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7世纪俄国宗教对卡尔梅克人与达吉斯坦地区的传播过程

荣巨说历史 2023-06-11 02:49:06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在北高加索地区,沙皇机构的传教政策不单单针对伊斯兰信徒,还包括居住在斯塔夫罗尔省的卡尔梅克佛教徒。

另外,达吉斯坦作为高加索山民聚居的重点区域,东正宗教传播在这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斯塔夫罗波尔省卡尔梅克人与米哈伊尔大公传教站

17世纪下半叶,来自准葛尔盆地一带的卡尔梅克人开始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从这时起,俄国东正宗教在卡尔梅克人中间的影响日益加深。

有关卡尔梅克人接受俄国东正宗教洗礼的最早记载是1673年2月27日卡尔梅克部落首领阿尤卡递交给阿斯特拉罕军政长官奥多耶夫斯基的宣誓书。

在这份文件中,阿尤卡表示效忠沙皇,并帮助俄国抵御外敌。

其中,阿尤卡保证会将那些意图迁往俄国城市但却并未皈依东正宗教的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遣返回卡尔梅克村落。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接受东正宗教洗礼的卡尔梅克人。

俄国不遗余力地在莫斯科、喀山和阿斯特拉罕等地培训传教人员,以推动卡尔梅克人的基督教化。这些传教人员当中不乏卡尔梅克人。

1815年,扎雅班迪达文版的《马太福音》在圣彼得堡出版,俄国还为皈依基督教的卡尔梅克人提供固定居所。

即便如此,沙皇机构在伏尔加河卡尔梅克人中的传教活动并不成功。不过,俄国依然建立了卡尔梅克基督徒边境居民区。

18世纪初,这些居民区出现在基辅和丘古耶夫附近。

18世纪30年代,卡尔梅克人又被安置在伏尔加河畔斯塔夫罗波尔周边。

1777年,这些边境居民在捷列克河畔定居,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卡尔梅克人定居点。

1834年11月24日,沙皇机构通过了《卡尔梅克人管理条例》,并于1835年12月28日正式公布。

该条例对阿斯特拉罕省和高加索州卡尔梅克人的管理制度做出调整,由原来的警察管理模式改为监督式管理。

根据该条例,卡尔梅克人居住地被分成7个行政管区,分别是巴加佐胡尔区、埃尔克杰恩区、和硕特区、小杰尔别特区、大杰尔别特区、扬德基区和哈拉胡斯区。

在北高加索,卡尔梅克人的定居点集中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包括大杰尔别特区和部分小杰尔别特区。

19世纪30年代,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教区神甫负责卡尔梅克人皈依东正宗教的工作。

他们向新信徒讲解东正宗教圣礼的含义,巩固这些异族人对东正宗教的信仰。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卡尔梅克人心中形成基督教世界观。

19世纪早期,北高加索卡尔梅克人的基督教化进程很不稳定。

据统计,1832—1839年间,有119名卡尔梅克人接受了洗礼,他们后来被编入高加索常备哥萨克军团。

然而,1844年,他们和另外8名皈依东正宗教的卡尔梅克人一起失踪了。同年,又有54人接受了洗礼,并在米哈伊洛夫村镇定居。

然而第二年,在耶利米主教的报告里却显示该村镇并没有接受洗礼的卡尔梅克人。教会文献中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种情况只有一个解释:卡尔梅克人通常定期迁移到卡尔梅克草原,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住地。

1860年,高加索军事防御线被取消,北高加索地区由斯塔夫罗波尔省、库班州和捷列克州三个行政单位组成。

此时,大杰尔别特区和小杰尔别特部分地区正式被置于斯塔夫罗波尔省的管辖之下。

因此,该地卡尔梅克人被称为斯塔夫罗波尔人或大杰尔别特人,由该省游牧民族总行政官负责管理。

高加索主教区建立后,历任主教们非常重视对北高加索卡尔梅克人的东正宗教传教工作。

斯塔夫罗波尔和叶卡捷琳诺达尔主教格尔曼、弗拉基米尔和阿加福多尔等教会杰出人物在推动卡尔梅克人皈依东正宗教信仰方面做出不少努力。

格尔曼任主教期间,《高加索教区公报》的创刊以及斯塔夫罗波尔圣徒安德烈·培尔沃兹万内传教团的成立有助于在北高加索少数民族中传播东正宗教。

培养传教人员,设立传教区和学校,并将基督教典籍翻译成各地民族的语言,包括卡尔梅克语。

安德烈传教团与喀山的圣古里传教团积极建立联系,后者有丰富的传教经验。

1876年,传教人员向传教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马太福音》19章的翻译手稿,重要的是,该手稿是由大杰尔别特学校教师、皈依基督教的卡尔梅克人伊万·什基杰诺夫所完成。

