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书法圈外非专业人士的随意性评价,扰乱了正常艺术评论秩序

书法世家 2024-08-02 17:09:24

陈 智 1969年出生于安徽肥东。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合肥市文联。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第四届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合肥市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文化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书法家。当代禅意书法实践者、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的倡导者。

立场与在场——关于当前书法评论问题的思考

文/陈智

书法评论是一个传统的话题,我们当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是因为在当代书法发展中我们的评论工作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有社会层面带来书法场域空间变化的因素,也有当前书法发展的历史时间特殊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书法评论与书法创作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伴生关系,然而大家对于书法史的认知多是重视时代风貌、代表书家和典型性作品,而对理论和评论的关注度较为弱化。当代书法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出精品出人才的政策引领下,各级各类展览的举办带来了书法创作的高度繁荣,而学术研究同样显得相对薄弱,书法理论工作偏向于美学与史论方面研究,对书法创作评论的关注聚焦不够,分析研判不足,标准不够明晰,指导性不强。

当前书法评论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既有传统书法理论评论的深厚积累,也有当代发展可以参照的坐标,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因此,加强书法理论评论的权威发声和主流话语,梳理当前书法评论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路径,打造天朗气清的学术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看当代书法四十年来书法评论走过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两次较大转变。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前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书法热的蓬勃兴起,书法理论评论工作方兴未艾,学术界主要关注的话题是书法学科建设的构建,全国书法高等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设立,因应的教育教学类理论著述大量编写,书法研究也空前活跃,有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各种西方美学观念带入式参与书法评论的话语体系,有延续传统研究方法对古典书法理论做资料积累和基础解析,有对现当代书法家作品系列批评,有对展览带来的流行书风、现代书法等创作现象进行分析评介,也有对学科建设发展和书法未来前景的展望,为书法评论工作奠定了多方位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但由于书法学科建设的相对滞后,书学评论大量还是参考和借鉴文学、历史学、西方美学等学科研究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加之书法评论体系上不完善,评论方法和标准都还不够健全,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权威性,书法评论工作虽付出了极大热情,但还没有对书法创作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学科建设进一步健全,书法创作风尚产生积极转变,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书法评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是学术层面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前期书法理论评论关于文献整理、史料汇编、个案研究较多,随着史料的大量整理与校注,以及学科意识、问题意识的不断加强,书法评论更加重视理性辨析和观点提炼,注意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研究结论,实现从重史料到重思辨的重要转型,书法评论成果得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书法评论的格局产生了重要改变。

传统书法评论依赖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发表推介,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学术性,而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书法评论越来越显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特征,评论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书学研究工作者,发声的渠道也更加宽泛自由,学术性权威性逐渐被消解,传统书法评论机制被打破和重建。因此,做好当前书法评论工作在加强专业研究队伍能力提升的同时,研究和适应自媒体时代评价体系的新变化,重塑书法评论的学术品格至关紧要。

面对新形势下书法评价体系和评论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客观地看待当前书法评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主流话语体系一定程度的缺失缺位,大众评论对当前书法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没有明晰思路和准确判断,对问题和现象大多进行以偏概全的散点式解说,甚至落入一说就错的评论怪圈。表现在当前书法评论界普遍存在美丑不辨、空泛说教、偏激评价、隔靴搔痒和主观臆测等问题,存在着以西方批评理论为模型和尺度衡量中国书法作品、解说中国艺术现象、剪裁中国审美经验的现象,存在着自媒体时代书法信息传播碎片化与浅薄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一些游离于书法场域以外的非主流发声歪曲客观事实且传播速度快影响力较大,对书法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笔者认为,做好当前书法理论评论工作,构建新时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书法评论体系,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立场与在场两个问题。立场问题是我们对待问题和现象所持评价态度的出发点,是希望改善当前书法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导向,还是自由散漫随波逐流或者是朝相反的方向去引领,这么说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一味的歌颂礼赞反对不同声音的出现。而在场问题包含评论主体和艺术主体两个方面,如果评论的主体不具备专业水准或者评论的对象超出了书法本体的范畴,那么评论的学理基础也是不能成立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辩证认识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当前书法评论工作把握立场问题应当参照史观的、时代的、学术的立场,通过综合考量合理评判当前书法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史观立场就是要以书法史的视角来研究具体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环境,我们不能割裂历史进行简单机械分析得出孤立的定义和判断。应当客观了解艺术发展史和人才成长规律,书法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固有惯性,而艺术家的个体成长和艺术创作又有许多独立的个性特征,甚至还会有一定的偶然因素。评论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史观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当前书法创作、学术研究、艺术现象、评论方法等多个评论领域,以大文化的格局来观照当前艺术发展现状,而不能片面、机械、教条地对待面临的问题。

时下书法评论界经常会围绕一些热点话题争论不休,看瓜群众乐此不疲,我们且不去臆测作者的主观意图,当我们适当放宽眼界解放思维定式,或者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往往得出的结论会客观许多,反映了评论者普遍的短视思维和快餐式效应,这就说明我们不以宏观的历史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储备,那么得出的书法评判结论就很难客观公正。

