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搜神记:跻身朝堂惹是非,火中取材筑焦尾,一生功名随流水

路人甲文化 2024-03-21 05:10:59

焦尾琴:火中取良材,桐木筑名琴

汉灵帝在位时期,陈留郡的蔡邕多次上书劝谏皇帝,忤逆皇帝旨意,又被宫内的宦官视为眼中钉。蔡邕预感到自己迟早要受到朝廷的清算,于是果断离开朝堂,亡命江湖,跑到吴会地区隐居避难。蔡邕到了吴地以后,有一次外出,正巧碰上一个吴会当地人在烧桐木做饭。蔡邕听着燃烧的桐木噼啪作响,不同一般,暗中嘀咕道:“这真是一块适合做琴的好木料啊。”

于是蔡邕急忙将燃烧的桐木从火焰中取出来浇灭,请求吴地人把这块桐木卖给他。吴地人虽然被蔡邕打扰了做饭,但看到有钱赚,也就同意了蔡邕的请求。蔡邕将这块桐木制作成琴,试了一下音,果然能弹出美妙的音色。美中不足的是,琴的尾部有烧焦的痕迹。也正是因为这个特征,蔡邕为这把琴取名为“焦尾琴”。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路人说:无论是人或物,我国古人都喜欢冠以“四大”、“八大”、“十大”等数字,焦尾琴也在此列。根据记载,我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除了蔡邕的焦尾琴外,还有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四大名琴,春秋时两把,两汉时期两把。因为蔡邕自身多舛的命运,无形中又为焦尾琴增加了一抹悲剧的底色。

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汉灵帝时期,宦官当政,蔡邕因为上书直言,得罪了宦官,于是跑到三吴之地避祸。这是蔡邕发现焦尾琴的背景故事。蔡邕救琴之后的故事,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略知一二。张角率领五斗米教众发动黄巾起义之后,朝廷为了平叛,解除党锢,蔡邕也得以返回洛阳中枢。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汉灵帝病逝后,大将军何禁在袁绍的撺掇下,召董卓入京,诛灭十常侍。何禁谋事不秘,被十常侍诛杀。袁绍等人率领汉朝禁军杀入内宫,与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展开火并,洛阳大乱。董卓此时领军进入洛阳,不久后,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师,独揽朝政大权。蔡邕因为自身的才华,受到董卓的优待。等到王允巧施连环计,诛杀董卓以后,大搞株连,蔡邕被判死罪,悲剧的命运就此注定。当时不少人,都为蔡邕感到冤枉。

蔡邕死后,朝廷几经变乱,女儿蔡文姬也沦落匈奴,后被曹操赎回。在蔡邕父女两代人多舛的命途中,想必焦尾琴一定相伴在身边吧。

原文: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声明:《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公元336年)创作的小说,就创作年代来说,距今也有将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个不断演化和补全的过程,记述的角色形象和现今的主流形象难免会有所偏差。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搜神记原文做的读书笔记,以原文翻译加脑洞补足为主。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部分词汇的翻译难免不够准确,另外对于文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在《搜神记》以外的记载,了解的也不是太全面,叙述的时候难免有所疏漏,错误之处,请多包涵。

0 阅读:0

路人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