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德国"位于中欧平原中部,北靠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在波罗的海东岸,南接奥地利、瑞士,东靠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接壤。
魏玛共和国的危机1914年到1918年一战期间,由于处在邻国环绕的态势,德国不得不处于“两线作战”状态,造成军事力量分散,无法集中兵力突击。
最终在协约国强大攻势和国内兵力枯竭反战浪潮打击下投降,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终结了霍亨索伦王朝,成立了魏玛共和国。
但是,魏玛机构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机构,它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1300万德国人出征参战,其中约200万人从未回国。
而在回国的人中,有420万人带着战时经历带来的生理创伤",巨大的人员伤亡带来反战情绪和国内社会经济凋敝是魏玛共和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战结束后经过协约国多次讨论,德国需要支付6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但也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支付这笔赔款,财政部长埃茨贝尔格进行了税制改革,“为了提高新共和国的收入,他引入了累进所得税,最高税率为60%。
随之而来的是公司和资本利得税、销售税和各种消费税”,在战后国内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情况下,这项举措遭到了实业家、农民等大部分的人强烈反对。
在他们看来在机构不积极通货膨胀带来的高失业率、高物价,而是为了偿还协约国的战争赔款来压榨他们,这无疑加剧恶化了生活的窘迫。
同时也是一种给敌人支付“赃款”的不爱国行为,极大引起他们的不满,导致魏玛共和国的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大为降低。
为了安抚人民对机构的不满和恢复国内经济,魏玛机构请求协约国延缓德国的赔款支付时间,但是德国的请求遭到了协约国成员之一的法国反对。
而英国出于打开德国市场需要同意德国延期偿付请求,为了协调协约国各自利益,协约国在巴黎讨论决定成立一个国际财政专家委员会。
对德国实行财政监督,还建议减少法国所得赔款的分配比例,但是这项建议损害了法国的利益,于是法国决定铤而走险,联合比利时、意大利出兵占领鲁尔。
针对法国的举动,德国以“消极抵抗”政策回应法国的入侵,下令鲁尔地区所有企业,凡生产品能被占领者所利用的则一律停止生产,鲁尔区的铁路、电报、电话亭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得为占领当局使用,鲁尔地区工人响应机构号召。
积极参加罢工,机构则继续通过印刷更多的货币来支付工人和公职人员的工资和薪水”,这一“消极”举措虽然迫使法国占领当局最终退出了鲁尔地区。
但对德国而言纸币的大量印发和许多工厂倒闭,加剧了本以严峻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
使得德国经济面临崩溃,而协约国害怕如果德国经济瓦解,那么战争赔款德国将会永远无法支付。
因此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了以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采取了帮助德国实行币制改革。
提供国际贷款等措施,虽然此举客观上促进了德国工业经济的复兴,但是“它规定把日用消费品的高额间接税和铁路附加税作为赔款的来源。
这就实际上把赔款的负担完全转嫁给德国人民”,加重了德国人民的生活压力,农村经济依旧没见好转,滞后于城市工业,高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也让德国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终于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而机构采取的增加税收、削减养老金和工资等的应对经济的消极措施使人民群众彻底失去了对魏玛共和国好感和信心,不满和阴谋蔓延至全国,这就给了右翼势力尤其是正在崛起的纳粹党极好的政务土壤。
纳粹党的崛起纳粹党因为党员的着装颜色为褐色,所以又被称为褐衫党,它的前身是一位名叫安东·德莱克斯勒的慕尼黑铁路工厂的机工创立的“德意志工人党”。
希特勒加入后它成为其利用实现个人政务抱负的工具,对于这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来说,德国的战败因为国内怯弱的政客所致。
这些人是无视前线英勇士兵牺牲的卖国贼,为了完成德国强盛的梦想,希特勒决定把纳粹党作为武器。
积极试图用武力推翻魏玛机构,为此他在1923年他策划了针对魏玛共和国“啤酒馆争端”,然而这场争端最终失败。
随后希特勒明白“暴力政务”无法取代魏玛机构,只能通过合法的选举来颠覆政权。
