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涛: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

书法世家 2024-08-06 17:21:03

韩玉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著名学者,中国书法美学领域权威专家,知名书法鉴赏家

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

文/韩玉涛

中国书法,本质上,是一种写意的哲学艺术。这一论断,建立在对书法的写意性的分析上。

在书史上,孙过庭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书法的抒情写意性。他说,书之为道,就在于: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谱序》)

而且,这一点,只要一下笔,就能考察出来: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书谱序》)

“灵台”者,心府也,典出《庄子·庚桑楚》(按:又见《达生》)。要特别注意那个“已”字,就是说,不论高低,这一“发”都是不得不尔的。线的飞舞,一点一画,都是心情的自然流露,笔歌墨舞,通于吟咏,是带有艺术素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艺术。他指出了“不得不”这个道理。

他用这个观点考察“代俗相传”的大王书,就发现了凡眼所见不到的东西: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书谱序》)

宋拓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越州石氏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他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了“意”的不同。意者,书之帅也。即徐渭所谓“书思”。这些评价,是精当的。这里有书道的奥妙在。这就是诗、书(或文、书)结合的写意传统。试想,诗文是写意的,有“佳境”的,书写这诗文的人,必入其“境”,所谓“沉浸浓郁”,然后才能在“波澜之际”,挥洒出来。非徒自娱,而且感人,难道不是自然的道理吗?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草书家孙过庭写意的眼力。他从这些并非草书的比较规矩的作品中,首先看到的是“情”,是“意”,是“神”,是“志”,是“哀”,“乐”,而不是像理学时代的迂儒们一样,先看点、画。就是说,他是从整幅作品的抒情气氛上,把握书意的。这是正确的审美方法,可以说,是研究书学的第一关。

他用这个观点研究不同的书家,于是发现: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书谱序》)

这一段,可说是整个书法心理学的大纲。风格的分寸是难于掌握的,但这里他对人们因个性不同而产生的风格上的差异,都能把握得很准确。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都说明,建立在这种精细分析基础之上的书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论,也即书道的抒情写意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推翻它是不容易的。这又说明,书法确实是抒情写意的。

明 徐渭 行书七绝诗轴 

纵176cm 横49.3cm 故宫博物院藏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万斛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但书法不仅是写意的,它同时又是哲学的。

怎样解释书法的哲学性呢?

孙过庭说: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精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书谱序》)

要注意这一句:“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怎么讲呢?

“穷”,“测”,都是动词,研究之意。“微”,“妙”都是老子哲学的术语,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所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第十四章)是也。老子的“微”,“妙”,近似惠施的“小一”,所谓“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勉强一些,未必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原子论,都是指世界的奥妙所在。而世界的“微”,“妙”,即哲学的极诣。——一句话,“穷微测妙之夫”,即研究哲学的人。

“推移”是什么?大抵可以说,从《淮南子》开始,它已经变成了哲学术语,所谓“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原道训》)者是也。由此可知,所谓“推移”,即运动,转化,变化之意。这正是辨证法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奥赜”呢?这个词很生僻,高亨先生说:“赜者杂也。……‘天下之赜’,谓天下事物的复杂也。……‘探赜’谓探求复杂事物也。”(《周易大传今注》五四九页,注十二。)故奥赜即深密复杂之意,可讲为秘密。

一句话,“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串起来就是:搞哲学的人,(会从书道中)研究出变化的秘密。

这不是在讲哲学吗?是的,这是在讲哲学,而且,讲的是深层的哲理——辩证法。“《易》者,变易也”,变易即变化,变化的秘密,变化之道即辩证法。在中国历史上,孙过庭是第一个提出书道与哲学的关系的人,下视那些老死牖下,区区于点画之间,而又全昧于点画之情的俗儒,如朱履贞辈,他是多么的卓尔不群啊!

