的3个英雄团,分别为121师361团(塔山守备英雄团)、123师367团(塔山英雄团)、123师369团(白台山英雄团)。四纵12师死守塔山村,因而现在人们一提起塔山就想到了塔山英雄团。10师防守铁路桥,被称为“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就是被10师打垮的,从而打掉了蒋军东进兵团增援锦州的最后一丝勇气。
解放后第41军长期驻守岭南,除了三大英雄团,41军还拥有一个模范团122师364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广州军区的当家主力军。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陆军第四十一军参战部队43000余人,民工10000多人,坦克146辆,师以上地面炮兵21个营,204门火炮,组成东线战场北集团,被寄予厚望。
作战计划是由主力121师打头,打开突破口后向敌后穿插。123师带两个主力团367团、369团跟进,在通农地区两个师分道,实行长距离两层穿插。两个师分别穿插到董赛、班庄和扣屯,实现对高平的双层包围圈。计划122师首先独立攻击朔江,要求拂晓开始进攻,当天上午歼敌一个团;而后乘坐汽车和坦克前往河安,配合123师歼灭敌346师前指及所属部队,要求2月17日19时实现歼敌目标;当晚继续向高平开进与军主力会合,18日拂晓对高平发起进攻,全歼敌346师。
因为主、客观因素,不知己不知彼,把残酷的战争当成了电影上的摧枯拉朽(神剧一直就有),结果一开战仗就打得很被动。
原计划122师在数小时内攻下朔江,结果打了6天才攻下,余敌逃入大山,而后虽然又进行了多次清剿,直到3月16日完成撤军,也未能全歼朔江之敌。
原计划6--12小时实现的迂回穿插最终用了6天时间才勉强完成。主力121师遇袭100多次,损失惨重,许多战斗分队被打散。由于后勤遇袭,弹药粮秣送不上去,部队更陷入了3--6天几乎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在28天的战斗中121师牺牲411人(其中牺牲副师级1人、正团级1人、副团级3人、营级12人、连级38人),负伤1016人,失踪272人,损失超过了塔山阻击战,阵亡+失踪人数为所有参战29个陆军师之最。
121师共歼敌2898人(其中毙敌2615人,伤敌237人,俘敌46人),歼敌人数排名第四。第121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部队之所以没有垮掉,主要还是各级领导指挥基本正确,部队基础好,荣誉感强,充分体现了四野头等主力师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
121师前指领导在研究战斗方案
1979年自卫反击战,表现最好战绩最大的自然是第55军163师(上一篇文大致有所介绍),牺牲(阵亡+失踪)最多的师是开战初期悲壮穿插的121师。牺牲最多的团、营、连则都在后期撤军时惨烈突围的150师448团。所不同的是,448团虽然付出了惨痛损失却身负骂名。
1949年1月,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60军整编为四野第50军,辖148、149、150师。3月,东北军区独立第5师编入第50军,番号167师。8月,150师打散编入其余两个师,167师改番号150师。1964年12月,第150师脱离第50军建制,改建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67年11月,第50军奉命入川,成都军区组建新150师,下属各团来源:成都军区独立1团编为448团;成都军区独立10团编为449团;成都军区独立第5团、独立第7营(欠2、3连)编为450团;成都军区独立第12团(欠4、9、10连和机炮2、3连)编为炮兵530团。
1969年8月,第149师与西藏军区第52师(原藏字419部队)互换建制、番号、驻地。第52师原为晋冀鲁豫7纵20旅,1947年3月为1纵20旅并调入21旅62团,1949年2月番号为第18军52师。1962年6月以154团、155团和53师157团为基础组建藏字419部队。1965年5月,恢复52师番号,辖154团、155团、156团(原157团改称)和炮兵309团。1969年8月,52师改番号149师,各团依次改为445、446、447团和炮兵团。