因此他对纳粹党进行了改组,设立“全国指导处”加强党中央领导,同时按照行政区划分来发展党的地方组织。
为了广罗党需要的人才,扩大党的影响,纳粹党先后组建了希勒特青年团、教师协会、民族法学家联盟、德意志文化战斗同盟、德意志医生联盟等组织。
此外纳粹党大肆煽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来宣扬民族复仇主义,为党笼络民众支持,另外纳粹党攻击魏玛机构是“出卖德国的叛徒”,推动民众对机构的不满情绪。
另外纳粹党还在各大城市农村中张贴党的理论和主张的标语,内容包括煽动民众对魏玛共和国政体的敌意,承诺保护中小型企业,给工人农民面包和自由等等。
而对魏玛机构执政能力彻底失望以及受到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德国中下层民众对纳粹这样的宣传感到十分具有吸引力,他们极力支持纳粹党,或加入它,或把选票投给它。
从1929年到1933年,纳粹党人数从17.8万逐年上升到35万80万和100万,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随后希特勒运用各种手段在得到普通大众得到的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了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军事贵族的信任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成功组阁,开启了纳粹时代。
法西斯笼罩下的德国希特勒就职后,采纳了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沙赫特建议。
一方面大力增加机构投资,兴修8000公里高速公路为主要体现的公共基础设施,活跃刺激经济,同时发行一种具有辅助货币功能的短期商业国债来遏制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机构要先后在1933年6月和9月发布“第一项莱因哈特纲领”和“第二项莱因哈特纲领”,用各种手段来减少失业人数"。
从举措上看希特勒是在履行当初给德国民众的承诺,极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实际上是为了建立法西斯统治而收买人心、让德国民众放松警惕,以便采取各种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政策。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措施是实行“一体化”运动。
“一体化”原指电器行业里的一个术语,纳粹政权用它来指让整个德国社会响应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领导的命令和指示的法西斯运动。
希特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首先要消灭不同的政党和反对派,建立政权,它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以防止国内产生共产主义改革浪潮为借口取消人民的自由权利。
纳粹宣称德国煽动群众想要发动改革是对德国再次强盛的障碍。
1933年2月1日的机构报告,就已经把“克服德国被共产主义破坏的危险”说成是德国复兴的主要前提,因此纳粹内阁采取了对付党的严厉措施。
1933年2月2日,希特勒机构宣布禁止德国政务游行示威活动,并在同一天搜查了柏林的德国委员会大楼。
1933年2月4日颁布《新闻紧急法令》,规定对机构持批评态度和发表对机构指责内容的媒体和个人都会受到惩处,剥夺了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权利,并以此为由查封德国许多报刊文章。
为了对付左翼改革势力和反机构分子,纳粹强化了警察队伍,成立了5万人的辅助警察组织。
其中25000名冲锋队员、15000名党卫队员,另外10000名是“钢盔团”成员。
1933年2月4日,纳粹机构颁布了《领导人关于保护德国人民的法令》。
规定禁止在关乎国家命脉的企业工厂里进行任何政务游行示威行为和罢工运动,并没收和禁止被纳粹认为可能会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印刷品和传单。
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大厦突然发生大火。
纳粹以在场发现了一个名马里努斯·范德·卢贝有纵火习惯的荷兰为由诬蔑德国制造了这场大火,趁机掀起了清洗风暴,逮捕了大批左翼政党成员。
“纵火案发生当天晚上,仅柏林一地就有1500多人遭逮捕,全国各地的人数合计达到1万多,其中包括党员和社会民族党员”。
查封了德国的全部报刊和德国社会党的大部分报刊,在社会上营造“任何人只要参与德国的任何活动,都要冒失掉自由与生命的危险”的恐怖氛围。
借口“国会纵火案”,希特勒以消灭共产主义改革分子为由,说服了右翼保守主义者领导人兴登堡在1933年2月28日通过了《领导人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的紧急法令》。