八卦图 

本来,中国书道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表现在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伏羲画卦”的传说上。相传伏羲氏所画的卦,既是形象,又是抽象;既是哲学,又是书道。——这样说难道不可以吗?我想,可以的。书道与哲学,诞生伊始,就是同源的。尔后,“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孳乳了多少形象——抽象啊!《说文》收了九千余字。那就是说,在古文经学家看来,已经有九千多个形象——抽象了。这且不言。六朝人提炼出千字文,即一千个不重复的,最常书写的字。单说这一千字——一千个形象与抽象,就包含多么丰富的变化之道啊!而且,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豪芒。”可以说,是世界上“变动犹鬼神”的形象——抽象了。中国书道、有深宏的辩证法的内蕴,是无限的变化之道的宝藏。

特别要注意下一句:

“固义理之会归。”

“固”是本来,“会归”是总合。那“义理”是什么呢?

按:义理一词,出现很早,过庭所用的,却是下边这个典故: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己。及(刘)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中华新印本,册七,一九六七页)

此处的“义理”,师古无注。但看“章句”与“义理”并提,可知“义理”不是“章句”。盖“义理”者,哲理是也。

串起来讲,这句是说:书道,本来就是哲理的总合。

石破天惊!

那么,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固”字是眼儿。它可能包含着过庭对书道起源的看法。看来他是不同意所谓“鸟迹之始,肇自颉皇”说的,他可能更倾向于伏羲画卦说,那比仓颉早多了,哲学义蕴也更浓些。

但基本的一点,“义理之会归”的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指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

唐 孙过庭 草书书谱卷(局部) 

固义理之会归

中国古人认为,基本的“义理”,就是易——就是易道。

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是阴阳。

阴阳即矛盾。

书道,是矛盾的形象化。

书道中充满了矛盾。

有人曾经这样归纳过:

笔画方面:

点——画;

横——竖;

撇——捺;

趯——啄;

方折——圆转;

粗——细……

笔法方面:

中锋——侧锋;

藏锋——出锋;

提——按;

起——伏:

衄——挫;

轻——重;

迟——速;

疾——涩;

逆——顺;

往——复;

纵——放;

垂——缩;

连——断;

抑——扬;

凝重——浮滑;

轻灵——沉健;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墨法方面:

浓——淡;

苍——润;

燥——湿;

结体方面:

疏——密:

松——紧;

避——就;

复——载;

向——背;

欹——正;

纤——浓;

外拓——内擫;

增——减;

平正——险绝……

章法方面:

纵排——横列;

连贯——错落;

均匀——偏重;

虚——实;

疏朗——茂密……

等等。

唐 怀素 草书自叙帖(部分)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

作者说:

书法艺术借助于文字符号,使对立统一规律的广泛存在,通过具有丰富形式的点画系统,得到最简捷,最单纯,最强烈的表现。……这些结体的“法”,实际上是事物构造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反映。……人们把书法艺术品称为“书迹”,这个“迹”字是颇有意义的。“迹”可以理解为事物运动留下的痕迹,“书迹”生动地记录着笔墨在纸上运动的过程,同时以这种形式模拟着,暗示着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

作者又说:

而书法的点画结构,以其单纯,强烈的形式,无处不鲜明地表现出一定的方向,力量和速度。它在运笔的方向、力量和速度上的规律性变化,可以达到无限丰富多样的程度,因而它能以比任何艺术都更单纯、鲜明、强烈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所蕴含的美。

书法艺术对事物构造和运动规律的美的表现,虽然摒弃了事物的外在形象,但却是具有概括万事万物的构造和运动规律的普遍的品格。(何志平《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见《中山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九二——九三页。)

这些话,是完全正确的。书法表现矛盾的构造和运动的形式,确实是最单纯、最简捷、最明快的。

就本来的意义讲,书道所表现的正是自然的矛盾。自然的矛盾运动线条化了,抽象化了,凝固下来,就是书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矛盾运动的美的痕迹,美的线条,经过人手“流”了出来,就是书道。这样讲,本来未尝不可以。但不完全。完全的说法应当是,笔迹经过感情的熔铸而凝固,又经过感情的轩翥而飞扬,因而,它就变成龙飞凤舞的写意的艺术品了。书道,正是自然矛盾的线条化与感情矛盾的线条化的结合,——当这二者交织在一块的时候,它就飞扬起来了。这正是中国书道的生命。