可以看出,50军148师是原滇军60军的老底子,149师是拥有红军血脉的老八路,战斗力强。组成新150师的部队原先在川西担任剿匪平叛任务,没有打大仗和正规战的传统和经验。改编为448团的独立一团,在历年的剿匪平叛战斗中战绩不错,剿灭叛匪15000余名。
由于20年没有仗打,常年处于和平环境,平时主要担任开矿、养猪、种菜、烧砖、修路、建设营房等生产任务。150师不是战备值班部队,为丙种非常训师,不少士兵连枪都很少摸。
449团(原独立10团)驻地
1978年12月,150师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新兵,全师从6000多人迅速扩充到11000余人。很多基层干部临时提拔起来,许多连队官兵互不熟悉,甚至战士也相互不认识。之后,全师进入了紧张的战前战备训练,“训练的科目主要有体能锻炼、战术应用、自救互救以及心理调节。”当然,还有射击和投弹等。
自卫还击战开始后,50军第149师就近调入云南投入西线作战。越军在北部一线的6个师中有3个全苏制装备的部队,分别为面对我西线的第二军区316A师,面对我东线的第一军区3师(同登、谅山方向)和346师(高平方向)。第149师单挑越军六大主力之一的316A师,将其击败。第148师车运广西,配属第55军作战,打过奇穷河,威逼河内。
第148师阵亡142人,伤员541人,取得毙、伤、俘敌779人的战绩,继攻入汉城、解放大和岛后再立新功。第149师全师参战11928人,阵亡396人、伤死27人、非战斗死亡6人,共牺牲429人,负伤906人,伤亡率为11.19%,为西线10个师中伤亡最大的,共歼敌2338人(其中毙敌1736人、伤敌560人、俘敌42人)。
1979年2月25日,第150师奉命开赴广西方向,归东线许世友司令员指挥。部队到达广西后,考虑到150师的具体情况,军区安排150师担任预备队。
150师从四川开赴广西,图为通信营
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达成自卫还击战预定目标,中国军队从3月6日起撤军回国。同一天,第150师接军区前指命令,于3月6日出国,归41军指挥,前往高平方向担任清剿残敌、搜寻我方失散人员、打扫战场,和掩护我军主力回撤任务。
第150师毙、伤、俘敌467人,自身阵亡96人,伤员209人,失踪544人。失踪人员中属于448团的542人,战后交换战俘,202人为448团人员,失踪的其余340人于8月被认定为烈士。
由于不能连载,只好采取单列标题分段叙述的方式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当年的战斗情况,为了交代清楚一些基础情况,考虑到字数过多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有的文章也许可能会文不对题。
上述黑色三角地带为121师几次较大损失的遇伏地点,班英为448团折损地点,红色三角为121师最后出气一战地点
致敬121师将士们表现出来的英勇!致敬150师448团340位英魂未归的勇士!
遥远的桥1979年2月25日凌晨1点,42军(124师、126师、54军162师)占领高平,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战斗结束。由于41军(121师、123师)以及南集团的42军(124师、126师)未能及时穿插到位,越军主力在我军对高平发起攻击时提前撤出,化整为零,高平之战未能实现战前预估的在3--5天时间歼灭越军346师6个团、1个特工大队、高平省军事部1个团、6个县独立营等战役目标。
2月25日,前指命令,第二阶段作战我41军、42军部队在高平地域展开清剿残敌作战,攻击重点转到由第55军、第43军等部攻击的谅山方向。
第二阶段作战,41军和42军实行拉网清剿,大量隐匿深山的越军残余被搜山部队找到、消灭,第346师及省属地方部队基本被歼灭。
2月28日至3月5日,第121师在扣屯地区组织防御,并在周围地区进行了413个排次、33个连次的清剿,共毙敌413名。
3月4日,55军攻入谅山南市区,与占领迷迈山的43军共同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战略态势。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达成惩罚东南亚小霸的自卫还击战目标,中国军队从3月6日起撤军回国。当日稍晚几个小时,越南宣布实行总动员,要求男性18~45岁、女性18~35岁的所有公民都要参加民兵游击队、自卫队。
