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庭扫穴——浅论明、北元捕鱼儿海之战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3-09-28 13:53:04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顺帝在明朝北伐大军的步步紧逼下,被迫放弃京城大都从居庸关北撤,退走上都开平。至此,立国76年的元王朝轰然倒塌,其残余势力继续退往塞外,与明朝进行持续对抗。而明廷在统一山西、陕、甘地区后,明太祖朱元璋也意识到残元势力的威胁,所谓“元主迟留塞外,王保保近以孤军犯我兰州,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遂于洪武三年,决议发兵北伐进一步消灭残元势力以确保政权稳固,明廷在洪武时期,共进行了六次北伐,其中的捕鱼儿海之战就是洪武二十一年的第五次北伐,刚好部分同志对这次战争很感兴趣,下面就来讨论一下。

《明史纪事本末》

‬背景: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年,四次北伐,削弱残元势力。

明军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于洪武三年二月,止于当年十一月,明太祖以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以李文忠等为副将军,统率东、西两路大军北征,大获全胜,徐达部大破犯边的扩廓帖木儿,“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帖木儿仅挟妻子狼狈逃往和林。而李文忠亦直逼应昌,擒获元君嫡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人将相数百人,并进一步收降了元将杨思祖、江文清等5万余众,两路大军凯旋而归,重创元廷。

《明史》

在洪武三年北伐胜利后,明太祖又封被俘获的买的八剌为崇礼侯,并屡次下诏元君,劝其放弃抵抗,归降明廷,但元君爱猷识理达腊皆置之不理,明显是各种不服,“屡诏谕之,不从”。

《殊域周咨录》

面对元廷仍欲东山再起的形势,洪武五年正月,洪武帝再次以徐达统率中路军、李文忠统率东路军、冯胜统率西路军共15万大军北伐,但是这次进攻惨遭失败。做为主力,攻击和林的徐达部,在和林附近遭遇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的联合打击,徐达部死伤甚重,据《明史》记载:“达战不利,死者数万人”。《明史纪事本末》载:“不利,死者万余人”。东路军胜负相当,倒是冯胜统率的西路军偏师在甘肃一带取得了相当战果。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但是,徐达在岭北战役的失败几乎有着分水岭式的影响:北元政权不仅在战略上暂时的转守为攻,还做为一个地方政权长期的稳固下来与明廷形成南北对峙。而明太祖也感觉到,想使北元彻底投降认栽并不现实,于是,明太祖下书要求北元以属国身份与明朝和平共处,所谓“君主沙漠,朕主中国”,劝谕北元君主以小事大,“自古国家必有兴废,以小事大,理势之常”,并送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北还。但是,北元依然不买账。

期间,在洪武十三年,为了反击北元军的袭扰,明太祖沐英、徐达等出塞北伐,将元军击败,带有明显的自卫性质。

明太祖做为一代雄主,当然是无法容忍这种局面的,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之后,又决意发动对北元的战略打击。而此时的北元,老将扩廓帖木儿等人去世,新君脱古思帖木儿无法服众,再加上草原生活环境的限制,无法支撑中央集权,诸臣拥兵自重,政令无法统一,眼见北元大势已去,随元廷北上的军民不断南下投靠明廷,使明廷得知了北元的真实情况,无疑坚定了明太祖对北元雷霆一击的决心。于是,就有了第四次、第五次北伐。

‬一战(第四次北伐)剪其羽翼,再战(捕鱼儿海之战)重创其中央。

之所以把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一起说,是因为两者之间有联动关系。这回明廷吸取了岭北之战的教训,摒弃了长驱直入漠北的方法,先将盘踞在辽东的木华黎的后人纳哈出集团消灭后,再取元廷中央。

洪武二十年二月,明廷以冯胜为大将军,命其率师20万发动第四次北伐,集中歼灭盘踞于金山地区的纳哈出集团。在明廷重兵的威逼下,再加上原已降明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的劝降,纳哈出决定归附明廷,第四次北伐空前成功,几乎兵不血刃的降服了北元20多万部众。

《明史》

既然北元在辽东羽翼已经剪除,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打击元廷中央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决定立即发动第五次北伐,历史上有名的捕鱼儿海之战拉开序幕。

捕鱼儿海之战示意图

洪武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永昌侯蓝玉奏元丞相哈喇章、太尉乃儿不花遁往和林,主张迅速进兵讨伐。明太祖立即批准了这一计划,洪武二十一年二月,朱元璋下发谕旨指示蓝玉等人“须奋勇出奇以汛扫残虏”。三月,又指示方略:“故元司徒阿速等来降,朕察其事情,知虏心惶惑,众无纪律,度其势不能持久,卿等宜整饬士马,倍道兼进,直抵虏庭,覆其巢穴。”