时代立场属于社会学范畴,就是要以当代的眼光来反映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也就是体现书法的人民属性和社会属性。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具有典型的中华美学精神,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显著进步,无疑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新时代文艺座谈会十周年,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82周年,我们把两次文艺座谈会相比较,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论述,对当前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和讨论,二者对文艺的主体性问题和批评标准问题都有过明确的结论,“二位方向”和“双百方针”系统地解决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评论方法问题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针对目前文艺现状为文艺评论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标当前书法事业的发展实际,我们更加需要坚守时代立场,把握正确的评论导向,和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相结合,和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现状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基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当代创新创造体现在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引领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

而学术立场就是需要评论家有基本的逻辑架构和思辨能力,对当前书法创作思潮、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价值评判。传统书法评论有着丰厚的积淀,有“锥画沙”“屋漏痕”等抽象的技法评价,有对书史人物、经典作品的评品研究,也有书法风格和艺术高下的解读判断,对于传统书法评论的评价标准和评论方法是否可以合理借鉴,如何实现当前书法评论的与古为新与创新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当前书法评论工作要坚持弘扬艺术价值导向与针砭时弊相结合,既要符合客观艺术规律又要有哲学辩证的学理性评述,不能一味的唱赞歌,更不是负能量的集聚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够是表扬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书法评论家需要对书法本体和评论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更要有像鲁迅先生一样“挖烂苹果”的勇气和决心,坚守艺术本位,秉持严肃科学、理性公正的艺术良心,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书法艺术中的当代表达,体现新时代的思想本质,把握好“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关系,坚持学术标准和价值判断,甄别良莠、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解决了立场问题,打开困扰当前书法评论问题症结还需要面对一个在场的问题。因为评论环境和评论机制的变化,当前书法评论出现方法多元、学术弱化、标准模糊、权威消解等等喧闹现象,大多是因为评论主体和艺术主体的缺位,评论者和评论对象往往并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内,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建立评论主体和艺术主体共同在场的健康话语体系,以客观公正为前提,以学术科学为依据,提升当前书法评论的正知正信。关于评论主体的在场问题,历史上的书法评论家大多都是评论和创作兼善的学问家,有系统的学术论著,有生活艺术的感悟,也有书史书论的梳理和技法解析,古典书论对书法创作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当前由于书法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带来艺术分类的细化,书法评论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不在从事书法实践没有创作感受的专业理论工作者,他们也许对书史考据和美学研究学有专擅,但介入到当前书法批评尤其是创作研究,由于自身书写能力的局限,他们对当代书法创作和事件现象的分析,难免会有盲人摸象隔靴搔痒之嫌。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带来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纸媒的权威话语转向了开放自由的评论空间,许多来自书法圈外非专业人士的随意性评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艺术评论秩序。

从专业的角度看,我们从事书法评论工作的目的是在于现实评判和未来引领,因而大力加强专业性的书法评论家队伍建设,增强评论主体的专业素养,运用数据分析、文本内容整理、艺术风格评论等进行理论探究,提升评论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度,拓宽主流价值取向的发声渠道和现实效应,让专业的人说专业的话,讲专业的道理,评论不仅仅是艺术事实的说明书,应该理性地构架起一种当前症结的解决思路,对非主流的不正确评论给予专业的及时回应,大力倡导雅正书风和正大气象,鼓励古今审美融合互进,前瞻性地引领传统书法艺术立足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书法评论工作的时代使命。

我们再来看关于艺术主体的在场问题。传统书法评论的对象是书法本体,探讨的是书法史论和经验技法的学术话题,而产生当前书法评论乱象的另一因素在于艺术主体的界限模糊,甚至被评论对象超出了书法本体的评价范围。传统书法评论场域关注的是关乎艺术本体“书法界”的概念,而现在的书法评论往往一提起就是“书法圈”的概念,由“界”到“圈”不单是评论对象和范围的延伸,而且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呈现出被评论主体的异化。

随着新思潮的影响和社会艺术生态的多元发展,不同艺术价值观和审美风尚的赋能,书法创作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出现了一些解构汉字造型规律的书写行为,也有不再使用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所谓行为艺术,还有靠江湖杂耍吸引流量的表演式创作,这些艺术的非艺术的活动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书法的范畴,而对于这些现象的即时性评论往往会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快速传播,还有在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报刊杂志中被大量使用的江湖体电脑字库书法盛行,引发娱乐式的评论宣传完全背离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严重误导了大众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书法评论工作者进一步厘清书法主体的界限问题,对于非书法主体的创作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和学术评判,回应普遍社会公共关切。同时更加关注当下书法创作动向,关注学术性展览活动对书法创作风尚变化的影响,引导社会大众明辨是非优劣,对于主流书法创作活动和学术评论成果进行理性思考。

202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文质兼美”理论与评论建设。面对当前书法评论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做好新时代理论评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书法评论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基础的重建。

要以展现新时代思潮为方向,强化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拓展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立足当下对书法创作和艺术事件作出学理性思考。同时构建健康科学的价值评判体系,展现书法评论的正向效应,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让书法回归艺术本体,体现书法艺术传承优秀文明成果,感知现实生活,提升社会美育,温暖人性光辉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理论评论引领创作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书法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6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