从3月6日起至3月16日我国宣布完成撤军为自卫反击战的第三阶段。
谅山方向,越军338师对第43军进行了尾追,正中我军下怀。四野的两个头等主力师本就嫌许老头偏心,把客军(43军属于武汉军区)安排在次要辅助方向,仗没打过瘾,这回抓住机会大打回马枪,歼灭越军1000余人。被打疼的敌军此后就老实了起来,不敢再造次。越军337师派了一个加强连围追,被55军不客气地吞下。而越军第3师在谅山战役被全歼,第327师被打得军无斗志,自然不敢派出追兵。从柬埔寨匆忙赶回增援的越军304师、325师虽然已经赶到谅山,但是不敢造次,55军在谅山、扣马山连等了两个3天,均不见这两个越军精锐的身影,只好遗憾地撤军回国。
纳隆公路桥,位于纳隆以南,横跨任河,3号A公路从纳龙东侧通过。
对照上面的高平战区三维地图,121师的穿插目标是班庄,123师的目标是扣屯,42军124师的穿插目标是纳隆。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扣屯是越北几条公路的交汇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121师的目标董赛、班庄,扼守3号B公路;42军124师的目标纳隆,扼守3号A公路;班庄、董赛和纳隆可以看着是扣屯的前进阵地,阻止原平和太原方向越军的援军救援高平,也阻止高平方向敌军逃跑。关键的扣屯,第123师出动了两大英雄团,并把主攻任务交给了塔山英雄团367团。
然而,在通农县分兵后,123师即遭遇越军层层阻击,最后仅有367团的一个营抄小道到达了扣屯西南班俊附近的312高地(距离扣屯3公里)。不知是由于误认为312高地即是扣屯,还是为了什么其他原因,123师向前指报告占领扣屯(如是谎报可以杀头了)。
2月19日,121师穿插到董赛地区,完成穿插目标(比计划晚了近3天)。随后前指命令留363团在董赛打援,361团派1个营增援在扣屯的367团。第二天又改变命令,让361团北上安乐,协助122师、123师打通公路。
361团北上后,迭次遭遇越军伏击,团指被打靶,团长牺牲,1营、3营被打散,营长、教导员牺牲,部队失去战斗力。
陆军第41军步兵121师361团1营1连参战老兵
前指取消让361团增援扣屯的命令后,又下令让362团派1个营沿3号B公路到扣屯(前指接367团误报,以为扣屯在我军手中),再折向南沿3号A公路前往纳隆,控制纳隆公路桥,完成42军124师未能完成的穿插目标。
362团2营在扣屯附近被敌伏击,由于师指、军指、前指都误以为在扣屯的是367团,为防止误击友军,长达6个小时不予回击,被动挨打。待到2营长确认对方为敌军组织部队还击时,为时已晚,在敌连续的火力袭击下部队被打散,带队的副团长重伤被俘后被越军在身上绑了几颗手榴弹炸死,2营失去战斗力。
2月22日,362团1营方才攻占扣屯岔路口,战前计划12小时穿插到位的目标用了6天才实现。此后,121师将兵力集中到扣屯进行阻击,占领纳隆的任务仍由42军124师完成。
2月24日,124师370团派出工兵,炸断了连接高平至太原的3号A公路纳隆大桥。
2月27日,越军第二线的312师北上纳隆以南,一边修桥一边构筑防御阵地。
越军312师是越共最早组建的武装部队之一,奠边府战役时担任最后的主攻任务,在越军六大主力中属于坐三望二的位次。
越军的头号主力308师驻扎河内附近,任务是一旦我军向河北逼近,施行掩护越南首脑机关后撤行动。从柬埔寨紧急调回的304师(与312师互争老二)在55军打下谅山时刚刚进至谅山外围,这个师很聪明,无论55军怎么引诱,就是坚决按兵不动。
越军312师这个王牌与304师一样,面对气势汹汹有力没地撒的41军,采取了最佳的应对之策——当缩头乌龟,10天时间干的就是修桥,挖沟,挖沟,修桥,眼睁睁地看着我军在高平地域来回清剿。
3月5日我国宣布撤军后,越军312师当面的121师毫无撤军迹象(其实是在掩护后方我军后撤回国)。
3月6日,越军312师终于采取了行动,将2个榴弹炮连部署在魁匡以西公路附近,向高平我军阵地实施炮击。
3月8日--9日,在其上级“要紧紧咬住中国兵”的命令下,所属183团一个加强营(183团1营)大胆地进至纳隆以北,在505高地至纳隆附近布防。
我军将纳隆附近高地名为1--21号高地,为了消除威胁,进一步消灭敌有生力量,保障安全回撤,121师决心发起纳隆战斗。
121师在第一阶段穿插作战几乎都是被伏击,仗打得艰苦,憋屈。第二阶段干的都是搜山掏洞的小活,仗打得不过瘾。这一次终于可以一吐胸中闷气,堂堂正正地与越军打一仗。
主力对王牌,谁胜了?下一篇文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