《明实录》记载的捕鱼儿海之战的过程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蓝玉统率大军由大宁出发至庆州,得知元君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注意:是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一带游牧,遂倍道兼程而进。

四月初九,蓝玉率大军至游魂南道,军队发生补给问题,“无水泉军士渴甚”,但天无绝人之路,附近有小山泉涌,解决了军队的饮水问题,遂继续进军。

四月十一日,大军到达百眼井,距离捕鱼儿海尚有40里,明军派出的侦察兵未能得知脱古思帖木儿斡耳朵所在,蓝玉正想打退堂鼓撤兵,被定远侯王弼阻止,蓝玉表示继续进兵,命令士兵“穴地而爨”,以免做饭的烟火暴露自身位置。

四月十二日早上,到达捕鱼儿海南部,这回派出的侦察人员得到了脱古思帖木儿本部的具体位置,蓝玉当机立断,以定远侯王弼为前锋进击北元营地,而老天爷此时也刮起了沙尘暴,对明军的行踪起到了隐蔽作用。

北元一方则认为明军“乏水草”,加上气候恶劣,遂疏于防范,对迫近的危机毫不知情,还在散漫的整理行装准备继续向北进发。王弼一军有如神兵天降,脱古思帖木儿本部猝不及防,贝元太尉蛮子匆忙率军反抗,被格杀,慌乱的北元部众只能投降,“其众遂降”。脱古思帖木儿、子天保奴、丞相失烈门遁去等数十人遁去,随后蓝玉追击,又破元将哈喇章营方止。此役,明军重创北元汗庭,俘获地保奴(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后妃及故太子妃、公主等190人、官员3000人、人口77000多人、马47000匹、驼4800头、牛羊102454头、车3000多辆,取得巨大胜利。

《国榷》

‬捕鱼儿海之战讨论

一些同志认为在这场战役中,蓝玉获胜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这一点的确不能否认。毕竟据史料记载,蓝玉部确实多次在困难的时候因为各种偶然因素得以让一带军事行动推进下去。第一、如四月初九,在军队陷入断水饥渴状态的时候,突然小山有水涌出,解决了全军水源问题。第二、在王弼行军的时候,恰好沙尘暴隐蔽了明军的行踪。第三、做为全军主帅的蓝玉要不是王弼劝谏,差点退军,错过战机。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偶然因素真的是战争的常态,纵观历史,根本不缺乏绝处逢生,老天爷开天眼的事例。这种事情在洪武、永乐北伐的时候就发生多次,比如永乐八年,明成祖北伐,在“人马皆渴”的时候,“营西北二里,有泉涌出,甚甘冽,军中赖以不困”。再如洪武五年,李文忠的东路北伐军,在撤退时,“乏水,渴死者甚众”,“忽所乘马跑地长鸣,泉水涌出,士马赖以俱济”。

《明史纪事本末》

还有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清军猛将兆惠被围黑水营,要不是巧合性挖到众多窖藏粮食也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等待援兵救援。

《啸亭杂录》

看看清人赵翼写的《二十二史札记》里〈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大蒙古国时期在征服战争中也有很多巧合产生。

《二十二史札记》

所以,战争有偶然有巧合,或利于敌,或利于我,都是很正常的。捕鱼儿海之战对于明军来说确实是一场极为出色的长途奔袭战,明军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素养。首先、15万大军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深入大漠几百里到达贝尔湖,军心没有动摇,已经是纪律严整了。其次、到达捕鱼儿海南四十里后,严格执行了烟火禁令,隐蔽行踪,又一次体现了不错的纪律性。第三、四月十二日,在明军得知北元军动向之后,顶着沙尘暴天气行军快速行军,于当天出其不意向北元本部发动进攻,可谓是兵贵神速。所以,这场战役明军之所以能胜利,主要是还是因为这支明军战斗素养、组织力高和统帅层决策得当,偶然因素还在其次。

在捕鱼儿海战役重创北元,明军得胜而归,明廷举朝振奋,明太祖朱元璋谓此役“虽汉之卫青、唐之李靖何以过之”。《国榷》的作者谈迁谈论此役谓“卫霍之功于今为烈”,就连永乐北征含金量都不如这场战役高,“文皇帝四犁虏庭,虽王赫厮怒,论其斩获,视金山鱼海后之矣”。而此役使北元汗庭损失惨重,大汗直属部众和财富丧失殆尽,其威望也随之扫地,脱古思帖木儿不久后就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斩杀,随着也速迭儿的篡位和非黄金家族一系瓦剌的崛起,北元正式陷入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殊域周咨录》、《二十二史札记》、《啸亭杂录》

1 阅读:17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