圣安德烈传教团最初在大杰尔别特区卡尔梅克人居住区开设许多学校以供传教使用。

1874年,该教团在当地神学院开设卡尔梅克语课程以培养传教士。

格尔曼吩咐卡尔梅克游牧区附近堂区的神甫们负责卡尔梅克孩子的教育工作,每个神甫要为一名卡尔梅克人支付在神职学校里学习的费用。

1873年,安德烈传教团在杰尔别托夫卡村镇创办了一所小学,并接管了大贾尔加村镇的小学。

这两所学校都不是传教学校,而是面向俄罗斯和卡尔梅克儿童的普通学校。传教团为四名卡尔梅克学生提供助学金,并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然而,学校对异族人教学成果并不理想。

1874年,大贾尔加村镇小学108名学生中只有5名卡尔梅克人,并且其中三人死亡,一名女学生退学,只剩一名男学生接受了基督教洗礼。

1889年5月,斯塔夫罗波尔和叶卡捷琳诺达尔主教弗拉基米尔亲自为大杰尔别特区的52名卡尔梅克人施洗。

为妥善安置受洗的卡尔梅克人并在当地持续推进传教活动。

在弗拉基米尔主教的倡议下,沙皇机构于1890年5月11日批准在大杰尔别特区为受洗的卡尔梅克基督徒划定一片居住地,以此作为当地东正宗教传教活动的组织和传播中心。

该地区以特维尔大公圣米哈伊尔命名,因此被称为米哈伊尔大公传教站。

据统计,传教站成立时,卡尔梅克公共基金为此拨款12175卢布用于建造教堂、学校、房舍等各项需求。

1889年,以米哈伊尔大公命名的教堂在传教站落成,教堂僧侣们成为传教站东正宗教传播的核心人员。

传教站建立之初,教堂人员包括传教长、传教员助理、诵经士和翻译。

这些人员的薪俸由安德烈-弗拉基米尔传教团发放。传教长的职位轮换频繁,且经常空缺。

1893—1896年,毕业于喀山神学院传教系的修士司祭梅福季担任传教长。

当时,传教站有一些卡尔梅克基督徒转而皈依佛教,并与未受洗的卡尔梅克人通婚。

梅福季成功劝说他们回归东正宗教且给他们分配基督徒作为配偶。

此外,在梅福季的提议下,未受洗的卡尔梅克人居住区开设了识字学校,以推动文化教育普及工作。1889年当地已经开设了教会学校,

但建校初期生源极其惨淡,甚至无一名学生期满毕业。

1893年,梅福季向主教区教委会提出申请,正式将该教会学校定性为一年制传教学校。

此后,1894年传教学校迎来了首位毕业生。

1889—1890年度,该学校有7名男学生在读,1891—1892年度有12名男学生和3名女学生,其中有5名俄罗斯人,1892—1893年度有16名在读生,且全部为卡尔梅克人。

1894年5月15日,传教学校设立收容所,以救济年幼的卡尔梅克孤儿并他们开设宗教教育和识字课程。

1891年1月11日,斯塔夫罗波尔省省长尼基福拉基给安德烈传教团下达第110号公函,提出建立专门的委员会以指导和帮助卡尔梅克人从事经济生产活动。

该委员会应由传教员、传教员助理、地方监督官员和两名已受洗的卡尔梅克人和一名佃户组成。

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出资为受洗的卡尔梅克人提供房屋和基本财产,并总结上报;帮助受洗的卡尔梅克人从事农业活动。

分配土地供卡尔梅克人使用;监督并指导利用村社耕地的生产经营;成立备用粮食商店并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由此可见,地方机构采取措施配合教会的传教活动,其目的在于全面同化卡尔梅克人,包括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

但实际上,19世纪下半叶,俄国内地居民持续涌入卡尔梅克人地区,当地卡尔梅克人的生活空间遭到挤压,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国的宗教同化政策。

随着卡尔梅克人因对俄国移民不满而大举迁离米哈伊尔大公传教区,沙皇机构通过设立传教站推动卡尔梅克人基督教化的举措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达吉斯坦地区东正宗教堂的建立

达吉斯坦是北高加索教徒山民聚居的重点区域。

俄国长期在该地区施行军事管理制度,以防范当地伊斯兰反抗势力。

在此背景下,达吉斯坦无疑是北高加索最受俄国军队“关照”的地区,因而此地驻扎着大量的俄国军官和士兵。

除了服役官兵外,越来越多的退役老兵选择继续定居在达吉斯坦地区,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这样一来,俄国军职人员成为达吉斯坦东正宗教人口的重要来源。东北高加索的俄国官兵们主要定居在军事要塞及一些重要城市。

比如捷尔斯克地区的基兹利亚尔区和达吉斯坦地区的杰尔宾特城、彼得罗夫斯克港、铁米尔-汗-舒拉市等。

沙皇机构通过关注这些俄国移民及官兵的宗教需求,促进东正宗教在当地的传播,以巩固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达吉斯坦地区东正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主要依靠居住在此地的俄国军人和移民。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为了维护边疆统治、同化山民,俄国在达吉斯坦地区大力推进东正宗教活动。