来限制人身自由、新闻自由和邮政服务隐私,允许机构有权监视私人通讯和搜查民间住宅,赋予了中央机构否决地方机构的权力,为压制反对派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纳粹趁机修改了刑法,加重了叛国罪和纵火罪的惩处,规定凡犯有叛国或纵火的罪犯的刑罚一律由无期徒刑上升为死刑。
接着希特勒在1933年3月9日取消了德国在国会的全部席位并在1933年3月14日取缔了德国“通过这一举动,希特勒把国会总议席从647席减到566席,纳粹党的288个议席。
在总议席中的比例可以从43.9%上升到50.9%。
对于国会第二大党社会党,希特勒政权也采取了打压和消灭政策。
不仅没收了该党的大量机关刊物和印刷厂,还在1933年5月10日查封了柏林的社会党大楼。
随后根据《领导人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取缔了德国境内所有的社会民党及其附属组织和相关的媒体报刊,迫使社会民党在1933年6月22日流亡布拉格。
而在取缔基督教中央党上,希特勒为了避免教皇反对。
在1933年7月20日派人同梵蒂冈签订了关于“德国的天主教徒被允许相对自由地从事他们的宗教活动,以及保留隔离的天主教公立学校这一贯穿魏玛年间的敏感话题。
作为回报梵蒂冈也要求天主教徒不参与政务和解散基督教中央党”的协定后,才取缔了基督教中央党至于其它资产阶级政党,希特勒一律命令强制其解散。
德意志民族党是希特勒机构的盟友,但也面临着被解散的厄运。
1933年6月21日,纳粹冲锋队和警察占领了它在全国各地的办事机构。
1933年6月29日,德意志党首领胡根贝格被迫辞去经济部长职务,同日希特勒强迫胡根贝格自行解散了该党。
此外,希特勒对相关的政务团体和反对者也进行了取缔压制。
1933年4月27日,在希特勒施压下,帝国劳工部长、钢盔团领导弗朗茨·塞夫特加入了纳粹党,随后钢盔团在保留原建制情况下加入冲锋队,1935年11月,钢盔团被解散。
而曾经为纳粹上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冲锋队由于领导人恩施特·罗姆想让冲锋队取代国防军成为德国正规武装力量。
以及冲锋队在街头频繁制造的流血暴力事件给军方和垄断资本家带来了极大的不满,威胁到了希特想赢得他们支持巩固权力的努力。
而戈林和希姆莱这两个与罗姆有严重隔阂的纳粹高官,也希望除掉罗姆和冲锋队,“故而多次向希特勒揭示所谓罗姆要发动变革的阴谋”,因此希特勒想极力清洗冲锋队。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等人陪同下前往慕尼黑巴德威西罗姆和其他冲锋队领导人下榻的酒店。
而当时罗姆等冲锋队成员还在睡觉,结果被突然闯进来的希特勒贴身护卫和纳粹警察逮捕,并被押到附近的斯塔德尔海姆监狱。
与此同时,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纳粹党总部,罗姆一直受法国人的雇佣已经犯了叛国罪必须执行死刑。医生给了罗姆一把左轮手枪,并让他自杀。他拒绝了。
一个党卫军代表团被派去给他第二次机会,但是当他回到牢房时,发现他还没有开枪自杀。结果罗姆和冲锋队领导人被党卫军行刑队处决。
这场针对冲锋队领导人的被称为“长刀之夜”的行动后,纳粹机构又在柏林和全国其它各地实施了代号为“蜂鸟”的铲除政务反对者的行动。
并设立了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进行随意逮捕、拷打监禁国内对纳粹党不满的人,使其被迫顺从纳粹或保持沉默。通过这些手段,希特勒基本建立了政权。
推行国家经济军事化希特勒在上台时出于为笼络最重要的力量军队巩固日后建立的统治曾经保证过“陆军和海军现在可以放手致力于迅速重新武装新德国的这项重要任务"为了扩充军队,振兴德意志武装力量。
希特勒在全国推行国家经济军事化,他制定了一个目标,要求国防军和德国经济能够在四年之内做好战争和应付战争的准备。
为此他签署了一份《关于实施四年计划的命令》,其中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全权总办”。
有权调用国家和纳粹党的一切力量,发布相关法规,以保证四年计划目标的实现”。
同时希特勒还对三大产业实行一体化,将社会各行业的全部产品都融入进军事战争范围。
成立了“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来整合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钢铁化工等垄断企业,发行包括经留期票来“筹款”。
仅期票一项大约就支付了1/5的军事开支”。为达到经济更好地为战争服务的目的,希特勒成立了帝国劳工阵线统一了全国各工会组织,对工人实行严格的管理。
1934年1月12日通过的《国民劳动秩序法》规定:“有关企业的一切事务,都由企业领袖向职工做出决定”。
剥夺了工人自由出卖劳动力和商讨工资以及休假的权利,只能作为给第三帝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免费劳动力。
为了加强军备建设,纳粹强迫25岁以下的普通青年服劳役。
由此可见推行国家经济军事化只是迎合了垄断军事集团利润追求和希特勒个人战争野心的需要。
它并没有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反而是进一步剥夺和加重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