唐 欧阳询 草书仿右军帖 选自《宋拓甲秀堂法帖》 

矛盾,美吗?难道矛盾会美吗?中国美学认为,美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这“大美”就是道,就是一,说到底,就是矛盾。矛盾图是很美的,故“形而下”的脑筋,欣赏不了书道。

过去,讲这种矛盾的,有所谓“永字八法”,“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其实,都是假的。种种《草诀》,无非骗人。若有人对草势,理出头绪,那就好了。草势所体现的矛盾,是那样光怪陆离,千变万化,那才是真正的矛盾图,——多么微妙的,多么壮阔的图画啊!

满目是矛盾,满目是阴阳。既是形式,又是思想。盖书道的矛盾图,阴阳论,有三个要点:

一、把握阴阳(《内经》)。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第四十二章)《楚辞》说“壹阴兮壹阳”,说“御阴阳”(《九歌·大司命》),都是讲的两只手,而不是单打一,表现了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智慧。在人类矛盾论的历史上,应当大书特书。这已经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了;

二、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谱序》)。

书道阴阳的变化,从宇宙中来,从客观现实来,而不是臆造,不是非非之想。张旭的线条,来自“惊蛇”,来自“担夫争路”,公孙狂舞;雷太简则把“江声”化为线条。这都是“本乎天地之心”;

三、阴阳不测(《易·系辞》)。

这里洋溢着草意。草意弥漫,是古往今来一切大艺术的突出特点和生命所在。把握这难以把握的阴阳,是中国艺术的主旨。“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孙过庭),以至古典美学的终结——“云龙”之喻(王铎、王渔洋、乾隆帝。见拙著《中国书学》,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在说的都是“不测”。这“不测”,不是一般的“变动不居”,而本质上是“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只有达到“不测”的高度,即“方圆靡则”(卫恒《字势》)的高度,亦即“不方不圆”(蔡邕《篆势》),或曰“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崔瑗《草势》)的高度,亦即“离方而遁圆”(陆机《文赋》)的高度,才叫艺术,才叫写意。这又多么困难啊!

抓住这三点,才叫通阴阳,中国书道,乃至中国一切艺术的形式美,才有了最后的依据。

清 王铎 草书临唐太宗帖轴

纵252cm 横50cm 绫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余不多云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临唐太宗帖。润老先生词坛。王铎。

书道是矛盾图,是矛盾的变化图,甚至是矛盾的“转化”(语出《淮南子》)图,在这个意义上,它比六十四卦要丰富千倍,它是中国哲学的无尽的宝藏,——这个观点,能否成立?如能成立,那么,过庭所谓的“固义理之会归”者,其第一层含义,就是如此。

书道的哲学意义,所谓“固义理之会归”,还有第二层的含义,那就是,书道是哲学本体的表现。

中国哲学历来讲“一”,认为它是至高无上的范畴,是宇宙的根本,当然,也是“义理之会归”。盖气为一元,一分为二,是为阴阳,合而为一,是谓之“一”,“一”即道也。

老子曰:

道、太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太一”之“太”,从高亨先生说校改,说见高著《老子注释》卷下,一〇〇页,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第二版。)

《易·系词》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五一四页,注:“一阴一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是谓规律。”又,五一六页。)

《庄子》曰:

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

以盛唐狂草为代表的中国书道,其本质,未始不可以看做是“一”之舞蹈,“气”之流行,“道”之飞动。当然,这是高度的抽象,然而,能说它没有形象吗?

如果能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义理之会归”,那无疑会更深入一步。

我所理解的“固义理之会归”,就是这两层含义。质之大雅,不知何似?

在过庭之后,阐发书道哲理的,还大有人在。姜白石、项穆、程瑶田、包慎伯,比比皆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书法是哲学的。

书法又是哲学的,又是写意的。它是写意的哲学艺术。这就是结论。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