俄国在当地建立由信仰东正宗教的退伍军人居住的村镇,将信仰东正宗教的内地农民迁移至达吉斯坦地区,同时不断增建教堂和修道院。

为了满足官兵的宗教需求,俄国军队通常会设立行军教堂。达吉斯坦是高加索战争重点作战区域之一,这里长期驻扎着大量军队。

许多俄国部队选择建立永久性的军事教堂,代替流动性的行军教堂。这些教堂往往修建在军事要塞及俄军驻扎的村落附近。

比如阿赫特要塞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博特利赫村的彼得和保罗教堂、古尼布村的格奥尔·吉波别多诺谢茨教堂、奇尔-尤尔特要塞的圣尼古拉·丘多特沃列茨教堂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吉斯坦地区俄国退伍军人居住的村庄数量迅速增加,教堂数量随之增长。

当地军队总司令部步兵营中也陆续修建了军营教堂。

1897年,戈利岑继任高加索民事总长官。

戈利岑上任伊始即下令禁止将异端教徒流放至外高加索,以防止这些异端教徒对俄罗斯官方东正宗教徒产生不良影响。

该决策反映出,沙皇机构对高加索地区异端教派的日益活跃深感担忧。

限制异端教徒的流入无疑有利于在达吉斯坦等地区进一步传播东正宗教文化。

当时,东正宗教信徒在达吉斯坦地区主要定居于捷列克州的基兹利亚尔县和达吉斯坦州的哈萨维尤尔特区,以及杰尔宾特、彼得罗夫斯克港、杰米尔-汗-舒拉三个城市。

达吉斯坦的许多城市历史悠久,曾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也经历着不同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杰尔宾特是达吉斯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坐落于里海沿岸,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1806年,杰尔宾特并入俄国。沙皇机构非常重视这座城市,不但扩大了城区,还修建了许多新式建筑。

沙俄统治时期,杰尔宾特一直是达吉斯坦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起初,杰尔宾特城里有一座供当地俄国常备军团使用的小教堂。

由于俄国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座城市,建造新教堂的需求与日俱增。

1849年,杰尔宾特城新的东正宗教堂正式动工,时任高加索总督沃龙佐夫全力支持修建该教堂,当地各方人士为此筹集了1.1万卢布资金。

在著名设计师加加林的支持下,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最终竣工,并于1853年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500余人。

彼得罗夫斯克港是达吉斯坦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始建于1844年,最初是一座军事要塞。为了纪念1722年彼得一世远征至此,该要塞改名为彼得罗夫斯克。

1857年10月24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建立港口城市彼得罗夫斯克的法令,并批准颁布了《城市管理条例》。

根据该条例,彼得罗夫斯克民政管理由当地部队长官和里海边疆区民事长官负责。

1896年,彼得罗夫斯克市的人口数量达到2285人,其中东正宗教徒有1938人。

由于工业贸易发展迅速、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彼得罗夫斯克的教堂建设迫在眉睫。

1853年6月28日,在彼得·波波维茨基神甫的主持下,一座为纪念圣徒彼得和保罗的教堂在彼得罗夫斯克要塞郊区广场上破土动工。

这座教堂的修建得到第14常备军营军官们的捐助和其他一些私人捐款。

1901年,彼得罗夫斯克城市专员会议向当地军事长官提议,在新巴扎尔纳亚广场东部划出一块面积为1600平方俄丈的空地用于建造东正宗教堂。

当时,弗拉季高加索主教区专门派来神甫视察教堂用地。

教堂所在的区域地势很高,且位于市中心,因此教堂落成后,据说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到1917年,在彼得罗夫斯克港已有三座教堂,即尼古拉堂区教堂、彼得罗夫斯克囚犯感化院的尼古拉教堂以及纪念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地方军营教堂。

这些教堂均隶属于弗拉季高加索主教区管辖。

笔者认为,达吉斯坦是教徒山民聚居的地区,该州靠近山区,不适于从事农耕,相比较斯塔夫罗波尔省和库班州,这里的俄罗斯移民相对较少。

因此,俄国东正宗教在达吉斯坦地区的影响要远远小于伊斯兰宗教。

况且,以穆里德思想为核心的伊斯兰势力依旧留存于达吉斯坦等地,当地土著山民对沙皇机构严苛的军事管理本就心存不满,这种情绪更利于团结当地教徒群体,抵制俄国东正宗教思想的“侵蚀”。

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对沙皇机构和东正宗教的排斥态度最为浓烈。

高加索主教区的教徒数量至少有20万人,其中一部分是鞑靼人,一部分来自切尔克斯部落。

他们都是极为忠实的伊斯兰宗教徒,指望这些教徒山民改信基督教是几乎不可能的。

事实证明,他们宁可逃亡至土耳其避难,也不能忍受基督教传教士进入自己的生活。总体而言,沙皇机构试图通过宗教手段同化北高加索教徒山民的尝试是失败的。

0 阅读:0

荣巨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